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基金与课题申请
1341 1
2011-08-07
写剧本与写基金的遐想(转贴)
已有 1319 次阅读 2011-8-5 16:37 |个人分类:科研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自然科学 我们的故事 研究生 看电影 八股文

      最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批复下来了,几家欢喜家愁,一时大家热议。我从来没有申请过什么基金,感觉没什么资格谈论这个话题。不过,没申请不代表没接触,自己也尝试写过“本子”,帮老板评过本子,帮朋友参谋过本子,自己在研究生时也曾经成功申请到两个校级基金。说说我的感觉。
      写基金跟写剧本有的一比,好的剧本往往会吸引好的投资人,注入资金,加上名牌导演运作和国际影星的加盟,再加上后期炒作,片子往往会热卖。不过,细心看电影你会发现,很多经典流传的片子大都是导演、编剧集一身的高手。申请基金的人是编剧、导演两项角色的叠加,基金委就是投资方。如何能打动投资方,必须告诉投资人我们的故事是多么有趣和吸引人,我们的团队都是高手会保证电影的高质量制作,另外我们的电影还有一定教育意义,宣扬社会正义和人间真情,如此等等。
      关于基金申请,八卦的东西很多,有没有八股文般的格式套路,什么最热什么钱多,有没有老大罩着,关系铁不铁,资源硬不硬,都能影响一个基金能否过关。其中,很多方面值得聊一聊。
(1)“小马过河”与青年基金的中选

      上周,朋友打电话告诉我“青基”中了,很高兴,因为3月递本子的时候,帮忙参谋了一下,所以相约一起聚聚。起初,她递本子时也不是很自信,一来是工作后第一次递,另外只是想着今年试试看吧,工作内容她自己感觉有些单薄。不过,我看过之后觉得有些东西可以挖掘一下,她的专长是分析生物样本中的含巯基氨基酸,找了一个疾病模型,看这些氨基酸的变化与发病及预后有无相关性。我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代谢组学的案例吗?她说她也知道,不过担心跟业内的一些大牛相冲突。我想好吧,那就把代谢组的变化做成Biomarker!讨论完后,还是鼓励一下——我觉得中的希望很大。

      现在说来,有点事后诸葛亮。不过还是有些东西值得说说。我们小时候都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大意小马扛了一袋粮食到另一个地方去,途中遇到一条河,松鼠告诉它河很深不要趟,又问老牛,说河很浅过吧。小马犹豫不决,最后还是一试,虽然很危险,小马还是很艰难也很幸运的过去了。

      我们申请青基时的心态也会差不多,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工作计划不够老道,另一面又觉得自己的东西还是有意义的也有创新,应该能中。所以很纠结。有些朋友会把本子给一些教授或中过基金的同行看,帮忙把把关。其实,我认为这样做是很值得商榷的,一则教授们不一定有时间给你认真看,同行也会足够真诚吗?写科研基金本身是一件比较创新的事情,很难从前人中选的经验中得到什么很有价值的东西。

      基金的工作一般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大量的积累提出自己的工作设想和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能掌握基金命运的人还是自己,当然前提是你相信基金委的评审足够公正。

      剩下的问题就是在本子中体现出问题的价值,逻辑清楚,方案可行。

      最后就是自信!
(2)基金中否与创新无关

      钟老师(钟扬)曾写过一篇文章“科研创新与影响因子无关”,我也提个类似的说法——基金中否与创新无关。比如,因基因敲出小鼠的工作而获诺奖的科学家很长时间在NIH拿不到资助,因为太过“创新”了。而很多伟大的科学发现也不是某个基金定向资助的结果,反而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例子比比皆是。更有一些科学家,宁可自己投钱去做某些看似很荒诞的研究,其中就有怕基金的事务拖了后腿的心态。一个自己觉得资助的可能性不大(想法太超前),另一面也担心想法被“剽窃”。他们宁可数十年如一日的去搞一个问题。

      所以,即使基金被刷了,也不代表你提的工作有多么差,或许是评审者的眼光有多么差。当然,这些自信还是建立在扎实的积累上。
(3)做个科研“编剧”

