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人
-
一、马恩格斯的基本观点: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思维。反应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中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条件决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
-
二、今天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摘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9页。)
-
以今天我们这样的解读方法,反过来解读马恩格斯的基本观点:物质决定精神,而精神反过来又作用于物质。存在决定思维,而思维又反作用于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基础。物质条件决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主观能动性又反作用于物质条件。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方式。
-
这便是我们今天在学术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的成果。就是把马恩格斯单向的决定关系,改变成为相互的作用关系。
-
从表面上看,这一改进是否合情合理。但是从谁是原始动力的这一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在马恩格斯的经济学原理中,马恩格斯把主体与客体刚好颠倒了。正如他们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唯心主义把人创造了上帝,还是上帝创造了人的这个问题刚好搞颠倒了一样。
-
今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得出,这里不存在有主客的关系,而是一个决定与反决定的关系。
-
在这里,我们来看看有一个专家的言论,听说这个专家就因为这个言论被开除了。当然我只是在抖音上听说的。这个专家的言论是:农民无用,我们能吃到粮食是土地的功劳。
-
专家为什么会被开除?按理说:这个专家的思维,比佛教更高了一个境界。因为佛教只提出众生平等,而专家则是万物平等。因而,如果把人以物平等来看,能上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真的是土地,而不是人。人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
-
那么专家为什么不但没有得到表扬,反而被开除了呢?因为他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就是无视原始动力的错误。在土地、人和粮食中,人才是最原始的动力。是人按照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让土地把粮食生产出来。
-
因而,从原始动力的角度来思考:经济基础、物质条件、生产方式、生产力,等等,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等,也是人创造出来的。就是说:人创造出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后,在学术研究上,在我们对社会的研究认识和对社会的改造上,人就消失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成了社会风云变换的始作俑者。而创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人,在整个的理论体系里成了一个隐形的存在。或许说:如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黑白子,人成了下棋的人。可问题是:人为什么创造出这样的生产力?如,同样是国家,有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得就比较顺畅,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为什么那样吃力;有些国家的生产关系为什么那样和谐,而有些国家的生产关系为什么充满犯罪?
-
就是说:人是怎样创造出这样的生产力和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是怎样创造出这样的“棋子”的?这才是一切社会问题需要探索的最原始根源。然而,在我们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人到哪里去了?
-
是不是在社会的整个运动过程中,人根本没有什么作用,这是天地的功劳,是社会的功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