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答李翊书》 读后感
篇 1: 韩愈《答李翊书》 读后感
最近读韩愈的《答李翊书》, 感慨良多。
文学史上提到这篇文章, 主要是由于它体现了韩愈的文学思想, 但我觉得, 从人生修养的
角度来看, 这篇宏文也值得后人好好琢磨。
韩愈在这篇写给李翊的信中, 高扬儒家崇古思想的旗帜, 要求青年儒生能够把学习的目标
确定为“蕲至于古之立言者”, 刻苦钻研, 不求速成, “养其根而俟其实, 加其膏而希其光”。
有别于后世一些文人, 韩愈的崇古不是泥古, 而是法古, 所以他在追述自己的求学经受时,
重点强调了自己在研读古籍时“惟陈言之务去”、 致力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的
精细工夫。 更为珍贵的是, 他指出自己在学问上已达到很高境界(“浩乎其沛然”)后, 仍不废
怀疑精神, “迎而距之, 平心而察之”, 最终得到淳一的道学。 治学与修身从孔孟以来就是二
而一的问题, 治学就是自觉修身, 修身就是涵养学问, 孟子说“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这个意
思。 韩愈也说, 学问之道“不行以不养”, 要活到老学到老, 也养到老。 “行之乎仁义之途,
游之乎诗书之源, 无迷其途, 无绝其源, 终吾身而已矣。 ”经过这样一番涵养工夫, 就可以
成为一位有道君子。 孔子说过: “君子不器。 ”有道君子并不刻意追求闻达, 而是“处心有道,
行己有方”, 达可以兼济天下, 造福黎民;穷可以垂诸文章, 嘉惠后学。 “如是者, 其亦足以
乐乎?其无足乐乎?”
一个人学习古人、用心修身往往要失去一些现实的利益, 让别人看来这好像是很大的损失,
(“志乎古必遗乎今”)但是, 这个问题从来都不是别人能作出回答的。 由于, 一位真正的有道
君子有自己的追求, 所以能得意其乐, 要是在乎一般人的价值推断, 他又算什么君子呢?因
此“如是者, 其亦足以乐乎?其无足乐乎?”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答案。
韩愈一生, 命途多舛。 他幼年失怙, 由兄嫂养大成人。 虽然好学深思, 却屡试不第。 后来
好不简单获得功名, 却又因直言进谏多次被贬。 面对命运的不公, 他依旧钻研道学, 不改其
乐, 最终成为一代大家。 这篇《答李翊书》 可以说是韩愈的一份人生自白, 从中可以窥见他
的宏大人格。
读着这篇文章, 我仿佛观察在遥远的古代, 一位好学上进的年轻人, 在儒家文献里孜孜以
求, 追寻着人生的意义, 在命运的歧路上, 慢慢找到了心灵的安静和归依。 他已经下定决心,
要在今后的一生中秉持这些深邃的道德, 正道直行, 把它发扬光大。
当他作出这样的打算的时候, 同时也把自己放到了绵延中国古代历史数千年的道统里, 因
此, 从他的人生里我们模糊观察了中国古代文明顽强挺立的脊梁。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个时代, 在这样一个信息沟通过分发达、 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渐渐分
别的时代, 我们反而不能接上我们宏大的先人那富有生气的神经。 我们或许有太多可以学习
的东西, 但我想, 属于信仰的'学问, 从来都只有一种。 我们自然不必像韩愈那样去皓首穷
经, 但我们不能不像他所说的那样去查找一种达到心灵安静的哲学。 一次次读着那些由于过
度贪欲而迷失了自己的人的忏悔, 我经常生出深深的怜悯, 许多人说, 这些人失去了自我约
束力量, 我觉得, 他们是失去了学习的力量。
在我看来, 只有一种学习, 那就是人格的学习, 任何学问如不能有益于人格的增进, 那就
不是好的学问, 这也正是韩愈在这篇文章里告知我们的方法。
附
篇 2: 韩愈《答李翊书》 读后感
韩 愈
六月 二十六日, 愈白。 李生足下: 生之书辞甚高, 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 谁不欲告
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 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 焉足
以知是且非邪?虽然, 不行不为生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