我们设:
鹿的专业生产者甲生产鹿,,日产鹿2头。
海狸专业生产者乙生产海狸,日产海狸1头。
那么海狸和鹿的交换,就应该是2头鹿换1头海狸。
或者说,海狸的价格就是鹿价格的2倍,比如鹿卖100元一头,海狸卖200元一头。
这样,甲乙的日收入就是相等的,都是200元。——而这也是很公平合理的,因为没有任何理由能说明捕猎鹿的专业劳动就比捕猎海狸的专业劳动更高级,更应该获得更高的收入,反之亦然。
黄佶对此也认可:猎人打一头鹿需要一天时间,渔民打一头海狸需要两天时间。两头鹿交换一头海狸,两天劳动的产品交换两天劳动的产品,谁也不吃亏,也不占对方的便宜。
但是他抖了一下小机灵,接着脑洞开了:
但只要仔细一想,就会发现问题。渔夫无法知道猎人捕捉鹿花费了多少劳动时间,就好像我们不可能知道各种型号手机的实际生产成本一样。
真的如此吗?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比如说现在计算机专业的人收入比较高,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这就说明互联网行业在交换中占了很大便宜。
这种收入上的差异,反映了交换中谁占了便宜谁吃了亏!人们是可以知道的,绝非黄佶说的无法知道!这个厂子效益好,那个厂子福利高,这连没事干的老太太都一清二楚。
当然,斯密对黄佶这种愚蠢的观点也是有所讨论的,他就承认:2头鹿换1头海狸这种公平合理的交换是可以被打破的。
比如某人在某个行业赚了大钱,占了大便宜,但如果他还能长久地保住这个秘密,不露富,不让别人发现自己占了便宜,那么他就能长久地保持占便宜的交换的比例。
当然这是很难的,除非这个行业从业人员比较少,而且还很会装穷,否则总会被人发现,这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很富有!
所以,黄佶所谓的甲因为自己捕猎海狸的能力很差,3天也捕猎不到一头海狸,就接受6头鹿换一个海狸的想法,是极其愚蠢的——这等于接受自己3天捕猎鹿的专业劳动的报酬,居然只相当于人家1天捕猎海狸专业劳动的报酬——等于接受一个并不比自己出色的人,收入比自己高3倍!——都是辛辛苦苦工作,谁也不比谁高级,凭什么自己这么穷呀!傻吗?——他必然要提高鹿的价格!——如果硬提却提不上怎么办?他就会改行,毕竟去打海狸也是人都能干的事儿,熟能生巧,别人行我为啥不行呢?这样随着人们争相改行去捕猎海狸,海狸就会越来越多,拉低价格。而鹿的供给会变少,价格变高。达到2头鹿换1头海狸才会稳定下来。——这就是市场的调节作用!完全竞争的市场,长期均衡价格等于成本。
最后说明,以上讨论都是最简单的所谓野蛮时期的讨论,不涉及土地和资本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