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30 13:50:04编辑过]
正如让军队里的人自相残杀,自己人杀得差不多了(有可能只剩一个人),再去杀敌人一样。局部最优不等于社会整体最优。
正如只知道消费外国廉价商品的富翁们,都不知道劳作,一个是即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只知道消费的人还不如当成寄生虫消灭算了。
任由外国资本来打垮本国的工业体系,会造成多少正规行业的人失业,这些人连购买能力都没有了,还消费过屁股。所以说竞争,会使价格低下会给消费者带来好处的人多是些寄生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30 13:03:33编辑过]
竞争是万物的天性。人从精子的一刹那就开始竞争。
消灭竞争,莫非你要把自己变成管婴儿?并且试管里只有一枚精子?你的技术太高了!
马克思讲对立统一,自然承认斗争的绝对性!
而我说要废竞争求合作!你却高举竞争来了!可见你的确是个“日和见”主义者!
婴儿中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合作)的根本性你却一时视而不见!
哈哈,数百万的精子追逐1枚卵子,结果只有最强壮的那一个被卵子“合作”了。
再拿你言MM来说吧,追求你的人总会有数十人吧,而你最终只愿意跟其中的1个“合作”。不管这个人是刘德华还是杨振宁,其它的人都被你的抛在门外。
哈哈,这就是你的“合作的根本性”?
同志们说得都对,那就让我们的房价涨得再高一点,电价涨得再高一点,全国都穿绿军装的了,那个时候没有竞争。
一帮人在胡说八道。
我一直认为,在人类最初,生产力不发达,人类就一起来对抗自然。现在生产力发达了,我们却开始自己对抗自己,是不是一种退步。我们现在有更多的能力去一起为人类美好的未来奋斗,而不是互相竞争,来自己消灭自己,浪费人力物力。所以,我一直反对竞争,特别是不认为,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会是人类社会的终结。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我坚定的认为,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的未来。
所以,我向往共产主义社会。
同志们说得都对,那就让我们的房价涨得再高一点,电价涨得再高一点,全国都穿绿军装的了,那个时候没有竞争。
一帮人在胡说八道。
如果合作,那么会忍心涨的那么高吗?不会吧?
哈哈,数百万的精子追逐1枚卵子,结果只有最强壮的那一个被卵子“合作”了。
再拿你言MM来说吧,追求你的人总会有数十人吧,而你最终只愿意跟其中的1个“合作”。不管这个人是刘德华还是杨振宁,其它的人都被你的抛在门外。
哈哈,这就是你的“合作的根本性”?
错了,这里面有几率在起作用,同一个人的精子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并不是总是最好的才获得了结合。
怎么会有人在人大经济论坛上提出这种问题,你们不是学经济学的吧.竞争导致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前提假设是经济人,即人是“自私”的,这个假设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对的,张五常曾经说过,在街上扔一百元钱,看有没有人捡,以证明人是不是“自私”的,大概是这个意思。
在这个前提下,在合作的条件下,我们没法避免逆向选择的出现,同样,也必然会有人忍心涨价,即使不涨,我们也会为了寻找一个我们满意的商品而费尽心思,这也是有成本的。
只有竞争才会产生使生产者降低成本的激励,才会使生产者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合作是没有办法避免破产的,也就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
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反对合作,分工也是一种合作,但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没有竞争,我们的社会不会发展这么快,我们也不会生活成现在这个样子。没错,我们之间是有穷人和富人的差别,但要知道,我们现在活得要比秦始皇他老人家有质量得多,至少他没有电脑可用。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现在出现的问题就认为竞争没有合作好。
如果恢复到六七十年代的情况,我可以肯定的说,中国的贫富分化比现在还要大,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经济学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推出结果,如果假设变了,其结果自然就不一样了,任何科学都是一样的.楼主不加限制的把竞争用于各个方面,你们认为他不是在胡说八道吗.
各位,多看点经济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吧,别在这胡说八道了.
顺便说一句,二楼起的名字看起来他很讨厌美国人,那好,如果你有耐克的东西,请你送给我,因为那是美国的,如果你用的是Windows,请你把它卸载,那也是美国的,你认为现在这个时代,有东西能分得那么清吗.