      很多时候,一个好的剧本会成就一部好的电视剧或电影,甚至成就一个好的导演,而不是相反。之前也有人说,做科研就是挖坑,不错!说的好听点,就是挖故事。

      而能否挖到故事,最重要就是看会不会提问?也就发现问题,不信你可以看看一些访谈节目。

      遗憾的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从来都是教育学生怎么解题,而不是出题。所以,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差,很多东西都会习以为常。如果不会挖问题怎么办,那么你得会捡问题。

      很荣幸在课上听钟老师讲过一个故事(他的故事总是很多)。分子进化领域有一个很有用的方法叫“NJ法”,用来构建进化树,这其实是对前一个构树方法的改进版。作者是Masatoshi Nei (根井正利)和他的学生。在“NJ法”发明之前,构建分子进化树用的是均分的思想(默认A和B的进化速率一样,这个我也不懂),他说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考虑不同物种之间进化速率的差异,学生问有什么办法没有,答我也不知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个二年级的研究生决定去搞定这个问题,后来就诞生了著名的NJ法,至今这仍是这位学生最让人记得他的代表作,尽管该学生进入学术界之后也做了很多工作。(这段故事凭记忆写的,熟悉者可更正)

      我在研究生曾申请过校级基金,也就是3K块钱左右。其中有一个项目是想做成一个可以测量血栓的仪器。起初是想利用血栓前后温度差的原理做个传感器,无奈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温度传感器。结题时间一天天近了,没有办法就试试别的方案,后来考虑血栓过程中电阻会有变化吗?于是,买来万用表先在体外测试血栓过程中的电阻变化。发现血栓形成过程中,电阻变化会有一个峰。之后,想再找个搞电子工程的人入伙,无果,草草结题。

      3年以后我在参加一个心血管学术会议时,偶然发现参会的厂商居然有做动物实验的血栓仪卖,原理也是利用血栓过程中电阻的变化作为传感器。

      不过,从基金申请的方面看,本子一定得有卖点。就像喜剧必须有“笑点”,悲剧得有“哭点”,而且得自然,所以身为编剧的人往往得深入生活。科研行业所谓的深入生活就是看海量的文献资料,经常与人交流,深入一线实验室,跟细胞和菌产生感情,常年累月慢慢形成自己的文献观、科研观、世界观。

      另外,我感觉要避免“从众心态”。不要什么最热掺和什么。跟炒股原理差不多,“追涨杀跌”散户们都懂,可总是赶不上“庄家”的变化,总是受伤。未雨绸缪,能提前准确预测学科发展态势的本子中的希望会较大。当然,太过超前搞得评审专家看不懂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4)等钱不如找钱

      最后,提到的问题还是钱。没钱怎么办?在一个市场化的社会,没有什么不可能。还记得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大腕》,两个傻瓜愣是把一场葬礼变成一个敛财的广告发布会。不过,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功力!

      可以垄断的是资源,不能垄断是智慧。

      这里最值得提起的一个故事是,班廷(Banting)和胰岛素的发现。当时的班廷是个乡村医生,爱好做科研,读了一些糖尿病方面的文献有了一些新想法,想找个实验室Test一下。他通过朋友找到了生理学大教授麦克劳德那里,死缠烂打教授同意了,此时正值暑假,他给了班廷一间废旧的实验室和几条实验用狗,限定班廷需在开学前归还实验室。班廷开始日以继夜的干活,结果还不错,后来忙不过来又找了个志同道合的助手。假期过后,班廷还想继续干。不得不把获得的结果告知麦克劳德,后者也觉得这个方面可以做出好成果,于是同意了。当然,作为生理教授也提了一些意见。不过,活基本上是班廷和他的助手包圆了。

      后来,这个工作直接导致了胰岛素的发现,并且得了“诺奖”,评委会把奖颁给了班廷和麦克劳德,没有班廷助手的份,对此班廷还有些愤愤不平。不过,人类终究在医学史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后来,有人评论道,得诺奖有个门道就是招些能干出诺奖活的人。

      现在,我们的祖国好像也在朝这个方向奋斗,看来诺奖离中国也不会远了:)

      等钱不如自己去找钱。我曾写过一篇《打一场科研经费的围歼战》。很多人质疑国家ZF的科研经费分配不公,可以有什么办法突然破解呢?看来只能以利益博利益。最后,ZF的基金更公平更开放应该大势所趋,只有这样,越来越多的好作品才能出现。创新才不会变成口号。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0990&do=blog&id=47219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8-8 08:36:23
怎么找钱呀?再具体点就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