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j-1 发表于 2023-3-27 10:08
萨缪尔森用以下事例对所谓“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正比”提出了质疑:
“⑴ 如果某一农场主获得丰收,他的 ...
萨缪尔森用以下事例对所谓“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正比”提出了质疑:
“⑴ 如果某一农场主获得丰收,他的收入会增加;但如果所有农场主的收成都打破记录的话,他们的农场收入却会下降。⑵ 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他的境况会变好;但如果每个人都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整个社会反而可能变糟。⑶ 如果对某一特殊行业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该行业的生产者可能会因此发财;但如果对所有的行业都征收高额关税,则绝大多数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会变坏。⑷如果某一个学生考得很好,他的得分等级会提高;但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考得不错的话,则平均的得分等级却不会发生变化”。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不错不错!看来你终于肯读别人书了。只是可惜你不会思考萨缪尔森说这些话时沒有提到的,货币的价格等于价值为前提条件下而言的,“但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考得不错的话,则平均的得分等级却不会发生变化”。我想就是比喻如果是社会上每个人的社会平均生产率(d/t)尽管都按一比例提高一倍从d→变成(nd/t),d→变nd了,这里n>1(以过去为参照标准单位),但他们的分母即价值t不变,即平均的得分等级却不会发生变化。但平均的得分等级不会发生变化并不等于整体实现的的平均教育素质没有提高。
如果某一农场主获得丰收,他的收入会增加,这个是指折算成社会价值的个别劳动价值增殖了,马克思所论证的剩余价值的产生就是个人(包括资本家)的劳动创造大于原劳动力价值(或资本家以此支付为依据的劳动价格)产生的剩余价值;至于“如果所有农场主的收成都打破记录的话,他们的农场收入却会下降”是从整个社会平均生产率都按同一比例提高时,个别劳动实现的社会价值总量t分配反而不变,而商品的单位个别价值(t/d→t/nd,由于n>1→t/d>t/nd,却缩小了,不过,粮食的平均使用价值由于n>1→nd>d,却增加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这是没有理解价值的相对性,所谓的丰收悖论不是悖论,而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力不足导致的。
“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他的境况会变好;但如果每个人都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整个社会反而可能变糟”,这也是因为印钱使货币的价值贬值导致的,如果是货币贬值十倍,一个人获得了更多的货币是2倍境况也不会变好。⑶ “如果对某一特殊行业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该行业的生产者可能会因此发财;但如果对所有的行业都征收高额关税,则绝大多数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会变坏”。这里指与(2)类似,价值流向不均导致价值差,对所有的行业都征收高额关税,绝大多数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会变坏,但收高额关税而得利的群体会变好。
由此可见,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理论也一般,你竟然是拿它作为依据来反驳我,这不可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