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505 3
2011-08-01
亚当斯密认为,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可以将私心转化为利他行为。但是,他好像没说,市场可以将私心转化为利他心,但他说了:市场里的人也是可以有利他心的。那么,市场可不可以成为私心转为为利他心的桥梁呢?什么东西可以实现二者的对接呢?我认为,这是伦理经济学的首要问题。下面是我对标题的思考。   
    第一,爱心是打通私心与利他心的桥梁之一。例如,母爱即是遗传自己基因的私心,也是爱别人的利他心。再如,兄弟之情、朋友之情也是有这样作用的。别人的幸福是你的幸福的变量,这就是爱心。
    第二,实现自我价值之心。每个人都有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人的天赋总是要张扬的,要实现自我价值必须和别人一块合作,所以,你必须利他才能自利;否则,你依靠牺牲别人的机会来实现自我价值,别人会反抗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么;利他的自利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当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越是远大越是以天下为己任,其利他心就越是生命力旺盛。奉献与创造是最大的快乐与幸福。自我实现其实就是追求创造与奉献。
    第三,基于长远利益的理性。记得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理性的个人主义也可以将人带入天堂。只有短期的、物质的、感官的私心其实是愚蠢的恶劣的不得好报的,如果你能慢慢的跳出狭隘的私欲并理智地追求长远利益(尤其是基于对后代以及后代的后代的爱的长远打算),你就会而逐渐形成利他心的本能从而在心灵深处生长出爱的树苗并不断成长。利他心不是对自己利益的麻木和无动于衷甚至愚顽不灵,而是能让你跳出个人偏见和人我对立、直接领进入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福至心灵的智慧状态。
        那么,市场可不可以成为私心转为为利他心的桥梁呢?我认为,不可以。尽管有的人说,市场带来经济富裕从而带来精神文明;但是,经济富裕如果是依靠攀比心作动力带来的话,市场还会恶化已有的利他心。尽管有人做囚徒困境的模拟实验证明,信任、以直报怨、宽容的美德在市场竞争可以形成;但是,我要说,现实不是模拟,历史现实是信任、以直报怨、宽容的政治环境是在巨大的牺牲和血与火的代价中形成的,是受压迫的人用生命斗争的结果;市场和资本的发展之路是血淋淋的牺牲之路;市场之路是优胜劣汰的人和人是狼和狼的关系的霍布斯丛林之路。还有人说,欧美日不是爱心人士很多么、不是有很好的社会福利制度么?我要说,这不是市场的产物,而是欧洲上1000年得基督教爱心教育传统的产物,是一直没有泯灭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和老百姓奋斗的结果;如果没有爱心的传统教育和爱心人士为人民利益鼓与呼,市场早就破产了!
      我们向往的发展之路是和平、平等、自由、人人幸福的发展之路:没有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没有黑人的奴役、没有战争、没有夫妻分居妻离子散、没有环境污染、没有纸醉金迷!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依靠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以及圣贤的言传身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8-1 19:30:22
Gary Becker在一篇文章(具体年份忘了)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机制,将一个利他主义者放到一群利己的人中间使得全体成为利他的。虽说不现实,但也提供给我们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 19:33:28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那才是市场理性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2 13:47:09
而儒家的孟子用推己及人来解释这个从私心到利他心过度的过程,他用小孩落井的例子说明人因为看到同类有危险,从而将心比心自身有危险而产生的害怕情绪,进而推己及人产生怜悯之心,这是从意识到环境危及的是非本我的区分心之中庆幸自身的安全,立即而产生设身处地同情他人的心理,孟子说这不是要跟孩子的父母亲攀关系,也不是谋求邻里朋友的称赞,也不是厌恶听到那小孩的哭泣声,这种从“本我”出发的推己及人,虽然没有真正本质上解决问题的所在,,但。孟子提醒我们“本我”需要的满足是一个人是否能够做到真诚而非勉强利他心的一个前提!如果一个人自身也正在落井,作为低层次生命“本我”基本需要的自救都来不及自顾,哪里能够来得及从从容容实现自身的高层次“超我”需要即照顾他人呢!
因此,孟子认为同情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如果把它们发扬扩充,就好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好象清清细流终将汇成大海,如果能够充分发扬扩充它,就可以安定天下!
把自身与他人的共同利益作为目标的“道德仁义”——(客我或者大我与超我的价值)才是私心与利他心的桥梁, 自身价值(即“主我”价值)与他人的价值存在着一个交集——(客我或者大我与超我)的价值,其价值核心引导自身与他人的价值统一,自身价值实现的追求向他人价值的实现的过度,是一个双方从开始可能竞争/博弈到认识到只有相互妥协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即价值效率最大化),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角度看问题!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哲学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45110&page=1&from^^uid=7179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