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结识了这位大学教授,而性格上的投缘让我们成为了好朋友,我跟他的学生们都很熟,自认识之日起,就没有中断过联系。让我颇为佩服的事情,是他的学生对他总是赞不绝口,唯一有些“不满”的地方是这位老师太忍让了,以至于有时候被欺负,他的学生都看不下去。
其实,学生一般都会夸赞自己的导师,但是你能大致判断出哪些是恭维,哪些是事实。
这位教授的学术水平不在我唱赞歌的范围之内,因为通常来说导师的水平是要比学生高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判断,导师的学术能力并不是决定学生是否喜欢的首要因素,有人可能会说,导师学术能力强了,能申请很多课题,学生们补助多了自然喜欢,话虽这么说,殊不知有些人也在抱怨导师课题多钱多,但是对学生很抠门……什么样的情况都有,但是如果一位教授够有亲和力,让学生感觉到真正的关心,那也并非是钱能够买到的。
文献式指导。我认为这位教授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积累文献,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章下不到的话找他准没有错,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对学生的指导我姑且称为文献式指导,当安排给学生什么工作或者实验,不需要亲历亲为,也不完全放给学生摸索,只需要把相关文献发给学生,告诉他从哪几个方面着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指定的文献,一般都能解决,既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锻炼了阅读文献的能力,学生在经过认真研读之后再来与导师探讨,那么导师就不会觉得问题很“低级”。
从不白收礼。学生们放假回家,返校时给导师带点家乡特产或者礼物堪为人之常情,按理说,学生带点土特产,收了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这位教授的做法便是再回送一些自己的东西,或者请学生吃饭,来而不往非礼也,他认为不能因为是自己的学生而忘却了礼节,这个做事的态度就非常招学生喜欢,你想想如果你请一个人吃饭,连请他两次他还没有回请,第三次估计就得犯嘀咕了,这样朋友做起来就有点隔阂,很简单的道理,如是学生下一次肯定会再送你礼物,一来二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的亲近,像朋友一样。
奖罚分明。一个好的导师肯定是一个工作上要求严格的导师,在高标准的要求之下,学生的工作肯定有优劣之分,这个时候奖优惩劣是最好的鼓舞学生的方法,以这位教授为例,由于他给众多期刊审稿,所得审稿费也颇为可观,他将这笔钱作为类似于实验室奖金,隔一段时间向工作比较突出的学生发放一次。他给我说过的几句话让我很受触动,他说:“我们现在充饭卡都是二百三百的充,学生们有时候50,30,只充10块钱的时候都有,他们确实没钱,所以永远别想着占学生的便宜。”他还回想了自己做学生的时候,生活也非常窘迫,将心比心,他对学生在经济方面自然是差不了,力所能及。
我个人认为这位教授的所作可以称之为模范,因为有些道理虽然简单,但是要想做到并且坚持是何其困难?上述三点便很好的诠释了他对“导与不导”“生活关系”“工作激励”等问题的解决方式,与学生相处融洽,赢得了很好的口碑,申请基金不容易,能做到如此其实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当然,你还得指望碰到知书达理、懂得感恩的好学生。
来源:科学网
原文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9391&do=blog&id=478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