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19 0
2011-07-22

技术进步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下)

2011-7-22

  (三)协整分析   协整关系指的是尽管两个或多个时间序列变量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的。这意味着虽然两个变量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检验协整关系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如Johansen检验[8];另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如CRDW(Coin-tegration Regres-sion Durbin-Watson)检验[9]和Engle-Granger检验。Johansen检验法是Johansen和Juselius在1990年一起提出的一种以VAR模型[10]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而且适用于多变量的协整检验方法。本文利用Johansen检验法结构如表4。   表4的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上,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显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变化率、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之间存在协调关系,即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为了观察协整关系式的动态变化规律,分别建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变化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协整关系式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起到反向修正的作用。当各产业比重上升超出长期均衡约束时,误差修正作用降低产业比重。由式(8)可知,当第一产业比重上升时,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也上升调整,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下降调整。由式(9)可知,当第二产业上升时,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同时下降调整,第二、第三产业同时上升调整,对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影响因素主要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调整。由式(10)可知,当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时,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以较弱力度下降,同时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影响第三产业比重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第一、第二产业的调整。
  (四)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为反映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变化的动态效应,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建立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脉冲响应函数[11]。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它对变量不作任何先验性的约束,用来分析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VAR模型中的变量值不仅取决于变量的当前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滞后量。建立脉冲响应函数,形成动态效应图谱(图1~图6)。   由图1可知,在5%的置信区里,第一产业比重的变化对技术进步冲击的响应强度区间为(-0.2%,0.2%),第一年为-0.2%,然后逐渐上升转化为正效应,到第四年最大为0.2%,以后则缓慢减弱。由图2可知,第一产业比重变化对技术效率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响应强度区间为(-0.33%,0.16%),在第二年有很强的响应,为-3.3%,以后逐渐上升转化为正效应,到第四年达到最大,然后逐级减弱。从对第一产业比重的影响看,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作用的方向和趋势是相同的,但技术效率的负效应较大。   由图3可知,第二产业比重变化对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准差有较强响应,强度区间为(-0.36%,0.36%),从第一年开始为0.36%的正效应,逐渐下降,到第四年响应强度变为-0.36%,之后持续上升,并变为正效应。由图4可知,第二产业比重对技术效率响应强度区间为(-0.23%,0.32%),从第一年的最大的正效应下降到第四年的最大负效应,之后逐渐上升并减弱。   由图5和图6可知,第三产业比重变化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一个标准差的响应比较弱,前两年有0.1%的强度,之后缓慢减弱并消失。说明第三产业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并不敏感。  

  
  
  
  
  
  五、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1.技术效率是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   根据Granger因果分析,技术效率是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每年变化幅度大约为0.3%,主要是第一产业有所下降,第二产业缓慢增长。这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比较吻合。目前,我国的技术主要是通过外商投资引进的,还处于技术模仿和自主研发的过渡期。在自主创新技术还没有成为我国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前,技术进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比较小,而技术效率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   2.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第二产业的调整力度比较大   根据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主要是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作用结果。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技术优势,技术创新在第二产业体现得比较重要。技术进步影响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周期一般约为七年,即技术更新期为七年,在技术更新之前主要是技术效率的改善,从而提高要素生产率,使得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提高。   3.我国技术进步与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不相协调,调整步伐和幅度相对较慢   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也应该协调发展,产业调整力度应该与技术进步水平相适应。从实证分析看,我国目前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大,主要是技术效率起作用。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技术的自主创新方面力度还不够。   4.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第三产业的调整力度影响不大   从实证的角度讲,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第三产业的调整力度不大,第三产业的调整主要来自于其他产业比较变化的影响。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与技术创新和技术效率关系比较弱,但第三产业对扩大总量、优化其他产业结构有重要作用。   (二)政策建议   1.技术进步是深化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途径   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提升产业和技术水平,发展技术含量高、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合理的产业结构,不能只注重产业的规模和数量,更要注重产业的优化升级,努力向高端产业链迈进,更注重培养行业主导技术品牌或行业技术标准。推动技术创新是关键,一要加快核心技术攻关;二要支持优势主导产业科技创新;三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四要以人才为本,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五要搭建服务平台,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六要营造技术创新的政策、投资和服务环境。   三大产业调整要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大力调整农产品的品种结构;提高第二产业,继续加强基础工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提高工业整体素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是发展服务业,扩大总量和优化结构。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科技进步与创新及产业化的过程。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合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产业之间以及各部门协调发展,能为社会提供需要的各类产品和服务,能够广泛地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促进技术效率迅速提高,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新的需求将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当技术效率不能满足各产业发展需要时,将出现技术进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   3.技术效率的改善是技术进步的前提   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各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是提高技术效率,在有限的生产要素投入下,技术效率的改善将各产业的粗放式发展转化为内涵式发展,技术效率也为技术创新提供条件。   4.技术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就是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因此,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产业结构优化中,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强节能减排,加快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的落后产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发展高效、节能、高附加值的产业上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李健(1978-),男,陕西富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徐海成(1960-),男,陕西泾阳人,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参考文献:
  [1]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   [2]张军.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12-115.   [3]Leiberstein H.A11owactive Efficiency vs“X-efficiency”[J].Am.Eeom.Rev,1956:392-425.   [4][美]J 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46-221.   [6]C W J Granger,Nearer-Normality and Some Econometric Mode1s[J].1979,17(3):781-784.   [7]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13-245.   [8]Mehmet caner,Bruce E.Hansen:Thresho1d Autoregression with a Unit Roct[J].Econometrica,2001,69(6):1555-1596.   [9]刘金全.现代宏观经济冲击理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10]Wemer Ploberger,Peter C B,Phi11ips.Empirical Limi1s 1or Time Series Econometric Mode1s[J].Econometrica,2003,71(2):627-672.   [11][美]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第四版)[M].林少宫,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健 徐海成 来源:《软科学》2011年第4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