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7029 21
2011-08-13
  摘自《世界金融五百年》上册第一章
  
  《世界金融五百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7月
  
  
  铁砧上锤出来的欧洲版图
   我们中国人常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在欧洲却不是这样。自从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分裂成了许多小国。一直到8世纪、9世纪,大约在中国盛唐时,查理大帝黄袍加身,在罗马的废墟上重新统一欧洲,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死后,欧洲再次分裂成很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从此再未统一成一个整体,直到今天欧盟的建立才看到欧洲统一的希望。
   在中国古代,皇帝们为了笼络欧亚大草原的马上王国,经常将公主们嫁给那些单于、可汗,并美其名曰“和亲”。当时的欧洲王室也喜欢耍这套把戏。大小王国之间,“白马”王子、“白雪”公主之间的婚配忙得是不亦乐乎。延续了近1 000年的王室之间的婚配,最后搞出来一个著名的贵族病——血友病。
   亲戚归亲戚,利益归利益。虽然大家都是血友病病友,都是亲戚姑老表,但要争权夺利起来,那是绝不含糊的。于是乎,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欧洲大陆被这群家族内部成员折腾得一团糟。
   自1495年以来,法国参加了50场大型战争,奥地利为47场,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为44场,英国则打了44场大型战役。仅英国整个19世纪中后期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就独立发动了72场战役,平均每年1次。
   从1586年到1815年的短短200多年间,欧洲国家之间连续打了9场大仗:
   1586~1604年,英国与西班牙之间发生了英西战争。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败于英国,结束了西班牙海上霸主的地位。
   1618~1648年,英国、荷兰、法国对西班牙、奥地利的三十年战争,几乎所有西欧国家都参加了这场大战。
   1652~1674年,英国、法国与荷兰之间分别打了三次英荷战争,这场战争的主要战役均发生在海上。
   1656~1790年,俄国与瑞典为争夺芬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断断续续打了5次大仗。
   1701~1713年,以英国为首的一方与以法国为首的一方之间发生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40~1748年,以法国、普鲁士为一方,以英国、俄国、荷兰为一方,发生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56~1763年,以英国为首的一方与以法国为首的一方,发生了七年战争。
   1772~1795年,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三次侵略并瓜分波兰。
   1799~1815年,1789年风起云涌的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在法国连续掌权10多年,连年发动对其他国家的侵略战争,直到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才结束了欧洲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
   历史学家布朗曾经说过:“欧洲的版图是在战争的铁砧上锤出来的。”这100多年的战争,打出了一个强大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打出了一个现代超级大国的雏形——美利坚合众国,打出了一个20世纪唯一能和美国相抗衡的短命超级大国苏联,欧洲格局的变化引起了世界格局的变化,最终也改变了中国。
  
   谁是战争的支柱
   打仗就是打钱,战争的背后是金融力量的支持。早在2 000多年前,罗马大哲学家、《沉思录》的作者西塞罗就说过:“战争的支柱就是无限的金钱。”1550年之后,欧洲军队与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此外,战争已经进入火器时代,步枪和大炮越来越多地代替刀剑和长矛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而热兵器的费用明显高于冷兵器,欧洲国家的军费日益攀升。
   可能有人认为,既然打仗就可以发战争财,军队能以战养战,打到哪儿抢到哪儿。在欧洲近代史上,确实有一位统帅这么做过。波希米亚人即今天的捷克人华伦斯坦在荷兰银行家杰•德•维特和犹太商人巴色维的资助下担任整个波希米亚的军事统帅。华伦斯坦原本是一位波希米亚小贵族,后来娶了一个年长的有钱寡妇,从而踏上成功之旅。华伦斯坦采用抢劫居民的办法建立起了一支军队,以至于被马克思称为“华伦斯坦的蝗虫”。
