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的相关研究中,常用的3大类工具变量分别是地理距离、历史信息与根据份额-移动法(Shift-Share)测算的Bartik工具变量.使用Bartik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的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研究被广泛发表在《金融研究》等国内顶刊与重要C刊上。
数据来源:原始数据来自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Bartik工具变量与计算代码综合整理
时间跨度:2011-2020(省级、城市),2014-2020(区县)
区域范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337个城市、2850个区县
指标说明:(1)数据包括省级行政区、城市、区县三个层面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其各个子指标原始数据与根据原始数据测算出的Bartik工具变量
(2)此外,还包括Bartik工具变量的计算代码
参考文献:[1]郭峰,王靖一,王芳,孔涛,张勋,程志云.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J].经济学(季刊),2020,19(04):1401-1418.
[2]易行健,张凌霜.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资产负债率的影响——基于家庭微观数据的实证估计[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2):113-125.
[3]易行健,周利.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J].金融研究,2018,No.461(11):47-67.
包含内容:
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