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各年投资增速均保持在20%
以上。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其投资也应该保持适度的增长,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但实际上电力投资多年来增长缓慢,投资结构有待改善。
本文通过分析多年来电力投资增长情况、投资结构的变化,以及电力投资增长与全社会投资增长、工业投资增长、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对比,进一步探讨当前电力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电力投资增长情况
(一)投资规模不断增加,但增长放慢
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力投资完成总量不断扩大,从1995
年的1344
亿元增长到2010
年11889
亿元,增长了7.8
倍,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稳定增加,2006
年以来每年增加9000
万千瓦,到2010
年底总装机容量达到9.6
亿千瓦。
在投资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增速却在放缓。从长期来看,电力投资1996-2000
年平均增长16.8%
,2001-2005
年平均增长13.1%
,2006-2010
年平均增长12.3%
,呈不断下降趋势。从近十年增长看,增速呈低-
高-
低变化趋势,2001
年电力投资增速为-11.1%
,2002
和2003
年增长14.9%
和15.8%
,因为电力投资不足,导致2003-2004
年出现大面积的电荒,2004
年和2005
年电力投资随之猛增,增速分别达到47.1%
和33.5%
。但从2006
年开始电力投资增速明显放缓,2006-2008
年分别增长10.9%
、8.1%
和13.5%
,因2008
年底中央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2009
年电力投资增速提高到24.7%
,但2010
年投资增速又大幅度回落到7.2%
的低水平。
表1:2005年以来电力投资及增长情况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电力投资(亿元)
| 6534 | 7246 | 7832 | 8893 | 11092 | 11889 |
同比增长(%)
| 33.5 | 10.9 | 8.1 | 13.5 | 24.7 | 7.2 |
注:2010年数据为初步数据,各年电力投资数据根据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汇总,下同。
|
(二)电力不同行业投资增长速度差距较大
2005
年以来,电力各行业投资并不是均衡增长。
表2:2005年以来电力各行业投资增长速度
单位:%
行业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05-2010年平均 | 2006-2010年平均 |
电力工业
| 33.5 | 10.9 | 8.1 | 13.5 | 24.7 | 7.2 | 17.4 | 12.3 |
电力生产
| 37.0 | 6.5 | 3.7 | 10.1 | 23.1 | 12.3 | 15.8 | 9.2 |
火力
| 39.7 | -1.0 | -9.2 | -7.0 | 9.2 | -7.8 | 7.0 | -3.7 |
水力
| 28.4 | 15.9 | 10.3 | 8.0 | 7.1 | 3.4 | 15.0 | 10.6 |
核力
| 45.5 | 29.9 | 94.5 | 103.3 | 72.0 | 27.8 | 61.3 | 65.8 |
其他
| 58.9 | 72.6 | 92.3 | 83.6 | 75.6 | 52.5 | 73.6 | 77.3 |
电力供应
| 24.2 | 24.0 | 19.3 | 21.2 | 28.0 | -2.6 | 21.4 | 20.5 |
1.
电力供应投资平均增速快于电力生产投资,但2010
年投资负增长。2005
到2010
年,电力生产投资各年增长速度起伏很大,最快的2005
年增长37%
,最慢的2007
年仅增长3.7%
,2006-2010
年平均增长9.2%
,比电力投资平均增速低3.1
个百分点,电力生产投资占全部电力投资的比重由2005
年的74.7%
下降到2010
年68.9%
,下降5.8
个百分点。电力供应投资2006-2010
年投资平均增长20.5%
,比电力生产投资平均增速快11.3
个百分点,占电力投资的比重由2005
年25.3%
提高到2010
年的31.1%
。虽然平均增速快于电力生产投资,但2010
年电力供应投资增长由正转负,增速为-2.6%
,今年1-4
月增速进一步下降为-17.8%
,下降幅度明显。
表3:2005年以来电力各行业投资比重变化
单位:%
行业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电力工业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电力生产
| 74.7 | 71.7 | 68.8 | 66.7 | 65.8 | 68.9 |
电力供应
| 25.3 | 28.3 | 31.2 | 33.3 | 34.2 | 31.1 |
电力生产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火力
| 68.2 | 63.5 | 55.6 | 46.9 | 41.6 | 34.2 |
水力
| 27.1 | 29.6 | 31.5 | 30.9 | 26.9 | 24.7 |
核力
| 1.3 | 1.6 | 3.0 | 5.6 | 7.8 | 8.9 |
其他
| 3.3 | 5.4 | 10.0 | 16.6 | 23.7 | 32.2 |
2.