   1631年7月18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写信给他的首相说:“我们全军都生活在极端的贫穷、困苦和混乱之中,所有仆役均已离开。我们被迫靠着毁灭和破坏周围地域的一切来进行战争。此刻正是这样,因为除了士兵所能抢到的东西外,我们已别无一物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这样野蛮的军队很快就会把所占领的地区搞得民穷财尽,最终还是无法持久。
   古斯塔夫在一封留存至今的信中说:“近四个月来,军队连一文钱也没有收到……我们只能靠从城镇榨取的一点面包来供给士兵,但这也是有限度的。对骑兵已无法约束……他们完全靠野蛮的抢劫维持生活。因此,一切都被毁掉了,在城镇和乡村已经找不到什么东西可供士兵食用。”
   不仅如此,军队的抢劫行为会毁了军队纪律,严重降低战斗力。当时一位苏格兰军官曾记载道:“在抢掠风暴结束之前,有些团已经没有士兵再佩戴着他们的徽章了。有些人则干脆整个晚上扔掉徽章,直到第二天才又捡回来戴上。在我们部队中出现如此混乱的局面,完全是由于贪婪的缘故。”
   因此,当时欧洲国家的军费主要还是依赖本国ZF的供给。可是,当时的欧洲并不富裕,比咱的大明、大清穷多了,所以ZF仅靠增加税收的办法难以为继,多数靠举债度日。
  
   比如,英国军费开支在1560~1585年仅占财政总支出的27%,到了1600年竟然达到了79%。整个17世纪,荷兰90%的财政支出都用于战争。更有甚者,奥地利的军费曾经达到过国家财政支出的98%,远远超出了ZF财政能力的增长。当时,欧洲16世纪最强大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1557~1598年,为了争夺欧洲霸权,维护海外殖民地,也曾3次因军费开支过大而财政破产。
   说到哈布斯堡家族,16~17世纪的欧洲历史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它的。哈布斯堡的意思是财富的堡垒,这个家族原本是奥地利公国的法定统治者。在16世纪,通过两对王子、公主结合的方式,哈布斯堡家族查理五世继承了祖父、祖母和外祖父、外祖母各自拥有的4个领地,分别是西班牙、奥地利、尼德兰和勃艮第,后来又占据了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尼德兰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勃艮第位于今天的法国东北部。
   1556年,查理五世将奥地利、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留给了他的弟弟费迪南,将其余的领地留给了自己的儿子菲利普二世。菲利普二世的西班牙占据着美洲的金银矿和工商、金融最为发达的尼德兰,是当时欧洲最富裕的国家。
   大有大的难处,当时的以奥地利和西班牙为核心的哈布斯堡家族面对着众多的强敌。东有奥斯曼帝国,西有英国,北有法国,南有北非摩尔人即阿拉伯人。哈布斯堡王朝无一年不处于战争状态之中。从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源源不断运来的黄金、白银都变成了步枪、子弹和大炮,但美洲的财富仍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
   古语讲,“国之利器,不可授之于人。”但在欧洲国家,军队这种国之利器却因ZF财政不足被外包给欧洲各地的贵族与金融家。
   当时欧洲的军队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训练和装备很差的民兵,只适于在本地维持治安。二是用于作战的雇佣兵,主要是从欧洲各地招募而来的职业军人。ZF与士兵没有直接的联系,ZF只是按时、按量地拨发军费,军队司令官则负责招募、训练和管理士兵。雇佣兵为钱而来,为钱而战。
   对于士兵来说,他们只为工资而战,谁给的工资高就为谁作战。对于司令官来说,谁给的钱多,就为谁作战。有些时候,如果敌方可以出更高的价钱,军队就会倒戈攻打原来的雇主国家。
  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15~16世纪欧洲金融中心——意大利城邦热那亚的斯皮诺拉。他出身于当地显赫的金融家族,1602年,他用自己家族的钱招募了9 000人的军队投靠西班牙,被哈布斯堡家族封为侯爵。1604年,他率军攻占荷兰奥斯登,后被任命为西班牙驻荷兰军队总司令。1606年,他孤注一掷,将自己家族所有财富换成西班牙国债来效忠哈布斯堡家族。1621年,斯皮诺拉荣升西班牙军队总司令。1626年,他攻陷荷兰战略要地勃鲁达要塞。为了歌功颂德,他让自己一直资助的西班牙油画大师委拉斯贵支将这次战事用作素材,绘制出不朽的艺术名作《勃鲁达的投降》。这幅价值连城的作品目前被收藏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但不幸的是,西班牙最终还是战败了,ZF宣布财政破产,国债变得一文不值,斯皮诺拉家族从此一蹶不振。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斯皮诺拉这么倒霉。波希米亚的曼斯菲尔德伯爵就大发战争财。他刚出道时,曾同时与西班牙和正与西班牙人作战的荷兰人谈判,最后与开价最高的荷兰签订了战争合同,赚取了大笔利润。这位老兄还通过征收保证金和战争特别税的方式搜刮很多城镇的财富。保证金是城镇为了避免遭受战争毁坏而交的钱,战争特别税则是为维持战争而强行征收的特殊赋税。这些巧立名目的税收有1/3都进入了他自己的口袋。1624年,他向法国提供的2.4万名步兵和7 000名骑兵,就能带来每年800万里弗赫(Li vre,法国17~18世纪旧货币单位,后改成法郎)的收入。
