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tata中使用`xtabond2`命令进行GMM估计时,确定滞后变量的阶数(即`lag()`中的参数)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这个决策通常基于几个因素:
1. **理论指导**:首先,应当从经济理论上思考哪些滞后期是有意义的。例如,在研究动态面板模型中,如果被解释变量的前期值对其当前值有影响,则应包括滞后一期;而若存在长期效应,可能需要考虑更长的滞后。
2. **信息准则**:可以利用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或BIC(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等信息准则来帮助选择模型。通常情况下,选择使这些准则最小化的滞后期数。
3. **过度识别检验**:当模型中包含过多的工具变量时,可以通过J-test(Sargan-Hansen J-Test)检查是否存在过度识别问题。如果测试不拒绝原假设,说明额外的工具变量没有显著增加信息量,可能需要减少滞后期数或工具变量。
4. **实证表现**:观察不同滞后期下模型的表现和结果的一致性。如果改变滞后期导致关键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显著变化或者从统计上不再显著,这可能是信号提示当前选择的滞后期不够稳定或合理。
关于“固定效应不显著但GMM显著”的情况:
- 如果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质性,而这些效应在实证分析中并不显著,理论上来说,你仍然应该报告这一结果。但是,在解释和讨论研究发现时,应强调这一点,并说明为什么选择继续使用该模型(例如,为了保持方法论的一致性或遵循领域内的常规做法)。
- 然而,如果GMM估计提供了更稳健的结果且在理论上有更强的依据支持其应用,那么在报告结果时可以更多地依赖于GMM模型。但即便如此,透明度和完整性要求你至少提及其他模型(如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并解释为何选择或偏好某一方法。
最后,对于滞后期数的选择,确实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理论、实证和技术因素的决策过程,可能需要多次尝试和调整以找到最合适的模型设定。
此文本由CAIE学术大模型生成,添加下方二维码,优先体验功能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