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18 2
2011-08-10
7月份中国的CPI最新公布为6.5%,略超此前某媒体所做的市场调查预期(均值6.4%,中值6.3%)。笔者认为7月CPI数字虽高,但已经是强弩之末,原因有三。
第一,PMI增速已经连续四个月下降,7月份的PMI处于历史正常年份同期最低水平(除2008年外),需求已经收缩;第二,从影响通胀最主要的食品价格来看,7月下旬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环比回落,新涨价因素趋弱;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大幅下挫,纽约原油价格已经跌至80美元附近,未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缓解。
与此同时,如果说通胀见顶在市场预期之内的话,下面需要关注外需下降的速度和幅度是否会超出市场预期。
此前,经济学家一致认为经济会出现“软着陆”的一个最重要假设在于:外需不出现超预期的下降。回望2008年经济增长断崖式下降,并不是国内宏观调控固定资产投资所致——因为其时我们并没有观察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下滑(无论是名义还是实际增速);导致那个惊悚结局的另有原因,正是去库存和出口的陡然下跌。
8月8日,衡量美国股市恐慌程度VIX指数收盘已经升至48。这意味着当前金融市场的恐慌程度已经可以媲美历史上几次大危机的水平,包括2008年的次贷危机、2001年的911事件、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87年股灾等等。
笔者有理由认为外部情况的变化,会对中国下半年的出口增速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外需出现超预期地下降,叠加大宗商品价格超预期地回落,那么会使得去国内企业库存压力会超预期地加大。
过去两周,也就是在欧美债务危机爆发前,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见底、去库存是刚刚开始还是已经结束,是国内市场上宏观分析师讨论的热点。乐观的人认为PMI已经见底,或认为去库存只是“短期”扰动,并且判断未来需求将很快回升,只需政策不再加码,则在需求扩张的引导下,中国经济重拾升势。但是,乐观的人对外需的假设条件也大都基于欧美债务危机也只是“短期”的扰动。然而,近期出现的环球金融市场动荡,意味着短期因素可能变成了“中长期问题”,分析师们列在风险提示中风险正变成现实。
如果库存只是刚刚开始,我们必须做的就是防范2008年下半年的情况重演。基于CPI已经见顶、去库存才刚刚开始的判断,笔者建议当前不宜再推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加息之类的紧缩性政策,而是观察欧美债务危机的下一步进展。与此同时,因为还不能排除美国推出QE3,也不宜马上放松已经出台的紧缩性政策,或者甚至新出台刺激投资政策——如果中国先点火,有人出来浇油时,就只能看着自己的房子火光冲天。过度扩张的政策,只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结局无法收拾。
那么,如果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QE3又不出台。那么,是否需要重新把2008年底的刺激性政策再重新复制一遍呢?
笔者认为,当前结构性问题比之2008年更为突出。扩大ZF投资是一剂凯恩斯开出的西方猛药,副作用也比较大,实为不得已之下下策。如果外需出现超预期下跌,可以且应当做的是定向宽松,而非大范围的刺激,比如趁机推出资源税改革,同时对中小企业进一步减税,加快推进增值税改革,取消服务业的营业税等等。财政赤字大一点儿不必过度担心,相比其他国家中国ZF负债的空间还很大,中药虽然见效慢一点儿,但副作用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8-10 15:54:55
我不信统计局的数据。原因很简单,猪肉价格上涨50%,猪头占CPI权重10%,那猪肉就贡献了CPI的5%,其他所有的90%的权重才贡献了1.5%的CPI?我不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0 15:56:27
在中國,一切(包括統計數據)都是要為政 治服務的,很正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