怎么会有人在人大经济论坛上提出这种问题,你们不是学经济学的吧.竞争导致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前提假设是经济人,即人是“自私”的,这个假设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对的,张五常曾经说过,在街上扔一百元钱,看有没有人捡,以证明人是不是“自私”的,大概是这个意思。
在街上丢钱确实有人捡,但这能说明什么呢?捡的人难道就一定把钱装到自己的口袋里,留给自己用吗?未必。这要看是什么捡到的。在我们时代有人会疯狂的抢丢在地上的钱,但也有帮助丢钱的人捡钱的人,有拾金不昧的人。你的经济人假设对这些人也是正确的吗?
只有竞争才会产生使生产者降低成本的激励,才会使生产者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合作是没有办法避免破产的,也就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
合作就没有办法降低成本吗?其实许多时候就是为了降低成本才合作的,比如说组合搭车或者说拼车。降不降低成本不在于是不是合作,而在于人是不是有降低成本的心。你说的那些人都是被动的人,而不是自动的人,你说的那些人只有在逼迫下才进步,而一旦没有逼迫就不进步了,这样的人可以说都是废物。而自动的人则不是如此,他们会自动的想到降低成本的问题。比如说你走路的时候难道不是总是想到要走近路吗?这不完全需要逼迫吧,就是不着急的时候人们也会如此的。降低了成本这本身就是激励,你还需要什么激励呢?
“竞争是祸不是福”一看这题目就知是错的。
人类社会从产生起就是竞争与合作的统一体,如果只有竞争而没有合作人类社会不会发展到今天,而只有合作而没有竞争这也只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任何一个人都是利已和利他之心的统一体,具有竞争和合作的生理基础。竞争与合作都可以提高效率,在竞争中走向合作,在合作中走向竞争,这是社会资源重新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组合,提高了效率。
社会主义不需要竞争只需要合作!
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任可能存在技术上和分配环节民众选择产品给企业带来的适度的竞争,但由于有成本的限制企业不会破产。
竞争导致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前提假设是经济人,即人是“自私”的,
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的问题,竞争可能导致局部最优,但不可能全局最优。
如果恢复到六七十年代的情况,我可以肯定的说,中国的贫富分化比现在还要大,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怎么可能?计划经济一赶完成工业化是一种最优的体制,懂线性规划么?社会最优来自线性规划。
如果你有耐克的东西,请你送给我,因为那是美国的,如果你用的是Windows,请你把它卸载,那也是美国的,你认为现在这个时代,有东西能分得那么清吗.
别记忘了苏联也有“六边形个人电脑”以及“USENET网”,奔腾芯片的主要设计人之一正是当年此领域的苏联工程师。
可以说现代社会的一切财富都是重工来创造成的,而重工业体系就必须有高垄断垄断的,市场经济原理与这种促进技术的分工是格格不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31 0:38:28编辑过]
技术进步来自重工业体系不断投入的指数性加速。而非市场经济那种你死我活的竞争。竞争有一个前提,就是在合作的大基础下,而不是相反,这样社会才能最优。
通过不断地增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进行重工业生产体系的简单自我复制,的确可以实现类似生物繁殖一般的指数型数量增长和技术上的不断加速。比如集成电路的制造技术上,以CPU为例,从8086、80286、80386、80486直到今天的Pentium-IV,在技术指标上来看,一直都在按照Moore's Law而迅速进步。为了达到这种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Intel公司的实验室只有依靠重工业体系所提供的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复杂的设备,仅仅有轻工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无论如何都也是不能做到这种技术进步的---即便是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廉价抛售自己的自然资源、第一产业产品或轻工业产品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如果让我们暂时撇开国界而继续追根到底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实现技术进步并开发出先进技术的西方巨型公司最终也都还是依靠重工业部门所制造的设备。而重工业部门几乎都是调节度垄断的,各国都一样。
而且重工业还是数量上的指数性增长的趋势。
