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安徽省域副中心,是安徽省委、省政府赋予芜湖的重大机遇,更是交予芜湖的重大政治任务。如何更好地推进省域副中心建设?近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color=var(--weui-LINK)]《芜湖市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从提升产业、创新、融通、人才、服务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细化提出33项具体重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工作目标
到2027年
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8000亿元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8%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8%以上
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000家
集装箱吞吐量位居长三角沿江城市前列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77%
实现进出口总额220亿美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0亿元
到2035年
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基本建成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较2020年增加两倍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长三角中心区平均水平
综合创新能力稳居长三角前列
居民人均收入较2020年增加两倍
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
主要任务
《实施方案》包括总体要求、重点工作任务、保障措施三个部分。其中重点工作任务部分,细化提出具体工作任务33条。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紧紧攥住两个拳头
《实施方案》明确,发展制造业和现代物流是打造省域副中心的两个拳头,必须牢牢攥紧。
一是
整合优化各类创新平台支持举措,重点在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争创、十大新兴产业25个优势细分领域培育等方面聚焦发力、争取突破。
通过推动技改、鼓励企业参与技术攻关、发展引进“链主”、龙头企业等措施打造高质量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即将出口海外的奇瑞汽车整齐地停放在芜湖港。陈剑/摄
二是
做强现代大物流
提升市域内部和对外交通能级,争取重点交通项目纳入上位规划,加快推进机场建设,全面打造市域主副中心半小时通行圈;完善物流枢纽体系,发展冷链、煤炭基地、集散中心、航空快递等专业物流。
(二)奋力打造四个中心
一是
打造产业创新中心
通过集合发展要素、实施创新工程,提升城市创新能级。
二是
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通过做优做强金融机构、国有资产证券化、对接上级政府投资基金等举措,增强我市金融服务能力。

△牵手深交所,与芜湖市金融领域深度合作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
打造区域文化旅游和消费中心
通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特色商业街建设、商业综合体提质升级等举措,激发夜间文旅消费活力,创建文旅消费品牌。
四是
打造区域医疗康养中心
加快推进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建设多领域的专科医院集群,提升县域医疗机构服务水平,进一步补齐医疗卫生短板。
(三)全面提升城市层级
一是
加快建设教育高质量先行示范区
扎实推进智慧芜湖教育工程,放大“紫云英人才计划”品牌效应,努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二是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通过推动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湾沚空港片区、高铁片区、开发区产城等片区产城一体化建设,推动南陵县、无为市试点创建等措施,带动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和常住人口。

△江北新区“两为”服务中心实现为民服务全天候,为企服务零距离。许诚/摄
三是
加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
四是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学习先发地区做法和经验,争取我市与长三角城市的一体化合作,通过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高标准建设、G60科创走廊区域创新合作、芜湖国际邮件互换局设立等举措,构建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
创新举措
此次出台的《实施方案》创新之处可用“细”“实”“精”三个字概括。
(一)突出“细”
鉴于省《若干意见》是针对芜湖市出台的专项政策支持,相关内容均已涉及到具体项目、支持政策的表述。本次市《实施方案》起草过程中,与以往贯彻省级专项文件所不同,更加突出一个“细”字。更加侧重于围绕省《若干意见》相关任务,结合芜湖发展实际,进一步细化落实举措,就相关重点项目、重大事项能明确2025年、2027年、2035年等阶段性工作要求和成效的一律细化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