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进化是人类学的课题,也是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的课题。前天与朋友喝茶清谈中提出了一个构想:个人和人类的进化包括三个阶段:由动物人进化到社会人再到自由人。今晚还没睡意,将其发挥一下。
动物人的特点就是饮食男女,第一是趋利避害以求生存,第二是满足性欲以求传宗接代。作为动物人肯定有其过人之处,如灵妙的嗅觉听觉预感以及生命力特强的身体等等。尽管如此,动物人还是被动的靠天吃饭的没有走出食物链法则的“人”。其实,这个时候的人还不是严格的人,只是一种颇具潜力的特殊动物品种。在人会制造工具在拥有语言之前大概就是这种“人”。个体的人在娘肚子里是纯粹动物性的“人”,出生以后也是“被动的靠天吃饭的”,当意识到自立自主的时候才算是“成人”了。各个民族都有“成人礼”的传统,其意义是指个体告别“动物人”进化到“社会人”了。
社会人不是对动物人的替代而是对动物人的扩展,即动物人是小圈圈、社会人是包含其小圈圈的大圈圈。自从有了语言并且通过语言表示出规矩、规矩成为个体内在信念、信念能下意识的支配人的言行、共同的信念支撑了群体的合作、群体的合作大大提高控制自然的能力,人类就进化到文明社会了,人类拥有了“社会人”的本质---如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比如,我国儒家的“三纲五常”就是自然经济时期实现社会合作的基本规则。社会人可能会放大动物人的欲望---所谓“人性的解放”,也可能约束和压抑人的动物欲望---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和中世纪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儒家“中庸”,即疏导人欲于礼节之中。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是放纵动物人的欲望进化成互相攀比的虚荣心,通过制造地位名声和金钱(重点)的悬殊差距来形成攀比势能,通过攀比势能开发人的潜能进而获得不断膨胀的支配自然的能力。基督教的禁欲和博爱是要控制人的攀比心从而阻止这种势能的危险爆发,看来没成功。儒家成功阻止了中国人的攀比心和势能恶化的趋势,但也使得我们在生存竞争上落后了文艺复兴后(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上帝死了)的西方文明。佛教、道教让人走另外一条道路,即将人的欲望和攀比势能内化为能与自然和谐进化的智慧和超能力,但是在外求物质技术的西方文明的大潮中日渐式微。不过,内求内化的道路终究是人类的归宿。由于人类在各种环境社会化的路子不一样,目前的社会人是复杂的彼此割裂的从而互相攀比互相竞争甚至斗争和战争的,社会人是命定要痛苦的纠结的有缺陷的。就个体来说,每个人成长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个性的千差万别,从而决定了社会人基本上是不自由的---动物的欲望被放大因而常常恐惧因此彼此争斗、攀比心让他或她观点和视野狭窄、前人和外人的思想在下意识里影响着他或她如冤魂不散老要作祟。
自由人是包容了社会人的更大圈圈,这个圈圈是膨胀的外化的犹如对外膨胀的宇宙,这个圈圈也是内求的内化的---犹如塌陷的黑洞虚无到质量无穷大形状无穷小。个体来讲,如果我们能跳出个人的狭隘利益、跳出偏执的自私信念并且还不需要牺牲个体的私欲和社会合作的功能,个体就已经进入了超越社会人圈子的更广阔的自由空间。个体自由绝对不是社会人的对立面,正如社会人不是动物人的对立面一样。自由意味着消除对立面,没有活人和活人的对立、没有死人与活人的对立、没有死人与死人的对立,没有情感的对立没有思想的对立,没有人和动物的对立,没有人和植物、矿物的对立,没有有序与无序的对立。道家佛教的真正境界是自由人的境界,区分真假道士真假和尚的关键是看其是否鼓吹门派、山头、领袖、核心、教主等具有标签和偶像意义的思想。自由人的境界太玄妙,我们只能探索和想象。简单的说,一切真善美的人都是自由人吧?!个人活一辈子如果能从动物人社会化后再进化到自由人,那就是完成了一个人的进化。例如,六祖慧能打柴为生,后因听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而了却心中的“社会人”中的对立性,因而悟道成佛。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70岁方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虽然成为自由人较晚但也是大器晚成。我辈芸芸众生,何时能了却心中块垒而成为性情纯净的自由人呢?闻思修、戒定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