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6956 25
2011-08-24

  科学家们是搞事实判断的,职业习惯导致很多自然科学家经常以事实判断的认识方式对待一切,而忽视了另一类认知——价值判断的存在,在认识世界方面犯下粗浅的哲学错误。

  物理学家犯下的一个世纪级的错误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物理学的“熵”的概念。不仅仅熵概念本身不能成立,而且在宇宙观(运动观)方面也是完全错误的,根据第二定律,物理学家认为物理世界的运动是有方向的,是有终点的,向着基于人类价值判断的“混乱”(即熵最大化)方向运动的。而事实表明,物理界不仅会向着所谓的无序方向运动,而同时也会自行产生出有序,宇宙运动是不可能有终点的。

  而数学家们所犯的同类错误表现在以数学的思维研究所为的“优化”问题。在设定的坐标系当中,曲线上的点是否处于极值或最值属于事实判断,而是否处于“优”的状态,是典型的价值判断问题。把极值判断等同于是否处于优化,就是用事实判断替代了价值判断,完全跨越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间休谟所说的二歧鸿沟。

  优化设计的推广,不断以科学的名义向普通民众灌输和传递着混淆事实认知和价值认知的错误的、伪科学的思想方法。历史上很多被最优化的工作方法和工程目标,现在看来,不过是人类更快速地破坏自然环境、污染生存环境的手段而已。优或者劣,纯属价值判断,具有主观可变性,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很多人在考虑的问题是怎么以“最优”的方法去纠正过去的“最优”造成的结果。

  工程界把极值误作为优化,这也是导致工程技术具有创造与破坏两面性的原因。

  文归主题。

  先向那些对“帕累托最优”不甚了解的读者简单介绍一下何谓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是一位工程师,职业经历导致这位老兄也养成了以事实判断思维替代价值判断思维的习惯。帕累托长期研究最优化问题,后来“不务正业”转向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并在经济学界取得了众所周知的成就,以至于很多人知道帕累托是经济学家而不知他是一位工程师。

  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制度状态:在不使其他人境况变糟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另一部份人的处境变好。

  与帕累托最优概念相关的还有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效率等等。如果一种变革能够使没有任何人处境变坏的情况下,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得更好,就称之为帕累托改进。如果一个社会的现状不是处在帕累托最优状态,就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反之,若没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就认为现状已经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帕累托最优也用来描述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分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进或帕累托最优化。

  帕累托最优现在被看作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的优劣程度的重要标准。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非帕累托最优的状况是低效率的,需要避免的。

  不难看出,帕累托最优是在公平与效率划出了一个等号,公平的也就是最优的,也就是最有效率的。福利经济学的这一观点倒是与普通经济学当中把效率与公平相互对立、分而论之的思想大相径庭。

  一条著名的帕累托法则是由约瑟夫·朱兰(Joseph M. Juran)根据维弗雷多·帕雷托本人当年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观察而得推论出来的,即众所周知的“二八法则”。

  由于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人类的水平决定了其可以动用的资源是相对稳定的,即产出是稳定的,那么,如何分配就演变成了一个对既定资源的零和博弈。所以,好和坏是相对的,是市场份额的问题,是比例而不是绝对数。用比例的思想来分析,多得一个馒头不见得是好事,因为其他人可能同时多得了N个馒头。市场经济在很多情况下就是如此,它可以让处于绝对贫困线之下的人口减少,但是同时产生两极分化,而贫困化的人群并不会因为他们脱离了绝对贫困而感到满意,相反他们会因为更加相对贫困而愤怒而对市场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感到不满。

  帕累托最优的问题在于,帕累托把“优”与“劣”这个价值判断问题客观化了,错误地将之变成了事实判断。他设定一些可以客观检测的指标,用其来表示好或者坏,完全忽视了价值判断的主观可变性与因人而异特性。其实,在将某个客观指标与价值判断挂钩的时候,已经融入了标准制定者的个人价值判断。如美女的三围是可以客观测度的,但是把什么样的三围尺寸和比例当做“美女”,这完全是价值判断问题,环肥燕瘦,因时因人而已。