通过不断地增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进行重工业生产体系的简单自我复制,的确可以实现类似生物繁殖一般的指数型数量增长。曾经在历史课上听到了这样的一种说法是:"Stalin饿死了乌克兰的农民,将他们的粮食拿到欧洲去换到了一座钢铁厂,然后用这座钢铁厂所生产出来的钢铁又建造了一座钢铁厂,这样Stalin就有了两座钢铁厂,然后又用这两座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来建造两座钢铁厂,于是Stalin就有了四座钢铁厂,接着再用四座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来建造了四座钢铁厂,Stalin就有了八座钢铁厂,最后Stalin又用这八座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来建造了八座钢铁厂。这时,Stalin就有了十六座钢铁厂,然后Stalin就有足够的钢铁来制造坦克打Hitler去了"。虽然这种说法听起来十分地幼稚,但是仔细地考察Stalin时代的苏联历史与相关统计数据,就不难发现30年代的苏联经济的确是以类似的方式运行的。这也正是1914-1918年间德国在法国颇为艰苦而在俄国却相当轻松,可是1941-1945年间德国战胜法国颇为轻松而在苏联却相当艰苦的根本原因。再让我们观查一下在如果让我们观察一下1950年、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4年的中国钢铁产量,比如说中国的钢铁产量在1950年不到100万吨。1958年是1070万吨,1980年是3700万吨,1996年则是1亿吨,2003年则是2.1亿吨,2004年则是2.7亿吨,我们马上就能够发现这种指数型增长。某些中国的经济学家将之归功于1980年以来的中国政府的政策改变,但是这种增长的真实原因其实在于重工业生产体系能够实现数量的指数型增长这一关键特性。至少对于一个大国和中等国家或一个有潜力成为这种国家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如果没有重工业体系,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经济腾飞。而农业、手工业或第三产业都无法如此自行促进本身的产量和质量,除非同比例的增加人口。例如传统农业,无论你为下一年的耕作准备多么充分,在土地上流出多少汗水,种下多少种子,也很难让下一年的产量在历史最高产量上提高10%。手工业与现代工业相对比更能说明问题:手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完全取决于手工业者的技术水平,拜个名师或许可以让你迅速的变成熟练工人,但和农业一样,想持续的提高工作效率是不可能的,你最好的结果是让效率停留在与你的师傅不相上下的水平上。当然,农业与手工业中也存在技术进步,但单项的,孤立的,无法与其他技术成果互相促进的技术进步不具有持续性,一旦新技术普及,进步也就此停滞。与此相对比,现代工业不仅规模可以指数化扩大,更重要的是加工精度的和技术可以在一代代机器中积累,各种技术之间可以相互支援、提高;手工工具可以用来生产最初的机床;而机床本身又可以生产更精密的尺子,更精密的机床,为自身生产动力机械,同时通过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器材促进整个科学的进步,再从科学的进步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最终,我们可以得到整个现代工业体系。在差不多2个世纪的时间里,简陋的机床和蒸汽机进化成了今天的太阳能电厂、数控机床、气象卫星,而且能源-资源的采集和加工能力的提高还没有触顶的迹象,这种进步是手工业-农业社会根本无法想象的。
重工业体系的生产能力指数化扩张提供人类社会各个传统经济部门普遍需要的东西。所以现代重工业体系在扩张自身的同时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工业物资,比如给农业提供了优良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给建筑业提供了吊车、水泥、钢筋,给医学提供了医疗器械、药剂、无菌手术室,运输业则得到了飞机、轮船、卡车,军队得到了坦克、轰炸机、导弹......各行各业都因为工业产品的注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就连在传统社会中一贯与经济发展不太相关的军事力量也在工业时代得到了巨大的飞跃,富饶的国家被贫穷的野蛮人征服的往事,在工业时代再也不会发生了。急剧扩大的物质生产能力、军事能力和伴随而来的文化、政治变革最终导致了现代社会的出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31 0:34:08编辑过]
顺便说一句,二楼起的名字看起来他很讨厌美国人,那好,如果你有耐克的东西,请你送给我,因为那是美国的,如果你用的是Windows,请你把它卸载,那也是美国的,你认为现在这个时代,有东西能分得那么清吗.
学文科的与理工科在经济学上的分岐就在这些地方。
一些人只知道消费别人赚价的工品业,任由外资和外国技术体系来打垮本国的工业体系。别忘了人即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如果只是消费者完全可以当成寄生虫消灭算了。
如果中国不放弃自主的工业体系,继续通过价格扭曲式的倾斜计划经济来加速重工业,而不是去给人刷盘子打工,搞别人的依附。那么文革后的中国,如果没有发生大的波折,按照自我技术力优先发展的道路走,现在中国的技术力应达到什么水平呢?比如美国有P4,中国可能只达到P2、P3的水平,但家家有电脑,天天在网上打游戏创造GDP,而不是现在在血汗工厂每天干十余小时,每天只拿不到20RMB的工资。中国自己的新干线可能也没有日本新干线那么快速舒适,中国自己的大型喷气客机也可能没有波音空客那么豪华,但它们能够满足大多数国民游山玩水创造GDP的需要。中国自产的手机可能没有NOKIA的小巧玲珑,功能全面,但国民人手一个,天天煲电话粥创造GDP……。
如果恢复到六七十年代的情况,我可以肯定的说,中国的贫富分化比现在还要大,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垄断只是对中小等规模的资本家有影响,让他们不满。哈耶克这个白痴认为,正是通过交易才能保障人的权力。
可要看什么条件下,对于普通人有和中小企业家讨价还价的法码么?中小资本家有和大资本家讨价还价的法码么?
