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34 8
2011-08-11

本轮通胀仍处可容忍区间

2011-8-11

  受流动性过剩、食品价格上涨、国际输入性因素叠加影响,2010年以来国内物价持续上涨,通胀压力较大。中国当前的通胀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将如何演化发展?该如何应对?这是当前经济工作中一个十分紧要的问题。
  一、本轮通胀有哪些特点
  通过对有关经济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本轮通胀具有如下特点:
  (一)本轮通胀是非经济过热下的通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胀周期与经济周期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胀多发生在经济过热期,这说明我国的通胀具有明显的需求拉动特征。但本轮通胀并不如此。2011年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9.5%,第一季度增长9.7%,而2010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9.8%。今年以来GDP呈增速减缓趋势,明显不同于改革开放以来前几次通胀的GDP高增长情形。
  (二)本轮通胀是结构性通胀
  本轮通胀始于食品价格上涨。从2010年2月开始,食品价格指数月度同比涨幅都在5.2%以上。食品价格对CPI的拉动从2010年1月的1.24%上升到2011年6月的4.26%,拉动作用明显。食品价格大幅上涨,非食品价格不均衡上涨,表明本轮通胀是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拉动CPI上升,然后逐步传导给非食品价格,尚未构成全面的通胀。
  (三)本轮通胀具有新的传导机制
  1990年后的每次通胀中,食品价格涨幅均高于CPI涨幅。均是因为食品价格在某些农产品的供给冲击下,出现周期性上涨,并由此成为高货币发行向通胀传导的催化剂。本轮物价上涨并不是由于农产品市场短缺造成的,其传导路径首先是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在2009年大幅上涨,随后由于国家严厉调控房价和股市表现低迷,大量资金涌向泛资本品,如贵金属、收藏品以及供需平衡脆弱的农产品,从而推动这些泛资本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四)本轮通胀是可容忍的通胀
  侯青(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胀率低于1.4%或高于5.1%时,通胀对经济增长有负作用,而当通胀位于1.4%-5.1%时,通胀最有利于经济增长。本轮通胀从目前来看,CPI已攀升到6.4%,虽然已超过侯青(2010)所确定的5.1%,但超过幅度不太大,还未达到Sarel(1996)、Christoffersen和Doyle(1997)所确定的8%、13%的水平,也没有达到2007-2008年的通胀水平,应该说仍处于一个可容忍的区间内,但应引起高度警惕,并加强监测和防范。
  二、本轮通胀是怎么形成的
  一般认为,通胀是由于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所产生的物价持续上升。分析通胀的成因,关键是要找出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背后的深刻原因。
  (一)从国内看,出口型经济模式、长期投资扩张、体制机制改革不完善等是导致本轮通胀的根本原因。
  1、出口型经济模式导致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大幅增加。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起出口型经济模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到本世纪以后,这种模式暴露出许多问题。巨额贸易顺差、境外投资收益、境外上市融资以及国际热钱流入等因素推动我国外汇储备大幅攀升。而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中央银行在形成国家外汇储备的同时,必须相应放出等额人民币基础货币对冲。为了尽可能消除外汇储备攀升引起货币供给增加的压力,中央银行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外汇掉期等方式对冲,收缩流动性。但中央银行只是收回了商业银行购汇后继续放贷的能力,而出口企业通过商业银行将出口商品所得的外汇结汇成人民币,被投放到社会中去而不能被对冲掉。这个过程中,商品流出国外,货币留在国内,在国内形成了“过多货币追逐较少商品”的状况,导致国内存在流动性过剩和潜在通胀压力。
  2、长期的投资扩张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额投资,导致银行信贷增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通胀大多是由于需求拉动的。从需求结构上看,主要归结于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大幅膨胀,而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则主要来自于地方ZF和民间强烈的投资扩张冲动。中央投资在经济周期中通常扮演着逆周期的角色,即在经济高增长时期,中央投资增速较低甚至是负增长;而当经济陷入通缩或者衰退时,中央投资增速将出现大规模增长。本轮通胀不仅与长期的投资扩张累积效应相关,更受到2008年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推出的“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的重大影响。2008年以后,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中长期贷款余额(主要是投资)曲线都明显变陡,呈加快增长特征,这对通胀无疑形成巨大的压力。这也表明,长期依靠投资扩张形成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3、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大量转移,推动物价上涨。在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之后,实体经济积累了大量的流动性。特别是在强调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时候,节能减排降耗成为一种硬约束,传统产业受到国家政策的挤压,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还有待时日,实体经济的收益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产业资本将加速向金融资本转移,资产价格泡沫和物价水平的大幅波动就难以避免。
  4、利率、汇率形成机制不完善形成的巨大套利空间,引发国际热钱流入。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世界各国纷纷看好中国经济前景,一方面,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热钱采取各种渠道涌入博得资产价格溢价收益,获利颇丰;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各国利率差提供了较大的套利空间。人民币升值和各国利率差带来的巨大套利空间,导致热钱持续不断流入。
  5、农产品、资源能源类产品和劳动力等价格进行补偿性上涨。国家近年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两型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为农产品、资源能源类产品和劳动力价格的补偿性上涨打开了政策空间。
