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OTM2MTI3OQ==&mid=2247483673&idx=1&sn=8a7908653451f4dde4ee1f6687a71e9c&chksm=e8429209df351b1f116573fe92b774d816d894dc1e4f41b081e75b4d3dfc602243c58bf9ca3c&token=1574229456&lang=zh_CN#rd
二十年前,中国经济学界曾经有过一场大争论。起因是张五常宣称自己的经济学就两招,其中一招就是“需求曲线向下”。“需求曲线向下”意思是价格越低,需求越大。此话招致了不少批评之声,引发了一场“需求曲线能不能向上”的大辩论。这场辩论起初轰轰烈烈,最后却无定论,以不了了之收场——是一大憾事。本人打着酱油,全程“目睹”了这场辩论。当年全社会的求真热忱仍历历在目,而今物是人非,使人不胜唏嘘。那些争议,心中早已经有了答案,今天写出来,可为当年的的辩论画上句号。
争议的焦点在于需求曲线能不能向上,即有没有可能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其需求反而增加。这种商品在经济学中称之为“吉芬物品”。张五常一方认为不存在吉芬物品。反对方以北大汪丁丁为代表。汪丁丁举例说,股票价格越涨越有人买;当时的北大博士夏业良则举例说,黄金价格下跌时,原本买首饰给女朋友的人可能反而不会买了,因为对方会嫌礼物不够贵重。印象中,张五常一方不少人作了反驳,但大多不得要领。最后,张五常说,我把“需求曲线向下”看作一个定律,即需求定律。
需求曲线能否向上,是有数学分析的,即斯勒茨基方程。根据这一方程,商品A价格的边际变化对其需求产生两个效应,一个是替代效应,一个是收入效应;两者方向相反,而需求曲线向下或向上,取决于两者大小对比。一般来说,替代效应是大于收入效应的,即需求曲线向下。但是斯勒茨基方程没能指出何种条件下替代效应会小于收入效应。
我的看法是,现实中,替代效应不可能小于收入效应。原因很简单:替产代效应是所有其它商品对商品A的替代;而收入效应由所有商品来承担,其分摊到A的部分微不足道。假设经济体中包含n种商品,且每种商品对A的替代效应相等,那么作用于A的替代效应是单个商品对A的替代效应再乘以倍数“n-1”;而作用于A的收入效应则是总收入效应除以n。考虑到现实中n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因此替代效应必然大于收入效应,即需求曲线不可能向上。为什么斯勒茨基方程不能推导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大小比较的条件?因为该模型假定只两种商品,即目标商品A和其它商品B;从而忽略了商品数量关系。
既然需求曲线不可能向上,那么汪丁丁和夏业良举的两个例子要怎么解释呢?原来,需求曲线有(面向)个体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后者是所有市场个体需求曲线的叠加。个人的需求曲线,实质是个人成本收益的比较选择:商品A带给个人的效用即收益,其价格即成本,而需求量则是个体意愿购买量(或购买概率)。可见,从逻辑上,需求模型隐含了一个假定:它假定收益不变,然后考察成本的边际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有人说,不对,经济学不是说“边际效用递减”吗,收益(商品A的效用)怎么不变?我说的“假定收益不变”是指边际不变,如同微分中,将小段曲线视为直线;而“边际效用递减”是更宏观尺度上的变化。要注意,市场需求是众多个体需求的加总,市场需求的一个边际变化分摊到个体的量极小,远不足以引起个体边际效用递减。
再看汪丁丁的例子。现实中确实存在股票价格越涨越有人买的现象。但是这是因为股价的上涨改变了人们对其未来价格的预期,即人们的预期收益改变了——这就违背了需求模型中隐含“收益不变”的假定。因此,模型不适用于这种情况。至于夏业良的例子。一是它同样违背“收益不变”假定;第二,它是少数个体的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并不会出现价格越低需求越小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