假设社会上有大量失业的人怎么可能与资本家讨价还价,首先时间就不等人。
还有私有制市场经济会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
我们来推导一下市场经济这种虚幻最优配置的成本:
与最优的资源配置相比,任何经济计划都可能带来效率损失(理想条件下线性规划的计划经济除外),这是对的,市场可以使资源配置趋向于最优化,这也是对的。但是 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配置资源都需要成本 ,计划经济的成本已经被讨论的很多了,譬如:当雇员每天领固定的工资而不是计件工资时,雇员会趋向于偷懒,当企业使用固定的考核指标时,考核指标之外的事项将不被重视这都是计划经济的成本。那么我们看一下市场经济。本来理想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只存在于人口极少社会分工极少的个体农业手工业社会)有一种与“影子价格”接近的趋势,但是现在社会庞大的人口和复杂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个别劳动者或企业的决策者不能完全理解整个经济体系的时候,一切资源和人力的组合都需要用试错法和竞价来挑选。但如果你指望任何现代工业企业的全部成员通过自由的互相交易来完成分工合作,谈判时间可能会超过整个人类历史,甚至永远无法达成谈判。企业家要比经济学家清醒的多,为了最大程度的追求效率,他们不追求虚幻的“最优配置”,而是宁可在一定程度上用人类智慧来分配资源而不去指望低效率的市场。这些企业家通常会一定程度上垄断生产资料配置环节(要素市场),而它们的垄断不是为了进行社会整体的成本核算,而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而就会引发经济危机。不过由于世界复杂的分工业链环,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可以把种危机转嫁给非工业化的后进国家,东南亚经济金融危机其实也就是这么回事。而现在的中国由于放弃自己的工业体系,也就成了这种转嫁对像,实际上的殖民的。其实现在相对全世界来说,只有一个消费国和消费品生产国,消费就是美国,消费品生产国则是中国。产业相对过剩,也只是相对美国人,中国的很多民众连这种低档消费品都消费不起的。
相反线规划规下的计划经济确可以达到最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企业必须遵循社会统一的一个经济核算(在“客观制约诂价”条件下进行核算,也就是进行线性规划),其次企业才是考虑独自的赢利问题,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的问题。
而这个经济核算是什么呢?苏联经济学家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那就是“客观制约成本诂价”(相于西方经济学所说的“影子价格”)。这个价格实际上是反映社会各项业、产业的周期性的比例关系。市场经济的危机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同时也是在满足特别人群某一方面的过度消费),而没有以这个“影子价格”来进行核算从而引发社会各行业的比例失调,引发经济危机。
也就是说集中控制标准化了的计划经济,只要周期性的给出基础资源、零部件、人力、土地等的客观制约诂价,即西方所说的影子价格(价格实际上应该是反映社会生产的一个动态比例),那么就可以做到层层推算价格达到社会的动态最优。集中计划经济中生产决策分散化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决定于存在一个合理编制的价格体系,包括一个惟一的利息率。
(稍微,解释一下:N=3,或者等于300都不重要;收益函数假设是一阶的,只是为了方便计算,实际可能要复杂的多,也不重要,趋势是一样的;固定成本包括管理成本假设不变,当然,实际会是递增的,但它是否参与运算对结果没有方向性的影响;当然,还有一个假设,就是这些农户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在市场经济社会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产出相对来经营个体的增多永远都是减涵数。这个涵数已经限定草地等。
市场中的每个经济人都是理性的(实际上不可能,所光这方面就有效率损失)那么情况如下:还有一个假定忘记说了,就是羊的数量在区间内是连续可分的(你可以养半只羊?呵呵,可是在大数模型里是合理的)。三个农户的收益(PAY OFF)函数分别是:
u1=g1[100-(g1+g2+g3)]-4g1=g1[96-(g1+g2+g3)],同理,
u2=g2[96-(g1+g2+g3)];
u3=g3[96-(g1+g2+g3)];分别求导,求得每一个农户对其他两农户策略的反映函数分别为:
R1(g2,g3)=48-(g2+g3)/2;
R2(g1,g3)=48-(g1+g3)/2;
R3(g1,g2)=48-(g1+g2)/2。解方程组,得唯一解g1=g2=g3=24。就是说,各养24只羊,总的养羊数量为72只,代入收益函数,得每个农户的收益为576,总收益为1728
计划经济总收益函数为:
u=Qu(Q)-cQ=Q(100-Q)-4Q=(96-Q)Q。令导数等于0,解得Q=48,代入收益函数得u=2304。这时,每个农户养16只羊,每个农户的收益为768,总收益为2304。
“竞争是祸不是福”一看这题目就知是错的。
人类社会从产生起就是竞争与合作的统一体,如果只有竞争而没有合作人类社会不会发展到今天,而只有合作而没有竞争这也只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任何一个人都是利已和利他之心的统一体,具有竞争和合作的生理基础。竞争与合作都可以提高效率,在竞争中走向合作,在合作中走向竞争,这是社会资源重新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组合,提高了效率。
为什么人们有时候是合作的,有时候是竞争的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 17:58:03编辑过]
为什么那么多人害怕竞争呢?
