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
让出身不再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平权运动40年》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农村孩子的受教育问题再一次至少成为科学网的的一些少数的博主关注的热点。文中以美国驻华大使的骆家辉为例叙述了一个典型的美国式梦想。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美国式的梦想,幻想着能白手起家,在那片不毛之地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去开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而实践也证明,很多人也是靠这条道路找到了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可是在中国又是一番什么样的光景呢?近期的另一则报道《
研究称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持续滑落》中称: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国家每年都扬言给农村基础教育提供很大的支持力度,教育部每年也逗绞尽脑汁的想办法教育转型,可是为什么投入越大,改革越多,农村孩子的现状发到越来越不尽人意?或许农村的孩子,从一出生的那天就意味着输了,要想跨入主流的城市社会就要付出更多更多,因为有一种制度叫做户口制度.......
如果你是农村户口,你只能在离家最近的破小学上学,没有人管这个小学有几个学生,或者有几个老师,也许过不了几年学校倒闭了,对不起,你只能去打工了,因为有一个词已经早已为你定义“农民工”。
如果你是农村户口,你很幸运,你家的学校没有倒闭,而且你学习很好。当城里孩子忙着学小提琴,绘画,上辅导班的时候,你还不得不去一放学回家就去放牲口,割草。这样一路上来顺利到了初三,本来你想着按成绩可以上市里最好的高中了,可是对不起,你不是城市户口,你只能选择就近的镇上或者县里去读一些花点钱什么人都可以读的学校。
如果你还能一如既往,学习依然很好,虽然在很一般的县中学依然名列前茅,你终于可以和他们一起算理论上平等的去面对所谓的高考的独木桥,来竞争进入大学的门票。可是有一种改革一边提出了所谓的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保送的途径,一边继续宣扬他们绝不遗漏每一个出生贫寒没钱上学的农村孩子。
如果你还是那么幸运,即使在所有“政策 ”的关照依然能够考上大学,你依然兢兢业业,不管周围的同学开着跑车四处寻花。等毕业了,突然发现自己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还是溶不了主流的社会,因为有些叫做“官二代”和“富二代”的人让你突然明白原来竞争不都只是公平的,也不都只是靠实力。
突然发现说着说着有点跑题了,不知不觉的又开始愤青。古语云“自古寒门出贵子,从来纨绔少伟男”。“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捶,能受其锻炼者,则身心受益;不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两亏”。又云:“没有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当我们把希望都寄托于对一些典故的回忆的的时候,难道不觉这是一种对目前制度的莫大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