在电力生产投资中,不同行业投资增速差别明显。在电力生产投资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内部四个行业投资增长不平衡,火电投资下降,水电投资增速逐年回落,核电投资和以风电为主的其他发电投资高速增长。
火电投资增速从90
年代末以来起伏很大,1999-2001
年连续三年负增长,2002
年起投资增速快速回升,并于2004
年达到97.9%
的高点,之后又快速回落。2006-2008
年投资增速分别为-1%
、-9.2%
和-7%
,2009
年增速转正为9.2%
,2010
年增速又降为-7.8%
,今年1-4
月增速进一步下降到-13.1%
。2005-2010
年,火电投资平均增长7%
,2006-2010
年火电投资平均增长-3.7%
。火电投资的下降导致其在电力生产投资中的比重从2005
年的68.2%
下降到2010
年的34.2%
,下降了34
个百分点。
2005
到2010
年,虽然水电投资完成总量1325
亿元提高到2027
亿元,但各年增速分别为28.4%
、15.9%
、10.3%
、8%
、7.1%
和3.4%
,保持逐年回落态势。2006-2010
年平均增长10.6%
,比电力生产平均增速低1.7
个百分点,在电力生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由2005
年的27.1%
下降到2010
年的24.7%
,下降2.4
个百分点。
核电投资高速增长,2006-2010
年平均增长65.8%
,其中增长最快的2008
年增速达到103.3%
。占电力生产投资的比重由2005
年的1.3%
提高到2010
年的8.9%
,提高了7.6
个百分点。
在电力生产的各行业中,增长最快的是其他发电投资。其他发电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地热发电、潮汐发电和沼气发电等,目前投资的主力是风力发电。2006-2010
年,其他发电投资平均增长77.3%
,各年投资增速均在50%
以上,到2010
年完成投资达到了2640
亿元,比2005
年增长了15.3
倍,占电力生产投资的比重由2005
年的3.3%
提高到2010
年的32.2%
,提高28.9
个百分点,投资总量仅次于火电,高于水电,居行业第二位。
(三)西部地区投资增长最快,投资总量开始超过东部地区
2006-2010
年,东部地区电力投资平均增长5.9%
,各年增速起伏很大,2006
和2007
年投资增速分别是-1.5%
和-2.7%
,而2009
年增速又达到32.3%
,2010
年增速又回落到1.8%
;中部地区平均增长14.7%
,各年增速呈前高后低走势,2006-2008
年分别增长18.7%
、16.8%
和19.1%
,而2009
和2010
年投资增速仅为2.2%
和5.4%
;西部地区投资平均增长16.8%
,除2008
年增速为6.7%
的较低水平外,其他年份投资增速都高于10%
。西部地区平均增速分别比东、中部地区高10.9
和2.1
个百分点。
从2007
年起西部地区电力投资总量开始超过东部地区,到2010
年,东、中、西部电力投资所占的比重分别是34.8%
、21.5%
、41.3%
,西部地区比重比东部地区高6.5
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2010
年,电力生产投资中,东、中、西部地区投资所占比重分别为32.2%
、22.8%
和45%
,西部比东部地区高12.8
个百分点,说明电源建设相对集中于西部地区;电力供应投资中,东、中、西部地区投资所占比重分别为40.7%
、18.7%
和33.2%
,西部比东部地区低7.5
个百分点,电力供应投资东部地区最多。表明电力供应投资和电力生产投资在区域分布上并不匹配。
(四)投资主体以国有及国有控股为主,民间投资发展缓慢
在电力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仍是主要投资主体。2005-2010
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电力投资平均增长20.7%
,比全部电力投资增长快3.3
个百分点,占全部电力投资的比重由2005
年的70.5%
提高到2010
年的77.7%
;如果扣除国家绝对垄断的电力供应投资,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仍占主要地位。在电力生产投资中,2010
年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所占比重为69.5%
,虽然比2009
年的71.8%
下降了2.3
个百分点,但比2005
年的61.7%
提高了7.8
个百分点。其中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主体的中央企业投资仍然占重要地位,2010
年电力生产投资中,中央所属企业投资占35%
,比2005
年提高了3.9
个百分点。

与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高比重相对应的是,民间投资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比重较小。2005-2010
年,外商及港澳台商电力生产投资平均增长4.2%
,所占比重从2005
年的10.3%
下降到2010
年的5.5%
;民间投资平均增长9.3%
,比重从2005
年的28%
下降到2010
年的25%
,但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从2008
年开始民间投资增速逐年提高,从2008
年的4.5%
提高到2010
年的34.8%
。
二、当前电力投资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电力投资增速变化与经济增长变化方向发生背离
从1996
