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596 0
2023-09-27
目前市场上一般通过计算城投有息债务的方法推算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如果承认这种方法就要分别做到两件事:1、准确判别城投公司。2、获取所有城投公司的有息债务相关信息。
第一个问题:如何准确判别城投公司呢?市场普遍认为应该至少从三个角度出发:1、股权结构国有且单一。2、公司业务以基建、土地开发整理等领域为主,结合收入、现金流情况判别多元经营公司的特征。3、营收、现金流、应收账款等财务信息。政府、评级机构、数据提供机构、券商固收团队都有分析。
政府机构中口径有银保监会口径,2018年底名单中共有11737家平台,2710家被陆续调出,剩余9027家。财政部口径主要指地方隐性债务监测平台所涉公司,未公布。审计部口径主要是2013地地方政府债务审计中涉及的城投公司7170家,未公布。这三类名单在历史上都曾作为城投监管的重要依据,但因为可得性原因银保监会名单还是被作为市场的一大标杆。政府还有粗糙的判别城投以实施监管的手段:证监会及交易所实施的“双50%”和“单50%”。
市场机构中,评级机构,券商数据相对封闭。数据提供商如企业预警通口径数据、wind口径数据可得性良好,更新频率相对较高,受到市场广泛认可。但它们的数据也有缺点,券商中广发、华创等都曾针对相关缺陷发布城投名单。
第二个问题:如何获取城投公司的有息债务相关信息呢?数据提供商如wind,企业预警通都非常全面详细,从广发等券商手里获得城投数据也非常详尽,因此只要准确甄别了城投,似乎隐性债务规模就没啥难度了?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即使承认城投有息债务就是隐性债务的绝对主体也不能对它们的有息债务进行直接加总。
一是,名单中子母孙公司都在,合并债务必须按会计准则予以合并计算,可不能直接加总。这就涉及到股权结构的问题,虽然数据提供商这方面做的不错,但是自己去搞还是有点麻烦了。企业预警通数据直接加总大概70万亿,合并后就剩50多万亿了。
二是,谁说城投有息债务就都是隐性债务了?这恐怕还得从城投的甄别说起,原汁原味的地方融资平台现在已经很少了,现在的城投都要做点别的业务打掩护,不只有和政府有关的收入,还有经营性收入。因此说城投的所有有息债务都是政府的隐性债务恐怕偏差很大。一个方法是看城投原汁原味的成色来判断到底有多少比例和政府相关,然后有息债务乘城投成色得出隐性债务比例。
问题又来了,怎么算城投成色?YY评级给了一个不错的示范,就是公益性资产占比。当然我们还可以说公益性准公益性收入占比,现金流占比等等更具代表性,总而言之要算清楚城投成色如何,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只可能占城投有息债务的一个比例。如果我们相信城投转型的进度的话,我们也应当相信,现在和政府实际有关的政府实际不足上面的一半,也就20多万亿了。

最最关键的问题,是不是算出来多少就是多少?我说你对,但你也不对。第一,地方政府遇到这些公司出问题的时候不管它是经营出问题了还是真就是地方的隐性债务,地方政府都得掂量清楚,因为出问题很可能直接暴击地方信誉,造成地方融资市场紧缩。第二,不是地方政府你想救多少就救多少,上一轮整治隐性债务的时候说了的,你不听可是要问责的。反正上一轮说地方政府涉民事责任的部分最多赔一半。

所以,考虑隐性债务还不能光看财务指标,要看地方政府的魄力,地区信用和融资情况,债务相关主体的结构等等,这个数就更加隐晦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