   显而易见,对于当时的欧洲国家来说,要想争夺利益就要打仗,要想打赢就要雇佣精良的军队,要想雇佣军队就要有钱,要想有钱就要有办法筹钱,要么征税,要么借钱。
   自16世纪以来,西班牙几次财政破产,信用越来越差,借不到足够的外债来填补战争的亏空,只好将目光盯上了尼德兰这头多产的奶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8-13 15:12:31
  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金融中心
   为了打仗和贵族的奢侈享受,从小小的尼德兰所榨取的赋税占到当时西班牙财政收入的一半。查理五世曾感慨,尼德兰是他王冠上的一颗珍珠。当时的尼德兰共有17个省。以阿姆斯特丹为经济中心的北部7省主要信仰新教,其中以荷兰和西兰两省的工商业最为发达。以安特卫普为经济中心的南部10省则信仰天主教,其中以佛兰德尔和不拉奔的经济最为发达。
   南方省份主要从事各种制造业,尤其是纺织业较为发达,纺织业的原料供给和销售市场主要是西班牙。而北方省份与西班牙的经济联系很少,主要从事航运与贸易,与英国、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及俄罗斯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
   西班牙国王对尼德兰的大肆掠夺,尼德兰人都忍了。菲利普二世为保护西班牙利益,限制尼德兰商人进入西班牙港口,废除商人直接与西班牙殖民地通商的特权,还提高尼德兰从西班牙运出羊毛的关税,使尼德兰的羊毛出口减少了40%。最为严重的是,西班牙财政破产之后拒绝偿付战争国债,使尼德兰金融家血本无归。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对尼德兰北部的新教徒残酷镇压,1550年西班牙颁布了一个敕令,规定凡是新教徒,男杀头,女活埋,只要是和新教徒有关系的人,其财产都要被充公。尼德兰人终于被这些政策惹火了,1566年,他们开始反抗西班牙的统治,就连比较温顺的西班牙南方省份也加入了进来。
   到了1572年,北方7省普遍发生了反西班牙的起义,奥兰治的威廉被推举为荷兰、西兰和乌特勒支3省的总督。1581年7月26日,以荷兰省为核心的北方各省宣告成立联省共和国,又称为荷兰共和国。
   与庞大的西班牙相比,荷兰十分弱小。战争初期,荷兰节节败退,西班牙远征军的铁蹄蹂躏了大半个尼德兰。1585年,西班牙攻陷安特卫普。
   15~16世纪,西班牙驱逐犹太人,法国驱逐胡格诺派(法国新教中的一个派别)教徒。这些异教徒主要是金融家、商人和技术工人,既有技术又有金钱,他们纷纷逃往安特卫普,逐渐将安特卫普建设成为欧洲的商贸与金融中心。1531年,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建立了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出现了专业经纪人(经纪人在早期欧洲原指拉皮条的人或皮条客。现在所谓的蓝筹股原指创建于1856年欧洲南部摩纳哥国蒙特卡洛大赌场里价值最高的蓝色筹码)和交易所贸易商。安特卫普的商人与金融家们喜好用占星术,经常雇用算命大师来预测市场的变化。可是,占星术终究没有预测出安特卫普衰落的命运。随着西班牙大军的到来,10多万安特卫普金融家、商人和技术工人逃到阿姆斯特丹,北部海港城市阿姆斯特丹开始取代安特卫普逐渐成为荷兰乃至于整个欧洲的金融中心。
   正是在繁荣的经济与强大的金融基础上,弱小的荷兰没有像西班牙、法国和奥地利一样因为战争而财政破产,反而在1600年绰绰有余地养活了主要由英格兰人、法国人和苏格兰人组成的雇佣军,其中荷兰人只占6%。到了1609年,西班牙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来继续打仗,只好与荷兰讲和,暂时休战。
   就在这一年,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建立了。
   16世纪的欧洲贵金属货币都含有铜,并由各家私人银行自己铸造,因此硬币种类繁多,价值不等。荷兰议会在一本1606年发表的《货币交换手册》中列出了341种银币、505种金币,其中荷兰本地产的货币就有14种之多。
   此外,由于造假、打磨等种种方法,即便是相同的硬币,价值也不相等。打磨硬币早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就已经成为人们收集金银的一种方法。他们将很多硬币放在一个袋子中,用力抖动,让硬币之间相互摩擦与碰撞,可以得到少量的金银碎屑,而硬币拿出来仍然可以用。日积月累之后,这些金银碎屑的价值颇为不菲,但硬币本身却缺损了。
   这些都造成了商人之间的交易极为不便。为了方便交易,阿姆斯特丹银行规定了荷兰全国通用的标准硬币的贵金属含量,并评估商人们储蓄的国内外各种货币的价值,全部换成一定数量的标准货币。荷兰标准硬币在质量上非常可靠,逐渐成为世界贸易中值得信赖的货币。