年以来数据看,电力投资经历了两个增长高峰,分别是1996-1997
年的增长21.3%
和23.8%
,2004-2005
年的增长47.1%
和33.5%
,从整个时期来看,电力投资的增速是不断下降的,1996-2000
年、2001-2005
年和2006-2010
年三个时期投资平均增速分别是16.8%
、13.1%
和12.3%
,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与此相对应,GDP
和工业增加值三个时期平均增速(不变价)分别是8.6%
、9.8%
、11.2%
和10.2%
、10.9%
、11.7%
,呈逐年上升趋势,与电力投资的增速变化趋势相反,这种相反趋势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使电力投资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下降。
虽然1996-2000
年期间电力投资增长相对较快,但2002
年之前电力供给相对经济增长总体是不足的,之所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电荒,是因为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低,工业增长也没有加速。2002
年开始经济增长加快,当年GDP
增长达到9.1%
后逐年上升,直到2007
年达到14.2%
的高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也同期开始加速,2003
年增长12.8%
,比上年加快2.8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9%
,比上年提高7.5
个百分点,2004
年增速略有回落,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高达47.7%
,正是这两年工业增长的高贡献率导致了电力需求的快速增加。而电力投资2001
年负增长,2002
回升到14.9%
,不足以满足快速增加的电力需求,导致了电荒的出现。电荒的出现和电力体制改革刺激了2004
和2005
年电力投资的大幅度增长,尤其是火电投资在2004
年增速达97.9%
,有力地缓解了电力供需矛盾,也基本满足了2005-2007
年工业增长加快所增加的电力需求。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09
年经济增长放慢,工业增长减速,对电力的需求增长比较稳定。所以,虽然2006-2010
年电力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但这一时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但2010
年工业增长达到12.1%
,比上年加快3.4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又提高到49.3%
,一旦工业增长持续加快,电力需求就会快速增长,由于电力投资增长持续下降,增加的电力供应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电力供需矛盾就会出现。
表4:1996年以来电力投资与其他各指标增长对比
单位:%
年份
| 全社会投资增长 | 工业投资增长 | 电力投资增长 | GDP增长 | 工业增加值增长 | 电力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 | 电力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 |
1996
| 14.8 | 13.0 | 21.3 | 10.0 | 12.5 | 7.1 | 18.2 |
1997
| 8.8 | 4.4 | 23.8 | 9.3 | 11.3 | 8.1 | 21.6 |
1998
| 13.9 | 1.0 | 11.8 | 7.8 | 8.9 | 7.9 | 23.9 |
1999
| 5.1 | -2.7 | 5.9 | 7.6 | 8.5 | 8.0 | 26.0 |
2000
| 10.3 | 11.5 | 12.6 | 8.4 | 9.8 | 8.2 | 26.2 |
2001
| 13.0 | 12.6 | -11.1 | 8.3 | 8.7 | 6.4 | 20.7 |
2002
| 16.9 | 21.0 | 14.9 | 9.1 | 10.0 | 6.3 | 19.7 |
2003
| 27.7 | 46.3 | 15.8 | 10.0 | 12.8 | 5.7 | 15.6 |
2004
| 26.6 | 36.0 | 47.1 | 10.1 | 11.5 | 6.9 | 17.6 |
2005
| 26.0 | 35.8 | 33.5 | 11.3 | 11.6 | 7.4 | 17.3 |
2006
| 23.9 | 25.5 | 10.9 | 12.7 | 12.9 | 6.6 | 15.3 |
2007
| 24.8 | 26.4 | 8.1 | 14.2 | 14.9 | 5.7 | 13.1 |
2008
| 25.9 | 26.0 | 13.5 | 9.6 | 9.9 | 5.1 | 11.8 |
2009
| 30.0 | 25.0 | 24.7 | 9.2 | 8.7 | 4.9 | 11.8 |
2010
| 23.8 | 22.4 | 7.2 | 10.3 | 12.1 | 4.3 | 10.3 |
1996-2000
| 11.2 | 5.9 | 16.8 | 8.6 | 10.2 | 7.9 | 23.3 |
2001-2005
| 20.2 | 27.1 | 13.1 | 9.8 | 10.9 | 6.7 | 17.7 |
2006-2010
| 25.5 | 25.5 | 12.3 | 11.2 | 11.7 | 5.1 | 12.0 |
