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论如何联系实际?
原来是不怎么看书,近年来出于无奈看了几本书,总觉得接触的理论、概念已经很多了,但是能跟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的不多。徒然增加了大脑里面的复杂与无序性,且没有能够得出可检验的偏好结果,结果的不理想必然是自己哪里出了问题。我想必然是自己思考不够,孔夫子都说学而不思则罔,是不是应该更多的实践,及带着问题去思考周围?
2.如何更加敏锐?
一直感觉是迟钝有余而机敏不足,思维反应慢应变速度差,这直接导致了低效的行为和错失很多机会。反应在性格上便是优柔寡断多谋少决,其实我不愿出现这种书呆子型的状况。除了聪明程度等既定不可改变因素外,有没有其他后天可以改进的措施?
(刚才人大群里聊天说我过于刻板思考,思考过于全面甚至有点杞人忧天,给自己太多压力,这个我承认也在不断的思索问题所在。我觉得真不行我们就按照游子的方法多尝试尝试。。。所谓从心开始用心感受,其实这玩意在中国传统道家佛家哲学里比较多见)
3.所谓放空自己
前两天心理小测试居然说是自我封闭,看网友签名是放空自己,所以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得出:人及其身边小范围环境作为一个子系统,开放的才能不断进化,不然就逐渐走向消亡了。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是不是涉及到突破自我后才会有所成长的可能。。。)
信念--绩效
今天无聊时在看《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时候,首先是深深的被韦森的序言给吸引了,加参考文献刚200来页的书居然60多页的序。、其实我一直在追踪诺思教授的思想,其著作也有拜读,本书的框架内容看起来很熟悉所以我很速度的略读了一遍。然后现在印象最深的是这一逻辑:信念--制度--制度变迁--经济绩效,我是在想抛开经济不谈,信念不是也决定着绩效吗?(虽然环境也很重要可能影响路径与速度并造成路径依赖)
附:所谓问题,是贴用来大家讨论求解的(本是目前迷惑的主题,但据说,日志就写完存在哪里,1年后自己看会笑自己,3年后自己看会大笑,谨以此记录我们的脚步);所谓少年是指,根据以往参与讨论的数据统计显示,在思索的基本都为同龄人,虽然不再年少,却都有着少年那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