   阿姆斯特丹银行主要业务是储蓄与汇兑结算,几乎没有倒闭的风险,安全性很高。商人在银行注册账户,就不需要面对面地进行笨重的金属货币现款交易,只要将应付账款转移到另一个账户上,这就是汇兑结算。有了汇兑结算的功能,人们把钱送到银行就可以进行异地付款,用汇票可以在异地银行提取现金,这为商人之间的交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外,该行不允许私人账户透支,也不向客户提供任何私人贷款。因此,它也被称为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
   阿姆斯特丹银行还发行了纸质凭据——银行券,这些银行券保证了人们存放于银行中的一定数量白银的所有权。在任何时候,人们只要拿着银行券到该行去提款,都能即刻兑现金银货币。荷兰ZF规定,凡是在阿姆斯特丹600荷兰盾以上的汇票,都必须要用银行券来支付。为了兑付外国汇票,荷兰商人们不得不与这些银行的汇票打交道。最终,银行券逐渐替代白银,人们很少在交易过程中使用实物白银,而是直接用银行券买卖商品。
   除了货币的可靠性,交易的安全性与便利性,使阿姆斯特丹银行具有很高的信誉。1672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率军攻打荷兰。当时兵荒马乱,银行储户惊恐万分,纷纷跑去提钱。阿姆斯特丹银行没有找任何理由拒绝客户的要求,未有任何拖延地将金银币发放给提钱的客户。结果,大家的恐慌顿时消失,储户们又将钱存回银行。
   但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是,就算是敌国的储户,阿姆斯特丹银行也仿佛是中立方一样,依然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并从中赚取利润。1621年,荷兰和西班牙军队再次开战之后,敌对方西班牙人手中的白银竟然能够自由地从阿姆斯特丹银行的保险柜中流进流出。
   按照常理,两国交战,敌国的金融资产应被冻结才对。阿姆斯特丹银行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能耐可以在战争期间通敌呢?
   实际上,该银行本身就是阿姆斯特丹市ZF与议会控制的。1602年创建臭名昭著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与信誉良好的阿姆斯特丹银行的控制者是一伙人,他们既是金融家又是议员和ZF官员,相互之间又有姻亲关系,构成了强大的金融寡头门阀集团。归根结底,荷兰政权就执掌在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家手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3 15:12:43
  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遮掩下的海外掠夺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建立之后的10年中都没有分过红利,人们之所以愿意持有股票的原因就在于,这些股票可以随时在市场上兑现。在阿姆斯特丹银行建立的那一年,全世界最早的一家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诞生。荷兰东印度公司则是交易所中第一家可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也就是说股票可以在交易所自由买卖,随时兑现。
   当时没有冰箱、冰柜这样的现代技术,食物不易长期保存,容易腐烂。胡椒和其他一些辛辣香料不仅可以掩盖肉的腐味,还能够杀死或减少那些促进食物腐烂的细菌和病毒。对欧洲来说,香料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从亚洲贩卖香料到欧洲的利润极为丰厚。东印度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殖民海外、贩运香料以及其他当地土产。荷兰ZF授予了东印度公司特许状,允许它垄断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权,并授予它开战或讲和、武力抢劫外国船只、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
   1610年,一位出生于安特卫普的阿姆斯特丹商人联合17个荷兰金融家,收购并控制了东印度公司。这个寡头股东的联合在历史上被称为“十七人委员会”。而荷兰东印度公司招募的下层员工是来自荷兰语与德语社会的底层盲流。
   东印度公司一开始先是占领了印度尼西亚,在巴达维亚即今天的印尼雅加达建立了第一个军事要塞。随后,在连续几任东印度公司总督的领导下,荷兰人成功地将葡萄牙势力从东印度群岛、马六甲和锡兰赶走,牢牢地将亚洲贸易权攥在手上。东印度群岛即今天的马来群岛,包括婆罗洲、爪哇、新几内亚、文莱及苏门答腊几座主要岛屿。锡兰即今天的斯里兰卡。