注: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及各年投资项目库整理。
2.电力投资2003年及以前为城镇口径,增速为可比口径,2003年以前比重略有偏低。
3.投资增长为现价,GDP和工业增加值增长为不变价。
(二)电力投资在全社会投资和工业投资中的比重逐年下降
电力投资增速不断下降,而全社会投资和工业投资增速却在加快,1996-2000
年、2001-2005
年和2006-2010
年三个时期,全社会投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是11.2%
、20.2%
和25.5%
,工业投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是5.9%
、27.1%
和25.5%
。电力投资在第一个时期增速高于全社会投资和工业投资5.6
和10.9
个百分点,但后两个时期,电力投资增速远低于全社会投资和工业投资增速,2001-2005
年分别低7.1
和14
个百分点,2006-2010
年均低13.2
个百分点,其中2010
年差距扩大到16.6
和15.2
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增速差距继续扩大,今年1-4
月电力投资增速继续下降,只增长4.2%
,远低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4%
的增速和工业投资24.6%
的增速,增速差距扩大到21.2
和20.4
个百分点。
电力投资的增速放缓,导致其在全社会投资和工业投资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电力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最高是2000
年的8.2%
,最低是2010
年的4.3%
,三个时期的平均比重分别是7.9%
、6.7%
和5.1%
,呈不断下降趋势;在工业投资中的比重变化趋势相同,由最高的2000
年的26.2%
下降到最低的2010
年的10.3%
,三个时期的平均比重分别是23.3%
、17.7%
和12%
,下降幅度更大。
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行产业,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推动作用。电力投资项目投产后要新增电力装机容量,为经济增长提供必需的电力供给;其他投资项目投产后,大部分要形成固定资产,这些固定资产无论是进入到生产领域还是生活领域,都要产生大量的电力需求,特别是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的70%
,工业投资的高增长必然带来一定时期之后用电需求的高增长。在较短时期内,电力投资增长与全社会投资增长(或工业投资增长)可以不太吻合,但如果长期低于全社会投资增长或工业投资增长,并且增速差距逐渐扩大,则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发生电力供需矛盾,对经济增长形成制约。
(三)火电投资增长远低于其他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
“十一五”期间,国家适度控制高耗能行业的增长,以期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其中火电作为高耗能行业之一,投资项目审批受到严格的控制。但是火电行业比较特殊,一方面作为高耗能工业之一,生产电力消耗大量的能源(煤炭)并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其产品(电力)又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能源,其他高耗能行业消耗最多的能源恰恰是火电的产品—电力。因此,火电行业和其他高耗能行业就构成了电力供需的两端。
从电力的供给看,火力发电仍然占主体地位;从电力的需求看,第三产业用量和居民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5%
左右,主要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基本上保持稳定增长。工业用电量占70%
左右,重工业用电量占60%
左右,化工、建材、钢铁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四大重点行业用电量合计占全社会的30%
左右,占工业用电量的45%
左右。所以影响用电需求变化的主要是工业用电,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用电的增长变化。如果国家对各高耗能行业的投资增长都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那么其用电需求就会相对稳定增长,不会有大的起伏,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
表5
显示,2006
年以来其他五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各年增速均高于火电投资。在其他五大高耗能行业中,投资增长最慢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投资2009
和2010
年仅分别增长2.4%
和9.3%
,2006-2010
年平均增长7.5%
,远低于其他四个行业,但仍快于火电投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投资增速起伏很大,2009
和2010
年仅增长1.1%
和12.2%
,比前两年增速有较大回落,但2006-2010
年仍平均增长22.4%