我想最主要的是很多人对竞争成败的态度不正确。在学校里学生害怕考试,因为他害怕考试考砸了丢面子。教师害怕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制度,当然末位就要淘汰似乎不妥,但即使未位不淘汰老师们还是害怕竞争,竞争不过人家不但没面子还可能降工资等。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更害怕竞争上岗,台上的夸夸其谈没人敢说他不正确,而考试是有对错评判标准的,就是有才的领导也怕竞争,因为他们输不起。
那什么人希望竞争人?
以前考试不好,现在认为自己提高了,要证明自己,需要竞争,而竞争证明自己后又害怕竞争了,所以大家都希望永远不要考试,这样就分不出胜负了。但不考试行吗?
有才却不被认可的教师希望竞争。
有才却不能当官的公务员希望竞争。
粗略概括既得“利益”者不希望竞争,想获得“利益”者希望竞争。
不管是谁总不能永远是竞争的强者,似乎很多人都害怕竞争。但竞争却可以让能人脱颖而出,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财富。
上天啊,为什么很多事总不如意啊!究竞应该怎么办啊!
楼上的,做什么事情要把目的搞清楚?
竞争是为了什么?为竞争而竞争么?这也太搞笑了嘛!
社会经济不是体育比赛也不是人杀人,社会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怎样做到全社会最优,最不容易出错,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这才是要害.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再说,采用什么方式只是手段而已,市场经济只会带来无用的内耗,做无用功.过市场经济这种无序的竞争,只会带来社会整体效率的低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31 23:41:55编辑过]
楼上的,做什么事情要把目的搞清楚?
竞争是为了什么?为竞争而竞争么?这也太搞笑了嘛!
社会经济不是体育比赛也不是人杀人,社会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怎样做到全社会最优,最不容易出错,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这才是要害.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再说,采用什么方式只是手段而已,市场经济只会带来无用的内耗,做无用功.过市场经济这种无序的竞争,只会带来社会整体效率的低下.
从整个社会来看,竞争可以促进资源向其最优的地方配置,使整个社会的效率得以提高,若能加以合理的分配制度等,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比如:有的人是当科学家的料,但他却当了官,搞科研他会出成果,而当官却不合格,通过竞争,他就被迫将这个官位让给更适合当官的人了,通过另一场竞争他可能进了研究机构,后来可能成了科学家。
但从个体本身来看,他们参加竞争的目的各式各样,有为更优的工资待偶而竞争的,有为竞争而竞争的,有为光宗耀祖而竞争的,有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竞争的。。。。。。
但不管个体的目的是怎样的,客观上他们找到了更适合的工作,促进了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竞争是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竞争,人类社会的竞争跟动物界的竞争当然有区别吧,不会因为竞争而使个体消亡呢。竞争的目的是使全社会人过上幸福生活,但这与部分人因竞争而生活变差不矛盾的。
还要注意的是,不是只要竞争就能使整个社会幸福指数最高了,世界哪有这么简单,还要配上其他系列措施。
楼上的,做什么事情要把目的搞清楚?
竞争是为了什么?为竞争而竞争么?这也太搞笑了嘛!
社会经济不是体育比赛也不是人杀人,社会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怎样做到全社会最优,最不容易出错,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这才是要害.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再说,采用什么方式只是手段而已,市场经济只会带来无用的内耗,做无用功.过市场经济这种无序的竞争,只会带来社会整体效率的低下.