  帕累托的这种做法在哲学就是违背了休谟法则,休谟法则指出,不可能从一个事实判断给出一个确定的价值判断。这也是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的理论根基。

  帕累托的最优理论还成为了所谓的“福利经济学”的基础,因此,福利经济学从一开始就继承了帕累托理论当中上述的哲学错误。不仅仅如此,福利经济学还忽略了福利制度与经济制度完全不同的所有制基础。

  商品和物品是不同的,两者背后的制度都完全不同,商品经济的制度基础是私有制,而福利制度本质是公有制。用《西方经济学的终结》的思路来分析,“经济”一词只能狭义地解释为“交换”,交换是两种私有物的双向对流,而“福利”一词更多地包含着单一物品(福利载体)的单向流动。人们会将ZF的转移支付看作是福利,但没有人把自己在市场上的交换所得理解为自己得到的福利。因此,“福利经济学”本身就了一个悖论词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8-24 09:06:16
如果完全基于事实就不会有现在的科学了。科学的研究的基础是从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假设。楼主的哲学分析可能是基于事实来证伪科学的完美,可是科学从来没有完美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24 09:10:38
LZ说的好,不能用帕累托最优作为制度绩效的评价标准!
但是,作为一门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标准,可以理解成”标杆“,帕累托最优这个概念就是这个”标杆“(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因为无法考证帕累托当年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一个概念),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也是这样。否则,我们就不知道何为好,何为不好。有了帕累托最优,我们才知道这个概念其实不能涵盖一切!有了相对不完整的理论,我们才可以向前推进。
任何东西都是要有所取舍的,科学理论也是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24 09:37:03
首先,针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中关于有序和无序的概念,在目前我们对于空间的认知条件下,宇宙的存在必然伴随能量耗散的过程。
而基于人类基本需求和衍生需求的最优化,由于认知的相对性必然导致修正的必然性。
而对于休莫问题中对于事实和价值之关系,我认为最好的一个方法是通过需求层次的划分来解决,众所周知,人类所有问题的前期是所谓人类的存在性。基于存在,满足存在,才能衍生出价值判断。同时,任何价值判断都是通过一定事实判断去执行的。
最后,对于帕累托最优的描述,我认为他所描述的是一定分配制度(私有产权、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显然,在这一论述下,帕累托最优没有逻辑错误。而社会公众由于相对收入导致的不满而形成的社会福利耗损则属于不同经济制度下社会总福利的对比范畴(社会创造的激励、社会创造的成本等)。

很显然,休莫提出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问题至今未能得到解决,因此只能说人类对于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仍在继续的认知过程中。进一步说,这一问题提出本质上反映出价值判断是人类认知对于事实判断的无限趋近。

两份法优点在于暂时性的割裂事物间的联系而静态的分析事物的属性。但问题在于这种暂时性的割裂最终还是要向永恒的联系回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24 18:48:45
从沙发到板凳,都没有理解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区别。
事实判断的准确与否以及误差多少,并不等于就是价值判断。
事实判断是将“是什么”,价值判断讲“好不好”,休谟法则就是说:“是什么”不能决定“好不好”。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的说法是:事实世界是价值中性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25 09:48:12
价值判断之好不好的本质在于对于人类自身短期需求和长期需求的满足,但是由于认知范围的限制,使得个体对于事物长期发展脉络的了解十分有限,这种推测和判断上的偏差就表现为短期需求和长期需求的矛盾。因此价值判断是向事实判断的无限趋近。再者,上面说到的“在事实世界是价值中性的”这一说法其本质意义在于剔除个体本身的需求,事实世界是中性的。但是,个体的动态存在本身作为事实世界的一部分,而个体存在的事实描述又在于各种长期和短期需求的存在,即各种价值判断的存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个体的各种价值判断的存在在我看来,其原因就在于个体认知的有限性。
在这里,希望楼上能适当的考虑价值判断的起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