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每到四季度,特别是10月底,债券市场总有幺蛾子。
10月19日,股债双杀。当然,A股是习惯性下跌,大家已经麻木了,但是股债翘翘板的另一端,债券市场也不太平。
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资金面紧爆了。
非银机构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甚至突破4%(还借不到量),非银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上行超3%。
资金面紧张,现券市场也好不到哪去。10年国债与30年国债上行1BP,这并不是最令人担心的。今天的上行幅度最大的品种,是3-5年利率债和银行二永。
3-5年期利率债平均上行幅度接近5BP,而银行二永债的上行幅度在5BP-8BP之间。考虑到银行二永是理财资金主力配置的品种,市场在心慌之余,也在思考,债市真的要转向了吗?
资金面收紧
债券市场可能已经转向了,只是转的很慢,大家没感觉到。
从国债期货的角度看,实际上8月下旬以来就处于一个下跌期。只不过下跌的比较犹豫,市场感知并不强烈。
从5年期、10年期、30年期国债角度看,5年期国债突破2.63%、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突破2.7%、30年国债收益率已经突破3%。
实际上,今天也是美国国债收益率向上突破的关键时点。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向上突破4.95%接近5%的水平,为2007年10月以来最高。
很多朋友还在憧憬降息降准的时候,大家忽视了另外一个事实:<b>那就是AAA存单利率和10年期国债收益早就站在MLF利率上方。
尽管央行认为存单利率和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应该围绕MLF利率变动,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2019年以来,存单利率在大部分时间位于MLF利率以下。
但是在2023年10月中旬开始,<b>存单利率再次高于MLF利率,这本身就意味着市场的变局</b>,只是大家还没有意识到市场正在发生变化。
长端利率围绕MLF利率,DR007利率围绕7天OO利率,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8月份以来,DR007大部分时间高于7天OMO利率,3M Shibor也持续上行。
无论是从市场感知,还是实际资金利率,9月份以来的资金面无疑是收紧的。当然央行作出了最大努力,无论是超预期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大额的公开市场净投放,都尽力做到使得资金面的平稳。
实际上,有一个反直觉的数据,那就是市场认为央行在公开市场大额净投放会使得资金面宽松。但是事实上我们观察得到的结果是:央行的公开市场投放与资金面是负相关的。
这里面其实是一个逻辑问题:<b>并不是因为央行大额投放让资金面宽松,而是资金面收紧需要央行大额投放才能缓解。</b>
我们观察得到的结果是:当央行持续大额净投放的时期,反而是市场资金面比较紧张的时期。
因此,尽管10月19日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达1820亿,但是也并没有改变资金面很紧的状况。
那么,资金面到底是因为什么紧了?
1、缴款
利率债缴款(主要是特殊再融资债券)是目前最可能的原因。</b>截至10月18日,全国已有19个地区披露了拟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文件,披露金额达8403.5758亿元。本轮特殊再融资债券的特点是发行时点集中、发行节奏快、发行规模大,考虑到缴款时间点比较接近,这不可避免的对资金面形成冲击。
2、税期
实际上,目前还没有到税期集中走款的时点。10月23日纳税申报截止,24-25日税期走款。但是不排除市场部分机构为避免税期资金偏紧提前准备资金,这也是目前资金面偏紧的原因。
3、汇率
近期,尽管汇率波澜不惊,但是我们看到的只是结果。参与汇率交易的朋友应该清楚,近期其实有一定贬值压力。因此,这种汇率的平衡,可能也是由于资金面收紧的结果。试想一下,如果央行继续维持资金面极度宽松,或者有降息、降准类似操作,会有这种相对平稳的汇率吗?
4、资金成本
近期,基础货币主要的提供方式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而这种资金是有成本的,特别是MLF,目前的成本仍然在2.5%。而发行同业存单的成本还高于2.5%,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资金融出意愿可能不高。如果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高于2.5%,那么其实在短端融出资金是亏损的,即使融出,融出的规模可能也不高。
种种原因之下,市场资金面收紧了。
债市转熊?
市场普遍关心利率债增加供给会不会造成债券市场较大调整?债券市场调整会不会引发理财市场的变动?
这一切还很难说,至少在目前看来,债券市场大幅转熊的可能性并不大。当然市场会有调整,但是幅度有限。
原因如下:
一是债券市场目前牛市的两大根基仍然牢固:经济的悲观预期、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尽管目前政策层面非常积极,但是政策落地到对经济形成正向反馈需要时间,目前债券市场对宏观经济的悲观预期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债券市场整体的基调仍然是牛市氛围,调整即买入机会仍然是大部分机构的主流预期。同时,央行在8月份超预期调低MLF利率和7天OMO利率,货币政策仍然保持宽松,并且目前也没有收紧的迹象;
二是房地产市场尽管有政策刺激,但是上一轮房地产景气周期实在太长,这意味着本轮房地产衰退周期也会非常漫长,短期的托底并没有改变周期的方向。而且政策的边际效应也在逐步递减,本轮政策调整也许对市场的刺激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强;
第三点也很重要,经历2022年四季度的市场调整,各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理财,加强了负债端管理,整体上银行理财的负债端比此前更坚固。应该说,上一轮银行理财破净给管理人、投资者都有教育意义,惨痛的教训不是白白挨的,大家学聪明了。因此,即使是市场有所调整,客户的接受度也有较大程度的提升。毕竟尽管2022年四季度市场有所调整,但是2023年上半年是完完整整的债券牛市。
同时,银行理财的规模也没有达到2022年底的规模。根据相关统计,2022年四季度,银行理财规模持续超过30万亿,而2023年7月份银行理财规模可能在27万亿左右,仍然没有恢复到去年高峰水平。
所以,理财净值可能会有调整,但是大概率不会引发赎回潮。
但是有一点需要引起注意,那就是债券市场的惯性很强,也就是说债券市场会把牛市或熊市都演绎的很彻底,如果本轮债券市场熊市持续的话,很容易自我实现,形成多杀多的局面。
因此,也不能因为市场主流预期是债券牛市,就对行情掉以轻心。毕竟,从宏观上看,目前是经济筑底时间,而且本轮经济底已经持续不少时间,很可能距离回暖不远,如果叠加刺激政策,很容易出现债熊。
对经济的悲观预期一旦反转,那市场卖起来也会毫不留情,如果不信,大家可以回忆2020年二季度的场景。
所以本轮银行理财的净值调整、规模变动情况,仍然是我们观察的重中之重。
当然,我们不太倾向于市场会重复2020年、2022年底的债券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