   1604年,东印度公司占据澎湖岛,但好景不长,明朝福建都督同知沈有容不久便将荷兰人逐回巴达维亚。都督同知是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副司令。安徽宣城人沈有容,万历朝中武举第四名,素有将才,是著名的抗蒙名将,明朝中后期最著名的两位大将戚继光和李成梁都曾做过他的上司。台湾澎湖百姓为了纪念沈有容的功绩,特地竖立了一块高198厘米、宽28.7厘米,刻有“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的石碑,是全台湾最为古老的一块石碑。此碑目前收藏在澎湖马公镇的天后宫,成为中国台湾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18年后,东印度公司再次占领澎湖岛。荷兰人抢走中国人600多艘渔船,强迫中国人为他们服苦役,有1 300多名中国人被饿死、累死,还有270多人被掳往爪哇做苦力。两年后,福建巡抚南居益派军再次驱逐荷兰人。南居益是陕西渭南人,曾在万历年间中进士,后因得罪大宦官魏忠贤,被削职归乡。
   当时的中国人称荷兰人为“红毛鬼子”,并深为荷兰人的坚船利炮所触动。明代文学家沈德符所撰的《万历野获编》描述了明军与荷兰海战的情况,书中记载荷兰人的火炮是“第见青烟一缕,此几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广州府志》则将荷兰战舰描写为闻所未闻的庞然大物:“我舟高大,不及彼五分之一,而欲与争胜于稽天巨浸中,必无幸矣。”
   1624年9月,拥有坚船利炮的东印度公司终于夺取了台湾,建立了“热兰遮城”和“赤坎楼”。荷兰人在台湾残酷奴役,大肆掠夺,血腥镇压中国人来维持他们的殖民统治。当时,中国台湾为东印度公司贡献了其总利润的25.5%,每年运回荷兰的财富达40万荷兰盾,相当于4吨黄金,以至于当时的一位荷兰总督称:“台湾是公司的一头好奶牛”。
   东印度公司对各个殖民地的统治主要依靠屠杀。荷兰人用车裂、火烧、钉十字架等酷刑,镇压当地民众。东印度公司在台湾有一名职员叫做君士坦丁•诺贝尔,他亲手杀害的中国人就达100人以上。
   鲜为人知的是,1633年,中国明朝正规军曾经与东印度公司打过一场大规模海战——料罗湾海战。荷兰派出13艘装备加农炮的当时最为先进的战舰,此外还包括50艘海盗船,偷袭福建厦门的明朝水师,明军大败,船队损失殆尽。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得知消息后龙颜大怒,下旨惩罚荷兰人。郑成功之父郑芝龙调集自己的私人海上武装,集结了149艘战船在厦门料罗湾与荷兰舰队决一雌雄。最终,荷兰惨败,从此以后,荷兰人只是龟缩在台湾岛,未能进一步侵入中国内地,直到郑成功收复台湾被彻底清理出中国沿海地区。
   实际上,荷兰东印度公司与郑芝龙之间的战争,本质上是中、荷两国对亚洲贸易权的争夺。虽然中国暂时获取了地区贸易的控制权,但很快由于长期的ZF海禁政策使得技术与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还是丧失掉了。此后,荷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独自垄断了亚洲贸易权。
   和东印度公司相比,1621年成立的荷兰西印度公司则是赤裸裸的抢劫。这家公司从来没有做过任何正经生意,而是劫掠满载着丰富物资的西班牙商船,贩卖奴隶甚至还经营毒品。阿姆斯特丹完善的金融服务与雄厚的金融资本推动了以东、西印度公司为代表的海外殖民掠夺的成功,殖民扩张又给予了荷兰金融资本巨大的投资收益,这都稳固地确立了荷兰国际货币与金融中心的地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3 15:13:04
  荷兰:战争幕后的操纵者
   在16~17世纪的欧洲,尤其在德国,人们语言不通,习俗不同,还没有形成民族的观念。只有不同的宗教才将欧洲人分成不同的群体。不同宗教群体之间却势如水火,不断发生冲突。分裂最为严重的是德国,当时叫神圣罗马帝国,总共有几十个小邦国。信奉新教的邦国组成了“新教联盟”,信奉天主教的邦国针锋相对地组成了“天主教联盟”。天主教联盟的大老板西班牙—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贵族的支持,而新教联盟则得到同样信仰新教的荷兰、英国和北欧瑞典、丹麦的支持。法国虽是天主教国家,但为防止德国的统一,同时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也支持新教联盟。
   在众多的邦国中,拥有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权利的只有7个,被称为选帝侯,他们分别是3个教会选帝侯和4个世俗选帝侯: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藩侯、普法尔茨伯爵和波希米亚国王。
   1617年,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被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赐封为波希米亚国王,拥有了被选为皇帝的权利。波希米亚是新教地区,但在费迪南的统治下,新教徒被残酷镇压。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亚新教徒冲进王宫,斐迪南仓皇逃窜,但他的两个宠臣却被愤怒的群众从20米高的窗台上扔了下去,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掷出窗外事件”。该事件引起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三十年战争。