;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速仍然很高,2006-2010
年平均增速分别是24.6%
、34.4%
和29.2%
,远高于火电投资平均-3.7%
的增速。其中2009
年火电投资增速与其他五大行业差距有所缩小,但2010
又扩大到27.5
个百分点,今年1-4
月,其他五个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下降到17.8%
,但火电投资增速下降到-13.1%
,增速差距扩大到30.9
个百分点。如果这种投资失衡状况继续发展下去,带来的后果是高耗能工业用电快速增长,而作为发电主体的火电供应并不能同步增长,必然会带来用电需求和供给的失衡。
表5:2005年以来火电投资与其他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对比
单位:%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05-2010年平均 | 2006-2010年平均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18.3 | 12.1 | 48.2 | 29.2 | 1.1 | 12.2 | 21.4 | 22.4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36.1 | 12.6 | 35.3 | 32.3 | 25.9 | 15.6 | 27.2 | 24.6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23.5 | 21.7 | 44.0 | 40.8 | 39.5 | 26.0 | 31.8 | 34.4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25.6 | -4.6 | 13.7 | 23.1 | 2.4 | 9.3 | 12.0 | 7.5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32.2 | 25.2 | 32.4 | 41.7 | 13.8 | 33.7 | 29.9 | 29.2 |
前五个行业合计
| 27.8 | 11.0 | 33.2 | 33.4 | 21.3 | 19.7 | 24.5 | 23.4 |
火力发电
| 39.7 | -1.0 | -9.2 | -7.0 | 9.2 | -7.8 | 7.0 | -3.7 |
(四)电力各行业投资增长不平衡,不能形成有效电力供应
火电投资下降和水电投资的低增长使其在电力投资中的比重快速下降,核电、其他发电投资在政策鼓励下高速增长,电力供应投资平均增速相对较高,这一结构变化基本符合发展绿色能源的理念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但对电力有效供应带来不同影响。
由于核电建设周期较长,虽然投资增长较快,但短期内不能新增大量的装机容量,对电力供应的短期改善作用有限。
而其他发电的主力风电投资虽然超高速增长,但不能发挥全部能力。由于风电发展速度远超国家规划,也远超电网发展规划,再加上风电上网的稳定性较差,电网企业接收风电的积极性不高,新增风电装机不能全部上网,导致电力供应不能与投资同步增长。而且就算能够上网,相同的风电装机能提供的有效电力供应比火电小得多。因此,虽然风电投资高速增长,风电装机容量快速增加,但真正并入电网并输送到全国的容量有限,所以短期内不可能代替火电或水电成为稳定的、主要的电力供应来源。
而且,核电和其他发电单位能力所需投资远高于火电和水电,根据2009
年数据,新增每万千瓦装机容量所需投资,火电为4754
万元,水电为7358
万元,核电为16488
万元,其他发电为10078
万元,也就是说,相同的投资,核电和其他发电新增的能力远小于火电。所以核电和其他发电投资的高速增长,虽然有利于缓解电力紧张局面,并不能弥补火电和水电投资低速增长或负增长所带来的供应缺口。
电力生产投资的增长必然要有足够的电力供应的保障才能发挥作用。虽然电力供应投资平均增速高于电力生产投资,但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电网建设面临区域结构性矛盾,导致电力区域调节能力不足。2010
年电力供应投资和电力生产投资在东、西部地区分布不匹配,使电力供应能力无法有效发挥,如风电高速增长的内蒙古电力生产投资占全国的11.3%
,而电力供应投资只占全国的3.9%
,造成风电能力不能有效利用。二是2010
年电力供应投资开始转为负增长。2009
年电力供应投资增长28%
,而2010
年增速下降为-2.6%
,2011
年1-4
月增速进一步下降为-17.8%
,下降幅度巨大。如果电力供应投资持续下降,必将会对电力有效供应带来不利影响。
(五)国有及国有控股比重过大,民间投资明显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各行业都有所体现,在工业投资中也体现的比较明显。但电力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比重过大的状况没有改变。2005
到2010
年,工业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比重从31%
下降到25.7%
,与此相对应,民间投资比重从53%
提高到65.7%
,提高了12.7
个百分点,已经成为工业投资的主要力量。而电力生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的比重从2005
年的61.7%
提高到2010
年的69.5%
,民间投资比重从2005
年28%
下降到2010
年的25%
,与工业投资中民间投资比重变化趋势完全相反。
发展最快的其他发电行业应该是民间投资更容易进入的领域,但情况也并不理想。2005
年到2010
年,其他发电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比重从49.7%