社会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怎样做到全社会最优,最不容易出错,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这才是要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 18:02:59编辑过]
从整个社会来看,竞争可以促进资源向其最优的地方配置,使整个社会的效率得以提高,若能加以合理的分配制度等,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比如:有的人是当科学家的料,但他却当了官,搞科研他会出成果,而当官却不合格,通过竞争,他就被迫将这个官位让给更适合当官的人了,通过另一场竞争他可能进了研究机构,后来可能成了科学家。
那只是局部最优,不等于整体全局最优。而竞争只能限于人之间适应的竞争,而社会组织绝对不能竞争,而应通过合作达到利益最大化。我上面那一个数学模形你怎么看,竞争正好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社会整体效率的最小化。
比如:有的人是当科学家的料,但他却当了官,搞科研他会出成果,而当官却不合格,通过竞争,他就被迫将这个官位让给更适合当官的人了,通过另一场竞争他可能进了研究机构,后来可能成了科学家。
你这一点特点不适合技术密集型的领域,可能学文科的还不知识,只想当然的认为逻辑上没有错。任何真正技术人的突破,都需要重工业领域各部有大量技术人员不分彼此的通力合作才能促进技术进步。
竞争特别不适应现代工业体系的这种要求越来越细的分工合作,从分工结构上就不适应快速的技术进步,当然某些时候适度的竞争可以加速技术的应用,但竞争且不利于技术进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 19:25:19编辑过]
比如:有的人是当科学家的料,但他却当了官,搞科研他会出成果,而当官却不合格,通过竞争,他就被迫将这个官位让给更适合当官的人了,通过另一场竞争他可能进了研究机构,后来可能成了科学家。
特别是个别劳动者或企业的决策者不能完全理解整个经济体系的时候,一切资源和人力的组合都需要用试错法和竞价来挑选。但如果你指望任何现代工业企业的全部成员通过自由的互相交易来完成分工合作,谈判时间可能会超过整个人类历史,甚至永远无法达成谈判
hlpb92,好好体会一下!竞争只能在合作的大前提下有序可控的进行,而且不能组织与组之间,否则将是内耗。
(稍微,解释一下:N=3,或者等于300都不重要;收益函数假设是一阶的,只是为了方便计算,实际可能要复杂的多,也不重要,趋势是一样的;固定成本包括管理成本假设不变,当然,实际会是递增的,但它是否参与运算对结果没有方向性的影响;当然,还有一个假设,就是这些农户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在市场经济社会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产出相对来经营个体的增多永远都是减涵数。这个涵数已经限定草地等。
市场中的每个经济人都是理性的(实际上不可能,所光这方面就有效率损失)那么情况如下:还有一个假定忘记说了,就是羊的数量在区间内是连续可分的(你可以养半只羊?呵呵,可是在大数模型里是合理的)。三个农户的收益(PAY OFF)函数分别是:
u1=g1[100-(g1+g2+g3)]-4g1=g1[96-(g1+g2+g3)],同理,
u2=g2[96-(g1+g2+g3)];
u3=g3[96-(g1+g2+g3)];分别求导,求得每一个农户对其他两农户策略的反映函数分别为:
R1(g2,g3)=48-(g2+g3)/2;
R2(g1,g3)=48-(g1+g3)/2;
R3(g1,g2)=48-(g1+g2)/2。解方程组,得唯一解g1=g2=g3=24。就是说,各养24只羊,总的养羊数量为72只,代入收益函数,得每个农户的收益为576,总收益为1728
计划经济总收益函数为:
u=Qu(Q)-cQ=Q(100-Q)-4Q=(96-Q)Q。令导数等于0,解得Q=48,代入收益函数得u=2304。这时,每个农户养16只羊,每个农户的收益为768,总收益为2304。
也不知你这些产出函数和收益函数是怎么来的。但大约了解你要表达什么意思:由于草地有限,养太多羊,羊吃不饱,产量会下降,所以有个最佳养殖数量的问题。
好,我就按你得出的结论进行反推一下吧:
设三个农户起先都养一只羊,草地上的草吃不完,为了挣更多钱,三个农户又各多养了一只,草地上的草还是吃不完,这样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一直把羊的数量增加上,按你“计算”当每人养16只后,每个农户的收益是768,总收益是2304,以后哪个农户如果再增加一只养,收益都将下降,你说每个农户为了利润最大化还会增加羊的数量,会象你说的那样增加到每个养24只吗?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