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8月11日文章】题:习惯于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迈克尔·佩蒂斯)
就在中国一次次努力实现经济转型之际,为数不多但数量还在增加的中国经济学家开始预言未来几年的年增长速度将大幅降低至6%到7%。然而,经过调整后的计算显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要更低一些,也许只有上述数字的一半。
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ZF主导的投资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之上。因此,中国一定要靠巨额的贸易顺差才能消化随之而来的制造业过剩的产能。
这种局面已经难以为继了。投资——特别是在基建和房地产项目上的投资——浪费越来越严重。随着欧洲陷入危机,同时日本和美国疲于应对所欠下的债务,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将停滞。
那么,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转型,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投资转向内需呢?回答是能,不过困难很大。中国家庭消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约35%,比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高不了多少,远低于其他任何国家。如此大规模的内需失衡是史无前例的。
北京的一些官员知道中国的发展一直以来是严重失衡的。所以决策者曾经说过,未来10年他们将努力提高内需,使其占GDP的比例达到50%。即便如此,这个比例也是很低的:这样一个数字将使中国在低消费的东亚国家中排在最后。
不过,即使想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也将面临很多困难,因为这一目标要求家庭消费增长的速度要比GDP增幅快4个百分点。过去10年间,中国家庭消费的年增长率为7%到8%,而GDP却以惊人的10%到11%的速度增长。假定中国的GDP增速为6%到7%,那么中国家庭消费则一定要以 10%到11%的速度高速增长才行。
如此高的消费增速是不太可能的,这是因为结构性因素力量强大,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的增长模式主要依靠人为的低利率,使收入从家庭转移到企业。这就大大降低了国有企业的借贷成本,使得它们能把这些低息贷款投入到超大规模的投资项目上。
这种廉价的贷款是通过损害储户的利益而实现的。存款收益低迫使储户牺牲消费,存更多的钱,从而造成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大幅下降。如果中国打算用消费来代替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那么这种在金融上抑制消费的做法就必须彻底转变。家庭在整体经济增长中的份额必须要提高。
这一转变过程不可逆转,但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转变的。被浪费的投资以及过剩的产能转化成为越来越多的银行债务,这意味着要维持银行系统的运转就必须要继续这种财富的转移。
如果中国想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不再那么依赖投资,那么中国就要做出一些痛苦的决定。所有的情景设想都要求中国的发展速度不能像过去那么快了。北京和世界都需要习惯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