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已在汕头达濠第三中学担任了四年英语教师的杨开汉辞职下海。与众不同的是,许多人下海办有停薪留职手续,而他则未留后路,破釜沉舟,并从此踏上了深圳这片创业的热土。他先是与亲友一起承包建筑项目,后在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担任办公室主任,自此与伞结下了不解之缘。1990年,他被宝安区一家濒临倒闭的中外合资制伞企业聘为中方总经理,并依靠技术创新拯救了这家企业。
 在传统的伞业企业中打磨,杨开汉敏锐地认识到,对于制伞这样一个传统行业,国内市场早已成熟,这个行业如果不脱胎换骨,不走创新发展的道路,路只能越走越窄。在合资企业任总经理期间,他曾向公司三位股东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国户外伞市场机会的建议》,明确提出广告伞概念,可惜,他的建议没有得到股东们的认同。
  
 也许是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1991年,杨开汉决定亲自创办企业进行实践。没有启动资金,他只好向亲朋好友求援,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终于创建了国内第一家广告伞企业——深圳南通旅游广告伞(袋)制品公司。
 一种创新产品问世之初,往往难以被人接受。为了推销广告伞概念和南通产品,杨开汉组织了100多人的庞大营销队伍,整天扛着伞,在街头进行宣传。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杨开汉还带着10多把伞多次到珠海、惠州等周边城市进行推销。“天道酬勤”,经过全体员工的奋力开拓,深圳怡宝公司率先与南通签订了第一笔广告伞合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宣传力度的加大,广告伞大大方方地走进了市场。
 南通因产品创新而诞生,又因产品的持续创新而成为行业先锋。当业内同行忙于外来加工与批发普通用伞时,南通首创的广告伞概念已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当业内同行用信函、电话推销广告伞概念时,南通的广告伞已经铺满了华南地区;当业内同行用推销手段以提高知名度时,南通的四色油丝印与防风伞已经立足市场;当业内同行忙于模仿南通的产品时,南通的营销网络已经占据各大城市。到了1996年,公司迅速向外扩张,先后创办了深圳南洋五金厂、广州东和源公司、北京中通公司、上海北洋公司、东莞北洋制伞总厂等多家企业,1999年,又创办了深圳南源百货商场,形成了大、小伞同步,业务、供销同步,伞、袋、篷同步的产、供、销“一条龙”互补互动的生产经营格局,一个中国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及华中区域的生产销售网络初现端倪。南通脱颖而出,一跃成为《深圳特区15年成就展》典型企业。
 南通产品创新的深远意义在于用信息技术改造了我国传统伞产业,开启了制伞技术与户外广告相结合之先河,为制伞行业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