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进程与能源矿产供需均衡的研究(下)
2011-8-3
2.2 重工业化结构的能源高消耗特征与能源生产消费低效模式并存的困境 研究表明:中国工业化的继续推进需要重化工产业作为支撑,“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业模式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决定着只要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没有完成,能源需求膨胀将不会停止[7]。2006年中国钢材消耗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占世界消耗量的54%,这些高能耗资源的快速消耗说明我国重工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在能源消费上表现为世界煤炭和石油消费增量的77.3%和71.7%来自于中国。中国处于能源高消耗的次要原因是目前的国际贸易分工。全球性贸易分工使得中国产业结构很难改变,只要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一架马车”,低端高能耗的产业结构将持续很长时间[8]。此外,能源工业目前处于发展革新的困境之中,煤炭资源整合的阵痛短期内降低了煤炭生产的增幅,较低的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不利于利用效率的提高。如果产业结构不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保持不变,未来能源需求无论从资源、资金、运输还是环境方面都无法承受。 2.3 能源供给需求结构暴露出的能源生产结构矛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史丹教授认为能源生产与需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工业化道路的选择[9]。后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后期,能源结构将完成以煤为主要能源向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能源的转换。然而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比例远小于煤炭消费比例,这种与工业化继续推进不相适应的“以煤为主”的消费结构反差不仅扩大了能源需求规模,也对环境和交通造成巨大压力。比如,燃煤型大气污染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制约着工业化发展的长期趋势。 
2.4 能源消费与生产布局矛盾 我国能源资源的区域分布与经济发达程度总体呈逆向分布特征[10],表现在能源矿产储量的80%分布在北方,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仅占有全国资源储量的20%。从矿种看,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晋、蒙、陕、新、贵、宁等6省(自治区),而经济发达的京、津、冀、辽、鲁、苏、沪、浙、闽、台、粤、琼、港、桂等14个东南沿海省(市、区)煤炭资源量只有0.27万亿t,仅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3%;石油储量超亿t的黑、新、鲁、冀、辽、吉、陕七省占全国石油储量75.7%;天然气富集的新、陕、蒙、川、青五省占全国天然气储量的75.2%。要解决能源矿产与区域经济生产布局矛盾,需要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西煤东调、北油南运、西气东输,势必消耗大量能源,提高了能源消耗总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成本,制约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3 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中国能源矿产供需均衡战略
(1)适应工业化进程的基本规律,转变煤炭消费方式,提高天然气消费水平。经典工业结构理论霍夫曼定理认为工业结构存在由轻工业→资金密集型重工业→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的演化。我国能源利用的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工业化早期重点在于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解决与生活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工业生产能源需求,能源利用以煤为主,快速发展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在工业化中期依靠科技和投资提升生产效率,形成重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工业化格局,这时期能源消费逐渐形成以煤、石油与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三足鼎立的较为合理的能源需求结构,减少能耗强度,加大环保[11];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和科技产业将快速发展,超过传统工业和农业比重,宜建立以石油与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煤炭转换为二次能源使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为缓解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需要建立适应中国特色能源生产特征的工业化能源消费方式[12]。可采取措施包括:增加国外石油和天然气供给水平;提高国内天然气开发利用水平;减少原煤作为动力的直接消费,加大煤炭转化为电力的消费比例;积极发展煤炭液化、气化和清洁煤;大力发展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措施。 (2)推进工业化进程,适当限制低附加值产业发展,鼓励产业向高附加值、低能耗、高技术产业转移。由于不同部门生产效率和速度存在差别,当能源要素从低生产率或生产率增长较慢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或生产率增长较快的部门转移时,会促进经济总体能源效率的提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时期适宜采取措施适当限制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发展,向高附加值、低能耗、高技术产业转移。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提高整体工业水平;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品集中度和规模效益;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等行业落后产能、工艺、技术和设备;清理和纠正各地在电价、低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调整出口退税、加增出口关税、消减出口配额、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措施,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 (3)技术进步与体制创新并举,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技术进步使得提高能源效率成为可能,在相同产出下可以节约能源投入,或在相同投入下可以扩张产出。由于成本优势或收益空间是能源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首要条件和动力,可以创造政策给予能源技术进步实在的经济利益,鼓励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同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技术发展瓶颈,开创能源开发利用新途径。此外,良好的制度创新及灵敏的市场信号有助于企业能源效率的改进,企业家精神所反映的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对于降低能耗、节约成本影响重大,可以通过制度激励在所有制与产权制度改革、国际贸易、价格、企业管理机制等方面培育和规制企业节约高效利用能源。 (4)挖潜拓源,拓展能源运输渠道,提高能源供给能力。总体来看,我国能源成矿地质条件有利,能源挖潜还具有空间。2008年,我国石油探明程度约33%,其中海上能源勘察处于起步阶段;天然气探明程度约14%;1000米以下煤炭查明程度约37%;煤层气处于勘探初级阶段;油页岩资源潜力可观。从储量增加看,2007年相对于2001年石油和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分别增长了15.69%和75.15%,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增长17.53%,说明国内能源生产仍有一定潜力,需要继续保持能源勘察和开采力度,特别是东海和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此外,加强能源运输管网、运输通道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增强国内能源运输能力,也是保证了能源经济可靠的重要战略。 依赖国外石油供给是我国石油供给的基本战略内容。建立和扩大海外能源供给规模,涉及到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多方因素。应从国家战略高度为国外能源生产和贸易提供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从进口石油来源看,2005年我国50%的能源来源于中东(伊朗、阿曼和沙特),30%来源于非洲,10%来源俄罗斯,然而中东和非洲地区政治形势不稳定,政治事件、局部动乱、恐怖袭击等都会影响到我国海外能源安全。应尽量分散能源供给渠道,扩大中亚、俄罗斯、拉美地区能源供应能力,在实行贸易方式的同时,通过投资方式,获取份额油或收购油田,提高能源海外生产能力。 (5)建立石油储备应急机制。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家不仅多方面开辟能源生产、供应基地,而且建立大量能源储备,以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美国石油储备是4个月,日本是3个月,而我国只有30天左右,包括10余天消费量的石油战略储备和20余天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与国际能源署(IEA)规定的90天的“达标线”还有差距。我国应采取措施提高石油储备水平,达到或超过这一标准。此外,在国内还需要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能源应急制度,应对能源供应的严重短缺、供应中断,价格剧烈波动及其他能源事件,维护能源供应和消费秩序,保障工业化的稳步发展。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T-06-0661);科技部清洁煤转化技术国际合作项目(编号:2006DFA63190);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其他开放基金项目(编号:2007 B005)。
作者简介:张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及矿业经济与管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课题组.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认识[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2):35-37.[Economics Research Group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Rasic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J].Chinese Cadres Tribune,2008,(2):35-37.] [2]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4):30-37.[Wu Qiaosheng,Cheng Jinhua,Wang Hua.Change of Energy Consumption with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J].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2005,(4):30-37.] [3]Hamilton J D.Oil and the Macroeconomy Since World WarⅡ[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96:593-617. [4]Alves D C O,De Losso da Silveira Bueno R.Short-run,Long-run and Cross Elasticities of Gasoline Demand in Brazil[J].Energy Economics,2003,25:191-199. [5]林伯强,魏巍贤,李丕东.中国长期煤炭需求:影响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7,(2):48-58.[Lin Boqiang,Wei Weixian,Li Pidong.China’s Long-run Coal Demand:Impacts and Policy Chioce [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7,(2):48-58.] [6]Davidson R,Mackion J G.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in Econometrics [J].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715-730. [7]卢文忠,李世祥,成金华.中国高能耗的经济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31-35.[Lu Wenzhong, Li Shixiang,Cheng Jinhua.Study on Economic Reasons and Solutions for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1):31-35.] [8]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7):11-25.[Chen Ying,Pan Jiahua,Xie Laihui.Energy Embodied in Good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China:Calculati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8,(7):11-25.] [9]史丹,张金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8):51-57.[Shi Dan,Zhang Jinlcng.Impact of Changes in Industry Structure on Power Consumption[J].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03,(8):51-57.] [10]蔡国田,张蕾中国能源保障基本形势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5):57-65.[Cai Guotian,Zhang Lei.Analysis Basic Situation of China’s Energy Security[J].Progress in Geography,2006,(5):57-65.] [11]吴巧生,成金华.经济高速增长下中国能源安全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7,(4):50-55.[Wu Qiaosheng,Cheng Jinhua. Study on the China’s Energy Security Under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J].Macroeconomics,2007,(4):50-55.] [12]江泽民.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3):345-359.[Jiang Zemin.Reflections on Energy Issues in China[J].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2008,(3):345-359.]
作者:张欢 成金华 王来峰 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