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市场营销
1155 0
2011-08-17

莫贪恋价格战

2011-8-5

    价格战被我国众多企业奉为圭皋。价格战的结果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价格战真的是企业的必经之路吗?
    价格战的初衷与反思
    重庆力帆集团的老板尹明善2010年发表了文章《反思物美价廉》(《竞争力》三联财经第4期),回顾与反省了重庆摩托车与日本摩托车在越南的十年角力。文章说1998年在越南市场上,梦Ⅱ型弯粱摩托每辆售价为2100美元,而同型号的中国车至Ⅱ岸价仅为500美元,国内企业便势如破竹拿下越南市场。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没有几年光景,中国企业就兵败如山倒,日本摩托又重夺越南市场的头把交椅。得而复失的原因是什么?好多中国企业人都在扪心自问。包括尹明善自己。痛定思痛,根源就在于中国企业最热衷的价格战。每辆摩托售价从2000多美元打到500美元,最后更是低到300美元,随着原材料涨价、汇率升值、贸易摩擦等一个个风浪袭来,就接二连三轰然倒下。反观以本田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始终稳定在每辆摩托1200美元左右,产品质量稳定。售后服务完善,最终赢得了顾客。在竞争中笑到了最后。
    汲取越南市场血的教训,尹明善认为“价廉”与“物美”两者之间很难调和,最终必然导致放弃“物美”而单纯追逐“价廉”,蜕变成一种逆经济规律而动的不理智举动。
    正如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所言:世上没有降价两分钱抵消不了的品牌忠诚,顾客购买时大都希望价格越低越好。所以我国的众多企业纷纷将“价格战”奉为竞争利器,希望借此攻城略地。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收获理想的销售额和利润。但同室操戈的结果,往往演变成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烈血战。
    伤人害已的价格战
    价格是企业营销策略中最活跃的因素,4P之中最容易调整的一个P,也是唯一产生收益的一个P,因为其他的产品、渠道和促销都表现为费用。价格不但会影响商品的销量,而且会影响单件商品带来的利润额,所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高度重视定价策略,不能因一时冲动而自酿苦酒。利用低价抢占市场,可能短期收效明显,但长期来看,有以下弊端必须纳入考量范围:
    首先,抢来的市场份额很脆弱。抢来的顾客是冲着低价来的。很可能会再次流失,由于降价而转换品牌的顾客大多属于价格敏感的类型,一般而言收入较低。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不高。这类顾客不会成为某种品牌的忠诚顾客,只要竞争对手跟随降价。他们很可能会追随而去,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分人肯定不属于企业的优质顾客,
    其次,微薄利润之下发展后劲不足。不断降价侵蚀了企业的利润,销量增加而利润未增,甚至还持续下降。这样企业怎么能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没有完善的服务,怎么能赢得顾客满意?利润积累不足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新产品开发、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品牌推广等等哪一方面不需要资金?没有高效的自主创新。没有过硬的自主品牌,企业将来靠什么立足。靠什么跻身于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
    最后,很容易被别国以“反倾销”为由逐出市场。资料显示,中国出口的袜子最初卖6美元一打,伴随着无休止的价格战,现在已跌至0.99美元一打。折合人民币平均每双仅0.66元,即使这样廉价提供的商品人家非但不领情,反而人人喊打,威胁要运用反倾销手段,将中国产品逐出市场。倾销成立的最重要条件就是价格低。这就给了我们一个警告。能不能在低价之外寻找一条新的道路,将我国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实施价格战的时机和条件
    谈到定价问题。非常关键的一个概念就是价格需求弹性,即多大幅度的价格变动可以带来多大幅度的销量变动?很多企业高管进行价格决策时靠“拍脑袋”根本没有市场调查数据或者实验的支持。有的甚至只考虑单向影响,而不考虑竞争对手跟进降价之后的连锁反应,所以对出现的后果始料未及。常常会阵脚大乱,做出不太理智的决策。
    笔者在这里罗列了几个条件。希望各位企业老板在决定降价之前,先对照一番,如果这些条件都不具备的话。请你慎之又慎。
    首先,少许降价就可以吸引大量非顾客转为顾客。
    企业降价抢来的顾客有可能来自竞争对手,这样是拆东墙补西墙,对整个行业来说并无益处。如果来自于非使用者,那等于扩大了整个行业的市场容量,对壮大本行业就会有积极的效果。比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宣称,它吸引来坐飞机的人都是原本准备自驾车或者坐大巴的乘客,如果此言不虚,那么它并没有危害其他航空公司的利益,甚至还为航空业做大规模贡献了力量。
    其次,增加产量可以带来显著的成本节约。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很多行业都存在着规模效应,也就是说随着销量增长,单件成本快速下降,因为售价减去单件成本等于单件利润,这样一来,售价和单件成本都在下降,商品的单件利润就不会显著减少,甚至还有可能上升。对企业而言,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降价。
    最后。企业是否具有优于同行的成本控制能力。
    有些企业利用自身某一方面的核心优势,拥有了显著超越同行竞争者的低成本优势。这样它可以利用低价清洗市场,将弱小的竞争对手淘汰出局,进而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格兰仕利用自己大规模、低成本的制造能力。沃尔玛利用自己强大的信息系统和卓越的供应链运营水平,获得了发动价格战的坚实信心和底气,在保持自身持续盈利的价格水平下,逼迫竞争对手亏损,直至无奈退出市场。
    拼价格的结果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无奈选择。在实行价格战前,首先看产品方面能不能实现差异化,比如在原料、设计和制造工艺里发掘卖点,也可以尝试在销售渠道、功能开发和服务方面寻找差异点。如果不行,就只有形象的差异化了,形象差异化主要靠传播来实现。如果所有这些手段都不行,要打动顾客购买,就只有降价一条路了。
    对于各位中国的企业家来说。不选择鱼死网破就得束手就擒吗?企业应该怎样面对惨烈的价格战呢?首先企业家不要怨天尤人,诸如竞争对手破坏规则、市场环境险恶、ZF机构不作为等,我们无法掌控,我们能够控制的只有自己的企业。只要找准定位、保持品质,你只需要静静地等待,不久就会有顾客认识到你的品牌价值,在不理智的竞争对手纷纷倒闭之后,你的机会就会显现,这也是本田在越南市场的制胜法宝。




作者:暨南大学营销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 张计划 来源:《销售与管理》2011年第4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