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问题全面谈(外汇局痛苦源泉)
                                                                                               香江郎
                     (最近关于美债外汇是个热门话题,趁这个机会写贴子和大家交流沟通,互相学习!)
不久前,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上任以来首次访华。媒体称,盖特纳此次中国之行扮演的是一个推销员的角色:向中国兜售的,是近来急剧膨胀起来的美国国债。《纽约时报》就说,中国是否愿意继续购买美国国债,是盖特纳此行的“心头大事”。
今天,拜登又上门来了,主题仍然是美债问题,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中国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债主”:截止2011年7月,中国所持美国国债总额高达11679亿美元,占美国可流通国债余额的8%。这些巨额的美债资产,面临美元贬值、债券价格和收益率下跌带来的双重损失。尽管如此,中国ZF仍继续增持美债,这令很多人感到困惑和不解。然而,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中国买美债是“最不坏”的选择。
那造成现在这一切的原因有在何处呢?今天我就全面展开来谈一谈美债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中国ZF为什么这么有钱?
自2010年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以来,外汇储备以月均两位数的速率增长,截止今年7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高达3万多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1/4强。中国怎么会有这么多钱?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藏富于国的分配模式:和西方国家的“藏富于民”不同,中国长期实行低分配、高积累的“藏富于国”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一部分未分配利润以福利性质分流,但随着市场化改革,住房、医疗等原本部分或全部由福利承担的领域进入商品领域,但原有的低分配、高积累模式却未作根本调整,ZF负担减轻,开支却未相应增加,居民由于缺少了保障,不得不提高储蓄率,这造成ZF财力的提升。
外汇制度使储备暴涨:国家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和复杂的结汇、换汇制度,这不但使中国绝大部分外汇流量控制在ZF手中,还能对相当大部分非经营性外汇流入实行有效控制。如果从绝对量来说,中国总体拥有的外汇总量并不十分惊人,但正因为外汇管制,大多数外汇集中于国有,中国ZF便很容易成为第一外汇储备大国。虽然许多人士不断呼吁进行外汇体制改革,但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要这种分配、管制体系一日不变,中国的货币和外汇积累速度,就会随着经济高增长率水涨船高。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美国国债
美债指美国联邦ZF欠美国国库券持有者的金额。国债是ZF欠债权人的债务,不论该债权人是国民或外国人。而外债则是所有国内机构,包括公营和私营,欠外国债权人的债务。在美国,美国外债大部分是ZF欠外国债权人。
简单地来说,为什么有美债?就是美国ZF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须将美国人民的未来税收(就是美国国债),抵押给私有的美联储,由美联储来发行“美联储券”,这就是“美元”。(这个问题可以参加宋鸿兵《货币战争》有关内容)
美国  主要债主  按持有债务从高到低排序,后面为该项债务占总债务的百分比。单位:美元  第1名  美国社会安全信托基金:  2.67 万亿,占19% ; 第2名  美国财政部:1.63万亿,占13% ; 第3名  中国:1.16万亿,占8% ; 第4名  美国家庭:9594亿,占6.6% ; 第5名  日本: 9124亿,占6.4% ; 第8名  英国: 3465亿,占2.4% ; 第14名  巴西:2114亿,占1.5% ; 第15名  中国台湾:1534亿,占1.1% ; 第17名  中国香港:1219亿,占0.9% 。 (数据截至2011年7月)  美国国债曾有过两次“疑似”违约  美债最大持有人是美国自己
第三个问题:什么是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ZF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形式上是一国ZF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本质上是对公民与企业财富的借贷。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它是ZF依据强制结汇政策,从国内市场上用等值的人民币换来的外国货币,可以看作国家暂时代管的一笔账面资产,是ZF手里的一笔“不真实的国家财富”。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外汇暴涨
1993年,中国外汇储备仅210亿美元,到2008年底、2009年初,外汇储备高达19500亿美元。16年增长近93倍。
    1990年以来中国外资锐减、外贸形势走入低谷、外汇储备严重不足,1993年外汇储备仅210亿美元,而当年的贸易逆差就达122亿美元,外汇储备不足以支持两年的贸易逆差。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自199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强制结售汇制度”,要求除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以外,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外汇都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也必须把高于额度之外的外汇在市场上卖出。而央行一般作为市场上的接盘者,买入外汇、积累外汇储备。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出口退税等其他财政政策的作用下,中国贸易顺差连年增长,出口创汇数额随之激增。通过强制结售汇机制,外汇储备也连年暴涨。同时,这种结售汇制度也带来了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 
   2003年以来,随着热钱的大量涌入,中国逐步加快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意愿结售汇部分,从最初的20%逐步提高至80%,直至完全实现自主;而个人无外汇持有限额的同时,也将个人购汇的额度从3000美元逐步提到2万美元,并由逐笔审批过渡到年度总额管理。
   2007年8月1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取消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境内机构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自行保留其经常项目外汇收入。至此,“强制结售汇”制度终结,过渡为“意愿结售汇”制度。但微调后的“结售汇”的主动权并不在ZF手里,而是在外汇的拥有者手中。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外汇不断地涌入,央行仍需要被动地不断买入商业银行卖出的外汇,导致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到今天已经在向4万亿美元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