提高到57.8%
,民间投资从25.6%
提高到32%
,两者比重都提高是因为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比重快速下降。虽然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比重低于其在全部电力生产投资中的比重,但仍超过50%
,占主导地位。民间投资比重虽然有所提高,仍比民间投资在工业投资中的比重低33.7
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表明,电力行业仍然是国家控制比较强的行业,民间投资并没有广泛地进入,投资主体多元化远未实现,这与其他工业行业中国有企业逐渐退出,民间资本不断进入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民间资本进入困难,电力生产企业之间不能通过有效竞争来提高生产效率,也就无法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三、此次电荒原因分析
今年进入4
月份,“电荒”席卷多数省份,而且是在用电淡季,因此形势更加严峻。这次电荒是2003-2004
年大范围电荒后最严重的一次。关于这次电荒的原因,可以从用电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
(一)从电力需求上看,主要因为高耗能工业的反弹,造成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虽然多年来都强调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因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为此国家也不断出台各种政策,但实际效果不佳。因为各地方ZF仍然把GDP
增长作为主要考核指标,重工业的发展因为其对GDP
增长的巨大带动作用而被地方ZF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产业结构重工业化倾向明显。因重工业发展要耗费60%
的全社会用电量,重工业生产的增长变化直接引起用量需求的波动。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地发展热情很高,势头很猛,去年底为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而被拉闸限电的高耗能工业今年初生产加快,从而导致用电量的快速增长。
(二)从电力供给上看,有四个原因:一是煤、电价格严重脱节,因此造成的煤和电之间的“价格剪刀差”使火电企业亏损严重,发电积极性受到打击,从而停机检修面扩大,电力供应减少。二是部分地区旱灾导致来水不足,水力发电能力下降,使得“电荒”进一步加剧。三是电网建设存在结构性问题,尚不能完全满足电力跨区域、长距离传输的需要,使发电方和用电方不能有效衔接。如近几年投资增长较快的风电主要集中于内蒙和甘肃等西部地区,而该区域电网建设速度落后于风电投资速度,多余电力无法实现跨区域传送,无法形成有效的电力供应。四是火电投资下降、水电投资增速不断下滑导致电力投资增速长期偏低也是导致电力供应不足的重要原因。
电荒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但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重工业化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这种结构与各地区片面追求GDP
增长的现实是相适应的,但这种现实必然带来电力需求的大量增加。电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能源,其供给水平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甚至应该略超前于经济增长,才能使电力企业保持一定的竞争,也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远未完成的情况下,电力投资增长长期远低于工业投资增长,也低于其他高耗能工业投资的增长,无法满足重工业快速增长带来的用电需求增长,出现电力供需矛盾也就无法避免。
四、对促进电力投资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电价改革步伐,引导电力资源合理配置
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反映商品供需关系最灵敏的信号。但由于电价受到管制,电力供需矛盾无法反映到价格上,火电厂为减少亏损,只能减少发电,造成电力供需紧张。
短期来看,为缓解当前电力供应紧张局面,一方面应适当上调上网电价,扭转火电企业亏损局面,提高其发电积极性,增加电力供应;另一方面,在终端上提高对高耗能企业的销售电价,既增加了电网企业的销售收入,又能抑制高耗能企业的用电需求。这在短期内有利于改善当前的电力供求紧张局面。
长期来看,要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电力定价机制,理顺煤价、上网电价、销售电价的联动机制,使电价真正反映电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引导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导向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供求失衡问题。
(二)保持电力投资平稳增长,电力各行业协调发展
为保证经济增长所必需的电力供应,电力投资应该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在全社会投资和工业投资中保持合理的比重。
