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老教材
by leeleel
学习经济学直接阅读原版教材更好一些。但是很多人需要推荐国内编写的经济学教材,这可能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我原来有一个误解:国内编写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科书是越新越好。昨天偶然翻了一下陈彪如先生的国际经济学,突然心血来潮,跑到图书馆研究了一番过去的老先生编写的教材,才发现现在好多教材实际上赶不上当时的水平,这或许是浮躁与不浮躁的区别造成的。试举几例:
华东师大陈彪如先生的《国际经济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吴大琨先生的《国际经济学》(可能记错了,好像叫《国际经济学概论》),除了新贸易理论介绍稍嫌单薄以外,好像比近两年出来的一大堆国际经济学的教材好很多。看得出来,作者确实弄懂了人家的理论,才能够精炼而不单薄地把道理讲清楚--真正弄懂人家的东西,在国内的学术界,现在在一定意义上还是奢侈的事情。或许学问从来都是奢侈品罢。
国际金融的教材也是多如牛毛。但是现在看来,那本钱荣堃先生的《国际金融》仍然是国内教材中不可多得的一本--好像很多地方参考的是米德的《国际收支》。当然,姜波克教授的《国际金融学》是很不错了--不是复旦丛书中的那本,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前两年出的那本。
微观经济学的教材现在什么人都敢写,错误百出的也屡见不鲜,自己上了职称的同时,大误人家子弟。昨天看到朱绍文先生和俞品根在商务印书馆出的《现代微观经济分析》,干干净净的行文,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真是难得。还有原来高鸿业先生和吴易风写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上、下)--不是现在流行的这套--看起来也是条理井然。
当然,这些老书用来作教科书现在可能不太适合,但是作参考书却很有价值。一些学校现在都在用原版教材,搞双语教学,有的成功了,但是不成功的也不少。可见双语教学也是有条件的。但是在老师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自己阅读原版教材的同时,参考国内好一点的教材不失为权宜之计。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老教材中,通常都会有“评价”。这些评价我们都不爱看--不爱看就不看好了,用不着怨气冲天,因为这些东西是历史的产物,也跟当时的风气有关,就像现在国内的经济学文章流行数理和计量模型一样。熊十力的办法很好:“挑人家好的东西读。”
续:
手头正好弄了本朱绍文、俞品根主编的《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分析》,就着leeleel的话头,稍微详细介绍一下,便于大家阅读。
这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的教材,开始的时候也没有吸引我的眼球。在我的印象中,中国人写的中级微观只有周惠中、平新乔、朱善利,还有一本武汉大学一位老师写的书可看。而且,看过前两本了,后两本也可以省略。不过本着“崇洋媚外”的心态(朱绍文老先生好歹也是当年东京帝国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我还是拿下书架翻了翻。
第一眼看书的目录,还是小小吃了一惊。因为国人写中级微观教材,对于福利经济学和公共选择方面的介绍是很少很少的,更不要说这本书最后一章专门介绍了非均衡理论。书的第14章“市场均衡与社会福利”,上来简介而全面的介绍了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出乎我意料的是这部分内容的写法是按照理论发展史的脉络一小节一小节的介绍,一般教材中对Kaldor-Hicks补偿原则、Bergeson-Samuelson福利函数都是不做专门介绍的,而这本书却写的很清楚。我得说我个人是非常欣赏这种写教材的方式的,很有古典经济学写作的遗风。同时,这样写作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式化教育的同时补充了社会科学理论本身的思想传统教育。
我又翻了一下其它的一些章节,立刻决定买下来。虽然该书介绍的内容并不新,甚至有些“旧”,但是从编排到行文,确实如leeleel版主所说“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出于好奇,我看了一下各章的撰写人,朱绍文老先生的两大弟子左大培和樊纲差不多包写了半本书。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涉及到一般均衡理论的部分全部是由樊纲撰写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本教材的可靠程度和含金量并不低。
美中不足的是该书没有对博弈论的专门讲解,整个写作框架也是马歇尔式的新古典风格。这也是该书显得“落伍”的主要原因。不过话说回来,Varian的中级微观虽然专门讲了博弈论,但谁都看得出那是可有可无的写法。就我个人的“偏见”,微观经济学教材,除非像MWG那样的高微教材或者Kreps那样拿博弈论重写微观经济学的创新之作,否则不如不专门写博弈论,想了解博弈论专门找博弈论教材。这样看来,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真的差不多就是老芝加哥学派所说的“价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