   当时,几乎整个欧洲的国家都要依赖于荷兰的金融家,没有阿姆斯特丹的资金援助,战争就不会取得胜利。丹麦国王、瑞典国王、俄国叶卡特琳娜二世、德国巴伐利亚君主、法国国王、美国华盛顿起义军、德国萨克森君主,这些都是荷兰金融家的老客户。为了获得贷款,1764年,萨克森君主将价值900万荷兰盾的宝石抵押给荷兰人;1769年,叶卡特琳娜二世交出俄国皇室的传家钻石,还抵押了大量的汞和铜;1784年,独立不到6年的美国就向荷兰借款2 200万荷兰盾;17世纪中叶,丹麦反抗瑞典的战争,荷兰人就给了大量的资金援助;甚至在1654年,法国在意大利的军队要通过阿姆斯特丹来发放军饷。
   西班牙—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对荷兰气势汹汹地发动了多次战争,但在荷兰的金钱面前不堪一击。荷兰ZF能用低利借到大量的国债来支持战争。1651年,仅荷兰一个省借款就高达1.4亿荷兰盾。当荷兰人借钱时,债权人个个都因为能赚到大钱而兴高采烈。可是,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借钱时,债权人如能安全收回本金就要高兴得手舞足蹈了。
   三十年战争也不例外。当时,新教徒联盟盟主瑞典国王古斯塔夫连续打败哈布斯堡家族的军队,被誉为“北方雄狮”。希特勒最为崇拜的偶像是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而腓特烈二世的偶像却是古斯塔夫。“神交的挚友,未曾谋面的老师”——这是腓特烈二世如同花痴一般的名言。偶像中的偶像古斯塔夫在三十年战争中叱咤风云,将瑞典从一个边缘小国提升为欧洲强国。拿破仑说过,一支军队吃饱了肚子才能前进。实际上,所谓的雄狮不过是荷兰金融家豢养的宠物,瑞典军费几乎完全依赖于阿姆斯特丹的银行家。古斯塔夫国王不仅要支付高额利息,还把自己的性命搭进去来帮助荷兰人打败天主教徒。
   不过古斯塔夫国王如果得知他女儿的行径一定会气得从棺材中爬出来。1632年11月,在德国吕岑,古斯塔夫二世率领新教联军与嗜好抢劫的华伦斯坦率领的天主教军队爆发会战。新教联军取得了会战的胜利。但古斯塔夫在战斗中与主力部队脱离,结果与敌人的骑兵队遭遇,在格斗中阵亡。他的女儿克里斯蒂娜继任瑞典国王。克里斯蒂娜笃信并秘密皈依天主教。为了能够公开自己天主教的信仰,她于1654年退位,将皇位让给表哥卡尔•古斯塔夫。1689年,62岁的克里斯蒂娜去世,被葬于她父亲一生与之为敌的罗马天主教大教堂。克里斯蒂娜年轻时和西班牙驻瑞典的特使交好。1933年,这个故事被好莱坞改编成充满浪漫情调的爱情电影《瑞典女王》,主演是美国电影学会选出的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排名第五的瑞典裔女明星葛丽泰•嘉宝。实际上,克里斯蒂娜本人长相丑陋,丑得连自己的母亲都不喜欢她,历史上并不存在电影中所描述的浪漫故事。
   在30年的战争中,站在舞台上表演的似乎是法国、西班牙、奥地利和瑞典,但幕后操纵者却是荷兰。国弱人少的荷兰一直用金钱资助法国、瑞典、丹麦、英国的联军。到1645年3月,瑞典军在波希米亚大败哈布斯堡军队,同年8月法军又于纳林根会战击溃哈布斯堡军队。1648年,法瑞联军又在两次大会战中完胜哈布斯堡军队。至此,哈布斯堡家族元气大伤,再也无法继续对抗下去了。1648年10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缔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荷兰获得了彻底的独立,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金融与贸易中心,西班牙却从此失去了欧洲第一强国的地位。
   德国是三十年战争的主战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减少1/3,并分裂成360多个小邦国,在欧洲丧失了话语权。法国侵占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大国。阿尔萨斯和洛林是法国文学家都德的那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所描写的地点,这块地方原本就是德国领土,直到21世纪的今天,当地老人仍说德语。
   俄国人的雄起也与荷兰有关。如果你仔细观察荷兰与俄国国旗,就会发现,将荷兰国旗旋转180度就是俄罗斯国旗。17世纪中后期,世界历史上声名赫赫的“真正的伟人”(恩格斯语)——俄罗斯彼得大帝曾打扮得像一个荷兰船夫一样,用化名鲁尤特尔•米海伊洛夫在荷兰做过工匠学习造船,还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当过船长。1699年,彼得大帝效仿荷兰国旗设计出俄罗斯帝国国旗。1883年5月7日这面旗帜正式成为俄国国旗,1917年十月革命后三色旗被取消。1991年8月21日这面旗帜再次被采用,成为现在俄罗斯联邦的国旗。
   三十年战争之后,一波刚平,一波又起。17世纪中后期,当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逐渐腐朽溃烂之后,英国与法国这两个当时欧洲军事最强大的国家开始压制荷兰的崛起。英国人在海洋上与荷兰人战斗,法国人在陆地上直接入侵荷兰。圆滑的荷兰人凭借自己强大的金融实力联络了宿敌哈布斯堡家族、丹麦与两个大国抗衡多年并保持不败之势。1678年,荷兰总督奥兰治威廉亲王迫使路易十四签订了《尼姆维根条约》,双方暂时媾和。
