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及2022年回望
根据我们估算,中国健康产业在2022年是一个12万亿元人民币(约1.7万亿美元)的市场,其中站在药企出厂视角与药品有关的市场规模约为2.9万亿元;站在器械厂商出厂视角与医疗器械和诊断有关的市场规模约为1.1万亿元;站在医疗服务、数字医疗以及泛健康市场参与者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的视角整个医疗健康服务市场规模约为8.3万亿元(其中包含了通过医疗服务机构面向终端消费者销售的药品和器械)。如果剔除了重复计算的部分,我们估算中国健康产业的市场总规模大致在9-10万亿(1.3-1.4万亿美元)之间。
综合多个来源的预测以及我们对市场的预判,到2030年,我们认为按照上述口径与药品相关的市场规模将增长到4.8万亿,在从2023年开始计算的未来八年里CAGR达到6.5%;与医疗器械和诊断相关的市场规模将增长到3万亿,CAGR达到13.7%;与医疗健康服务相关的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7.5万亿,CAGR达到9.8%。如果剔除重复计算的部分,中国健康产业的总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接近20万亿,CAGR将达到9.5-10%。
此前,国家卫健委(前国家卫计委)曾于2017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的203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达到16万亿的规划目标。我们在进行相关预测时,考虑到最近几年的市场变化,尤其是新冠疫情、人口老龄化以及
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新兴技术对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带来的巨大影响。
我们把2022年中国健康产业接近9-12万亿市场规模放到一张大图里,结果多少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发现在中国比健康产业更大的产业并不多见。维持了中国13亿人生活所需和美好生活向往的中国消费品零售市场大概是接近40万亿的规模,支撑了中国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销售收入也仅仅是13-15万亿,让中国变成统一大市场的中国物流业一年总收入差不多是12万亿,让中国13亿人吃饱肚子的中国农业大约也就是10万亿左右的规模,这两年让资本市场兴奋不已的新能源行业也就是9万亿,汽车行业9万亿,中国蓬勃发展的保险业市场保费收入规模差不多5万亿,餐饮业4.7万亿,食品饮料业4.3万亿,智能制造业3.2万亿,教育产业2.5万亿,广告市场1万亿,而天天挂在热搜的影视娱乐产业只有区区不到3,000亿。
在刚刚过去的2022,接近12万亿的中国健康产业经历了极为不寻常的一年。
--在这一年,同新冠病毒的较量几乎成了中国人生活的头等大事。也是在这一年岁末,在留下令人心殇的暗黑印记之后,新冠疫情终于随着多数中国人的“阳康”而被重新上路的国人们封存在记忆里。疫情三年间野蛮生长的新冠受益行业需要告别昨天转型上路。
--在这一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出现断崖式下降,全年新生婴儿低于1000万,中国人口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这对呼啸而来的老龄社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2022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8亿人,占人口总数19.8%,比2021年上升0.9%;65岁及以上人口2.0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比2021年上升0.7%。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的预测,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于2030年达到总人口的26.2%,2040年达到32.5%,2050年达到38.8%,最终于2080年达到峰值48.3%。也就是说,到2040年,每三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位超过60岁的“老人”;到2080年,每两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位超过60岁的“老人”(当然也许那个时候60岁只能算中年人),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正在加速发生,中国老龄化人口结构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正在日趋严峻。
--在这一年,ChatGPT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人类科技进步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以ChatGPT为代表的的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底层大模型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获取健康咨询和服务的方式,让医疗资源更加可及和普惠。人工智能之外,合成生物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医疗和手术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领域都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进阶和迭代,把医疗健康从当前以诊断治疗结果为主要目标快速带入到健康监测,早期预防,亚健康干预,精准治疗、术后科学恢复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新时代。
--在这一年,中国政府推出的集采政策大步走向常态化和制度化,深刻影响了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行业的增长曲线,给行业带来了深刻和长久的影响。一方面,集采通过价格调控抑制了部分产品和企业的价值上行空间;另一方面,集采也通过降低渠道成本让“薄利多销”成为可能。集采政策并不是一味地杀价,而是希望通过集采流程让产品更具竞争性和普惠性,让价格回归相对合理的状态。事实上,在已经开始的新一轮集采中,部分产品已经开始出现价格的合理回归和上涨。我们认为,综合来看,当前的集采政策正在推动健康产业“良币驱逐劣币”实现产业玩家的批量迭代和升级。那些积极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和善于拥抱变化的创新企业一定可以在集采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走出集采政策下的新增长曲线。
--在这一年,中国创新药企和医疗器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脚步正在提速。集采背景下,为寻求更广阔的市场、更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和更高的利润率,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药和创新器械企业正在走出国门,通过并购、授权、建点等方式布局海外市场。2022年以来,包括石药集团、康方生物、科伦药业等在内的中国企业都对外宣布将创新产品授权海外合作,授权金额屡创新高。同样在疫情严峻的2022年,中国创新医疗企业海外并购也是风起云涌。2022年1月,启明医疗以对价约20亿人民币成功收购以色列二尖瓣/三尖瓣创新疗法公司Cardiovalve Ltd.。2022年4月,沃比医疗以对价约5亿欧元成功收购德国Phenox GmbH及其下属公司Femtos GmbH(合称Phenox)。
--在这一年,中国健康产业的估值在二级市场显著回落,导致一级市场无论交易意愿还是估值期待均有所调整;我们预计今年Q3/Q4一级市场有望开始出现局部回暖,但估值环境仍然会以相对保守为主基调。2022年,在A股和港股市场,健康产业股总体呈现下行趋势。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2年底A股医疗相关上市公司约483家,总市值从初的8.3万亿元下跌至年底的7.3万亿元,整体跌幅12%。中证医疗指数2022年尾相较年初下跌了27%。港股医疗相关上市公司约220家,总市值从初的2.9万亿元下跌至年底的2.8万亿元,整体跌幅3%。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年尾相较年初下跌了19%。在估值方面,A股以中证医疗指数为代表,2022年A股医疗板块整体估值体系处于下行调整阶段,PS(TTM)从年初的13.8x下降至年底的10.8x,下降幅度达22%。PE(TTM)从年初的52.6x下降至年底的44.6x,下降幅度达15%。港股以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为代表,2022年港股医疗板块整体估值体系同样经历着下行调整阶段PS(TTM)从年初的22.0x下降至底的10.6x下降幅度达52%。PE(TTM)从年初的32.6x下降至年底的19.5x,下降幅度达40%。
--在这一年,人民币基金正在成为中国健康产业一级市场的绝对主力,这将对一级市场投资的审美取向和估值逻辑产生重大影响。2022年在中国健康产业一级市场投资交易数量中,人民币交易占绝对主导,占比达到89.0%,较2021年增长6.3%;在交易金额中,人民币占比亦绝对主导,占比达到80.1%,较2021年增长16.3%。我们认为,人民币基金、尤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背景的基金在包括健康产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强势崛起必然对一级市场的审美倾向和估值体系产生深刻的影响。虽然在每个细分领域这种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会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讲,人民币基金的关注重点正在从增量转向存量,从增长转向利润,从商业模式转向硬核创新,从日常需求场景转向国产替代与“卡脖子”主题,从居于中间的成长期转向早期和临近IPO的两极。
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拉动中国健康产业强劲发展的底层逻辑,我们觉得这几个关键词应该是:老龄社会+科技进步+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围绕医保和集采的新政策。其中,未来产业最大的驱动力将来自于呼啸而来的老龄社会,没有之一。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健康+养老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产业,很可能也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