  6、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健全,导致居民在财富积累后投资渠道不畅,推动少数投资品价格上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都逐步富裕起来了,财富积累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分别大幅下降,表明城乡居民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资金明显增加。而在国家大力改善民生、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城乡居民也更加敢于进行投资和消费。近几年,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股市、房市都集聚了大量城乡居民个人投资。但由于居民户投资经验不丰富,存在典型的“羊群效应”,一旦投机商炒作某类商品,容易跟风,推动商品价格更大的波动。
  7、通胀预期引起的物价上涨效应推波助澜。IMF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胀的成因有60%可归结为公众对未来价格上涨的预期。近年来,由于人们对通胀预期加大,货币持有愿望降低,转为购置其他商品的动能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价上涨。从企业角度讲,就是增加库存。在经济上行、物价上涨时,企业为了扩大生产、锁定成本,甚至为了投机获利,倾向于增加存货特别是增加原材料存货。企业存货需求的上升一方面会推动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价格上升又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存货需求,形成经济上行期“增加存货—价格上涨”的循环。
  (二)从国际看,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全球通胀压力等因素,是本轮通胀的重要推手。
  三、本轮通胀的应对措施建议
  今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下,我国通胀调控取得初步成效,物价涨幅趋于平缓、预期有所减弱。但从长期来看,必须着眼于通胀深层次原因,针对引起通胀的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坚持标本兼治、疏而不堵、化危为机、综合施策,建立起流动性规模合理可控和流向科学引导、物价基本稳定的良性机制,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第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消除当前通胀的根本性原因。出口型经济模式和投资的长期扩张是造成本轮通胀的两个根本性因素,必须将发展方式由投资、出口两驾马车拉动转变为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发展。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对流动性的有效吸纳能力。要鼓励创新创业。要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扶持体系,实施有保有压、分类指导的产业政策,有序推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融合。
  第三,发展资本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资本市场对流动性的调控能力。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增强价格对流动性的引导作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逐步增强利率杠杆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第四,加快农产品和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提升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持续深化农产品价格改革,积极推动资源能源类产品的价格改革。加强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市场的对接,积极发展主要农产品的期货市场,发挥期货市场对农产品的定价功能。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储备机制,加大库存调配和进出口调节力度,调节市场供求。逐步完善资源能源类产品价格的成本构成和成本约束机制,以水、电、油、气、矿为重点,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能源类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第五,警惕新涨价因素,提前调控疏导,避免物价进一步上涨。密切关注近期干旱、洪涝等灾害性天气对国际、国内农产品生产的不利影响,做好应对预案,千方百计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防止食品价格再度拉高。继续做好房地产价格调控工作,有效管理租房市场价格,抑制居住类价格的上涨趋势。积极应对前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对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冲击向下游的传导,审慎做好水、电、燃料等资源类价格的调整工作。
  第六,合理控制流动性规模。充分发挥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作用,控制货币总量。加大公开市场操作频率,科学搭配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和货币信贷总量调控,防控国际热钱流入,保持货币供应量M2的合理规模和新增货款的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加强外汇储备资金管理,减少外汇占款。加强外汇储备资金动态管理,控制合理规模,加强多元化投资,充分发挥其效益。依法利用外汇储备资金成立国家投资基金,扩大对外投资,参与全球重要资源、能源和核心技术的储备与开发。
  第七,科学引导流动性流向。对于银行流动性,既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分流银行部分流动性退出市场,又要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以及民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




作者:湖南省ZF经济研究信息中心主任 梁志峰 来源:《中国证券报》2011年08月11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8-12 01:23:53
收藏起来慢慢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2 01:28:27
随便看看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2 08:30:40
分析得头头是道!市场上的食品你放心吗?名牌商品只是个牌子!市场商品对于普通消费者真假难辨!现实里的市场在说明一个问题:对于商品品质商品生产者不再坚守道德底线,市场监管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说什么:“本轮通胀仍处在可容忍区间”这明明在编瞎话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2 09:36:39
楼主能忍就忍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2 10:02:46
分析的有一定的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