   但是,荷兰的基础实在过于薄弱,英法两国人口总数相当于荷兰的15倍,国土面积总和是荷兰的20倍左右。在英荷战争中,英国人缴获了1 700多艘荷兰船只,还将荷兰殖民地——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抢了过来,改名为新约克——纽约。约克是英国的一个郡的名字。在连续几十年的经济竞争和军事压迫下,荷兰一步一步丧失了贸易与金融的霸权。尤其是在三次英荷战争中,荷兰人遭受沉重打击。英国1551年的《航海条例》规定,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或由实际产地的船只运到英国,这就是说不许荷兰插手英国贸易。1660年的新《航海条例》规定:亚洲、非洲和美洲生产的任何商品,只能从原产地直接运入英国,且必须由英国船只运输。违反条例的船只将被连船带货一并没收。凡从欧洲大陆运到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在欧洲以外各地生产的商品,必须用英国船只运入;运入英国的鱼类必须为英国渔船所捕,且只有英国船只才能运鱼出口。这样,荷兰就无法从转口贸易中赚取暴利了。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荷兰贸易与金融中心的地位一直维持到18世纪初期。有趣的是,1693~1694年,法国小麦歉收,饥荒在全国蔓延,国家岌岌可危。当时的法国在军事上仍然与荷兰进行着直接的对抗。可荷兰人却仍然使用瑞典和丹麦的船只继续和法国人做生意,荷兰人只为利润而来,从不将对手置于死地。100年后,当法国的军队侵入荷兰后,荷兰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法军的铁蹄彻底结束了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强势地位,荷兰才最终蜕变成无足轻重的欧洲小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3 15:13:19
  欧洲人的政治思维:均势策略
   分裂的欧洲,分裂的政治,欧洲人的政治思维一向讲究均势策略。在欧洲历史上,一旦一个大国的实力远远超出其他国家时,次等的大国就会相互结盟对抗并削弱最强大的国家。这样就可以保持一个均势的欧洲格局,防止某一个超级强大的国家将其他国家吞并。这种与中国人不同的独特思维方式只是为了维持一个分裂的欧洲。17世纪末的欧洲也不例外。
   早先的英国是法国的被保护国。英王詹姆斯二世获得法国势力的支持,荷兰总督奥兰治亲王是他的女婿。国与国之间没有永久的友情,只有赤裸裸的利益结合。人与人之间亦然。亲情、爱情与友情一旦与利益有瓜葛,就会被击为齑粉。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英国人废黜,他的女儿玛丽成为英王,并毫不留情地将父亲赶走了。1689年,奥兰治亲王就任英王,成为了日后著名的威廉三世,玛丽则成为女王。1690年,威廉三世打败了得到法国人资助的詹姆斯二世的军队。詹姆斯二世无奈之下只有逃到法国避难。当时的苏格兰在法律上是独立的,到了1707年,威廉三世合并了英格兰和苏格兰,创建了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为未来“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打下了基础。
   表面上看,威廉三世与詹姆斯二世的纷争仅仅是为了争夺王位,实质上是英法两国争夺霸权的较量。在《尼姆维根条约》签订之后,法国成为欧洲最为强大的国家,它的人口是英国的4倍多,是西班牙的两倍多,面积是英国的两倍多。相比于其他欧洲国家,法国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良的港口和海军基地。最令欧洲邻国感到恐惧的是,路易十四还在持续不断地扩张他的势力范围。四处树敌的法国成为欧洲国家的众矢之的。
   1686年7月9日,荷兰总督、奥地利和德意志皇帝、西班牙国王、瑞典国王和勃兰登堡君主、巴伐利亚君主等欧洲大大小小的首脑在德意志的奥格斯堡秘密签订协议,组成了奥格斯堡反法联盟。勃兰登堡、巴伐利亚都属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1688年,威廉三世的英国也加入进来,英国和荷兰成为奥格斯堡反法联盟的核心力量,威廉三世成为了联盟领袖。
   1688年9月24日,路易十四对德意志宣战,奥格斯堡反法联盟战争爆发。同年10月30日,威廉三世的英国远征军从荷兰起航,入侵法国。路易十四立刻对荷兰宣战。当时的法国海军比联合起来的英荷两国的海军还要强大,陆军在欧洲大陆也无人能敌。法国军队在海洋中、在陆地上都节节胜利。1692年,路易十四纠集法国、爱尔兰联军趁胜准备入侵英国本土,结果在拉乌格被英国打败,法国获取全面胜利的希望化为泡影。1697年,路易十四与威廉三世讲和,签订了《里斯维克条约》。该条约让法国遭受重大损失,却对英国、西班牙和荷兰十分有利,尤其有助于英国在不断扩大自己的海上力量的同时,也不断地削弱法国的海上力量。
   战争快结束时,法国军队并未被打败,依然是强大无比,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1697年,当法国求和却被西班牙拒绝时,路易十四迅速攻占了巴塞罗那。同时,法国远征军成功侵占了一块西班牙重要的南美殖民地。遭到两次严重打击之后,西班牙被迫求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3 15:13:30