1.
保持火电投资的合理适度增长。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方向,但我国仍处在快速发展期,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没有减弱,在有些地区甚至加强的形势下,对用电的需求仍然会持续增长。与此相适应,在提高技术标准和加强环保的前提下,应保持火电投资低速增长,满足当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电力供应,但为减少煤炭运输不畅带来的不利影响,火电投资应多集中于煤炭资源丰富地区,通过加强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的远程运输能力。当然,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真正落实,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变,必然要限制火电投资增长。
2.
水电作为清洁能源,应该鼓励发展,国家要在严格环评手续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适当加快水电项目审批速度,尽快开工一些大中型项目,保持水电投资的稳定增长。
3.
核电应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快速发展。近几年核电投资增长较快,但因为基数较小,在整个电力生产中所占比重很小,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受日本核事故的影响,我国核电投资的增速可能会受一些影响,安全性可能会更受到重视。但在目前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减少碳排放的大背景下,核电投资应该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不断提高在电力供应中的比重。
4.
适当降低风电投资增长速度,加强风电建设规划和电网规划的协调性。近几年风电投资增长过快,远超“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中制定的风电发展目标,当然也远超电网建设速度,不能形成有效电力供应,而且发展太快,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因此从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考虑,适当降低风电投资增长速度,提高风电设备的质量,提高上网的安全性,会使风电行业更加健康发展。
5.
保持电力供应投资与电力生产投资的协调发展。电网是电力的门户,如果电网建设滞后,电力供应能力就会受到制约。2010
年和今年前四个月的电力供应投资转为负增长,可能使本已紧张的电力供应形势更加严峻。因此,要大力调整电网建设区域结构,加快电力供应投资项目的开工和建设速度,使电力供应投资增长快速回升,保证与电力生产投资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加强风电投资地区的电网建设力度,保证快速发展的风电能够充分发挥其有效能力,使得全国电网能够有效调节电力的余缺,优化电力资源的配置,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全国能源使用中的比重。
(三)引进民间投资,逐渐打破行业垄断,促进电力投资主体多元化
国家在政策上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2005
年国家颁布《国务院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2010
年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电力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建设。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或参股形式参与水电站、火电站建设,参股建设核电站。因此,要制定电力行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的实施细则,改革电力管理体制,打破行业垄断。当前可以先从国家鼓励的新能源投资入手,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逐渐减少大型国有企业投资所占比重,真正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有效竞争,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和活力。
(四)加快经济转型步伐,不断优化电力投资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是解决电力供求失衡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保持经济能够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加快经济转型步伐,转变地方ZF“唯GDP
”论的观念,把节能减排政策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经济增长所需的能源消耗,保持电力需求稳定增长,才能不断优化电力投资结构,在保证电力充足供应的前提下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才能真正保证电力供需的长期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