  法国之败,败在金融
   法国的实力那么强大,可为什么还是遭受到重大的损失呢?原因在于,英国在1694年建立了英格兰银行并逐渐建立了健全而稳定的货币制度。与英国相比,法国国家信用低很多,借款利率要高很多,因此法国无法得到继续维持战争所需要的金钱。尽管法国的国力与军事实力远强于英荷联盟,但终因财政上的捉襟见肘,只有暂时休战求和。
   17~18世纪,英国的军事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是一个岛国,军队规模一直很小。1603~1640年,英国还没有常备军,英王在紧急状态只能征募可怜的几十个士兵。各个地区的治安人员都是靠当地农民和手工业者临时充任。1640年以后,英国军队逐渐由低成本民兵组建的军队转变成ZF出钱募集的雇佣军,军事开支越来越高并成为国家最耗钱的支出款项。结果,战争比起过去愈加依赖于向外借钱。当时,欧洲为战争所筹措的款项有3/4都来自于欧洲最大的借款人——阿姆斯特丹金融家的短期贷款。如何取悦英国国内与荷兰的债权人,关系到英国能否维持战争的根本。
   不过,我们要注意,荷兰金融家与荷兰军队并不保持一致,他们在战争中普遍持中立态度,在借钱给英国的同时也借钱给英国的敌对方法国,甚至在法国发生饥荒时,荷兰也没有乘人之危。因此,战争成败就在于哪一方对于荷兰金融家更具有吸引力。
   在奥格斯堡反法联盟战争之前,英国的流通硬币有极少量的金币,但大多为一些年代久远、磨损严重、缺边少角的劣质银币,同时,英国私人银行发行的可兑换金银的银行券即纸币也广为流通。纸币和分量不足的银币逐渐成为被人们所接受的票面价值与真实价值不等的信用货币。但由于农业也连年歉收,1694年,英国发生了严重的信用危机。英国自1696年开战以来,ZF要向国外支付大量贵重金属硬币,最好的银币都流出英国。劣币驱逐良币,英国人纷纷将优质硬币收藏起来,而拒收纸币与劣质硬币,结果英镑的价值大幅下跌,贷款利率由4%上涨到19%。利率上升之后,英国财政负担迅速加重,战争款项的筹措岌岌可危。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威廉三世开始发行长期国债,采用赤字财政政策。其实只要能按期还本付息,就能维持良好的国家信用。为了恢复英国ZF的信用,ZF采取的第一个措施便是成立英格兰银行,统一管理国债。尽管第一家中央银行是成立于1668年的瑞典李克斯银行,但英格兰银行才是历史上第一家职能最为全面的中央银行。其次是重铸优质硬币,稳定货币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时任英国铸币局局长的大科学家牛顿,为硬币重铸和英国货币价值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很快这些措施就有了效果,英镑开始升值,物价开始下跌,英国国债在伦敦和阿姆斯特丹市场上的发行量激增。
   英格兰银行的创始人是苏格兰人威廉•帕尔森。在帕尔森的建议下,由英国ZF授予垄断性经营的特许权给英格兰银行。特许权授权英格兰银行在一定的法律限制内发行钞票的权力。后来,英格兰银行逐渐演化为纸币唯一制造者的中央银行。法律赋予央行中止偿付的特权,因此,央行不会因挤兑而破产,其所发行的银行券不再是贵重金属货币的兑换凭证,而是货币本身。
   英格兰银行投资人是伦敦和荷兰的金融集团,他们共出资120万英镑,其中荷兰金融家的投资占到1/3。这些资金全部都借给了威廉三世做军费,这极大支持了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军事活动。为了避免英国王室滥用贷款,英格兰银行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以保证银行信用。1711年,英国财政部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跑到银行要钱,时任英格兰银行审计长的格伦威尔发现上面没有盖国王的印章,于是坚决拒绝支付这笔军费。
   英格兰银行建立后的10余年间,英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各种大大小小的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作为私人所有的中央银行成为英国各银行资金结算的枢纽,并且规定商业银行都要向其缴纳一定的存款准备金以备结算之用。英格兰银行相当于英国ZF的国债担保人和商业银行的最后借款人,这为英国赤字财政的正常运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英格兰银行的建立带来了英国工商业的繁荣。当法国人都将金银收藏在家中的时候,英国人纷纷将之储存到银行中。法国人的钱都分散开来,而英国人的钱却集中在货币市场上。如果一个法国商人有10万英镑的资本,一年的盈利率是20%,一年不过赚2万英镑。而一个拥有相同资本的英国人,可以在货币市场上用自有资本作抵押以5%的年利再借入40万英镑,盈利率仍为20%,那么这个英国人就可以赚取远超过法国人的8万英镑。这样看来,从18世纪开始,与英国相比,法国工商业的落后就容易理解了。因此,英法战争中法国之败,败在金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