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讨论语词是口语语词。文字语词放在下一节讨论。
语词是如何意谓的?语词意谓什么?这个问题引入了语言理解的结构。反之,语言理解的结构可以得出一个语词是如何意指它所意指的、象征的、代表的那个事物的原理性说明。
语言不能给予心灵意识思维带来事实和事物,但具有极其伟大的功用。语言既能指导操作行动,也能进行纯语言的思维活动间接达到对世界事物的认知。这说明语言包含有一种具有联结语言与实体的 “中介物”,语言学家、哲学家对此称之为语言的含义、或意义、或语义、或思想、或讯息、或观念等等。然而,能够准确阐明这个“中介物”的概念,就是语音所意指的、象征的、代表的、显现的事物“物象”。物象即词义的意识样态。并认为抽象词语来源于事物的物象抽象。
在语词与事物之间没有过也不可能有直接的联系,但是,谁也不能说它们没有联系。符号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们对语言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着不同的表述。一般是用“思想”( 奥格登和理查兹以及多数的语言学家)、“观念”(洛克以及多数的哲学家)、“符号解释”(皮尔士)等概念来表示。根据物象理论,语词与事物的联系是,心灵意识中的实在者物象或虚构物象即物象这种内在中介。由于物象与事物具有同一性,物象又处在心灵意识之中,所以物象就在语言与事物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联系,语词作为一种语音文字的“符形”的含义是心灵意识赋予的物象,因此物象始终处在心灵意识之中,而不在语词本身之内。因为不懂英语的中国人既听不懂英语语音,也看不懂英文文本。原因不在于中国人的“观念”、也不在于“思想”,而在于没有将心灵意识中的事物物象与英语言文字的符形联系起来。反之,英国人亦然。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是,利用物象与事物的同一性,通过它们的涵义即事物物象超越事物本身的时空限制,将事物在人与人之间交流或是贮存于其他媒体上如纸张等。而这是由人的心灵意识才能做到的。
现在,为了进一步地证明语词是由物象转换而来的,从幼儿语言的发生开始讨论物象向语词的转换,是比较容易理解它们相互转换的思维认识过程的方法。
婴幼儿自出生后,就生活在一个声音语言信号刺激的社会环境中。根据儿童语言心理学家的研究,幼儿真正开始理解语言要在一岁的时候。幼童接受声音语言系统,并运用它来从事符号化的社会交往和思维操作的过程,大体要经历四个阶段才能逐渐成熟起来。
首先,发声语词的信号冲动只是外部各种刺激的一种, 对初生的乳儿没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比如,大人说话的语词声音只是作为一种物理信号,是同其它物理信号如桌子类似。只不过是一个是视觉信号,一个是听觉信号。
婴幼儿在3岁前是有思维活动的,心理学家把婴幼儿在能说话前的这一阶段的思维活动,叫做“感知—动作思维阶段” 。实际上,就是一种物象思维认识活动。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这一时期婴幼儿,只能在自己的感知活动与直观动作中对直接感知和接触的事物进行思考。并发展到由零碎的、分散的感受活动到有组织、有选择的感知活动,在感受动作与身体动作之间进行协调,比如,眼耳之间、手眼之间、手脚眼耳之间的协同动作,日益准确和复杂多样地发展起来。这样,儿童不仅能感知到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而且初步地意识到动作的结果,并表现出对结果的兴趣与期待。他们为了一定的结果而从事活动,或改变自己的动作图式。我们把幼儿思维活动最初的“感知—动作模型” 叫做物象思维认识阶段。
其二,由语词的声音刺激引起直接反应。随着幼儿感知觉器官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分化、精细化,也由于说话使用词的声音信号环境的反复刺激和作用,他们逐渐能够将说话的“词”音的刺激与其他的刺激物区别开来,并且能在说话链的内部分辨出不同的音节,掌握不同词的含义。由于一定的词总是与一定的动作或实物同时或相关出现,儿童逐步在它们之间建立了大脑内化的神经联系。这种神经联系是什么呢?以致一旦一定的词音出现,他们就能做出相应的动作或指称一定的事物。比如,幼童在两岁左右知道了自己的名字。 能根据大人的说话提示而指称一定的事物或做出一定的动作,如根据大人说话的词汇提示做出欢迎、再见的动作或指出自己的眼耳鼻等的所在部位。这表明,一方面儿童在记忆思维中形成了一定事物的物象;另一方面,儿童已初步懂得了语词的含义即指称与在记忆思维中形成物象联系起来了,还做出外化的肢体表达。这充分表明,语词思维认识能力的发生和形成,是由物象思维认识引起的,是一维单向转换的思维认识过程。
但是,各种简单的声音语词实际上是感知——动作思维的内在组成部分,离开了直接的感知和动作,声音语词信号难以实际发生作用。这表明幼童的物象思维向语词转换的认识活动,刚刚起步,它是一维单向的转换,即由物象思维→语词的转换。这种转换还没有达到将物象运用语词表达外化的程度,即没有达到物象←→语词的相互转换。幼儿要逐渐通过模仿才发展出一定的说话表达能力,才能具有双维双向的相互转换能力,即幼儿既能听懂别人说的语词并能做出相应反应,也能够把记忆思维中物象转换成语词说出来。
其三,由直接刺激物引出语词音节的反应。随着儿童大脑语言功能区的发育和对一定说话词音的反复接受、运用,儿童逐渐掌握了一定的词音,并能通过自己的发音器官将其表达出来。一旦出现了熟悉的相关实物或动作,他能马上说出语词的反应,把它的名称说出来。这就表明,一定的语词已经内化融合记忆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结构之中,并初步成为他们的交往工具。这种思维结构就是物象与语词及其相互转换联系的结构,是由物象向语词的过渡或转换的开端。也是一种由物象向语词和由语词向物象的双维双向的相互转换的开始。比如,有的符号学家认为(42) “在教初学说话的婴儿认识‘爸爸’时,母亲是指着‘爸爸’这一客体,反复通过语音符号‘baba’使婴儿的认知客体符号化为‘baba’。等到这一语音符号贮存在婴儿的头脑中,他见到客体‘爸爸’就可能产生符号行为——发出语音‘baba’。这就是外显行为与其内隐行为相匹配的结果。”  我认为这种“外显行为与其内隐行为相匹配的”观点,只适用于一个孩子在从未看到过自己的爸爸,而是在到了能说话以后,能够听懂“爸爸”这个语音词含义的情形。换句话说,它适用于通过语词信息间接地感知事物的即人类的第二条认识事物的途径(至少“相匹配”是大有文章的,而不是简单的“客体符号化”问题)。
通过第二条认识途径认知“爸爸”的孩子,是不可能在众多的男人堆里找到自己的爸爸的。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爸爸的模样。如果是教初学说话的幼儿认识“爸爸”时,母亲是指着“爸爸”这一实在的“事物”刺激他的视觉,又是反复通过语音符号“baba”刺激幼儿的听觉,其结果应是:一方面使幼儿记住了“爸爸”这个人的形象即在头脑中有了其物象,儿童阶段主要是视觉的形象,如短头发、身材高矮、胖瘦、皮肤颜色深浅;次之为听觉物象,表现在幼童在未曾见到人时通过口音可以辨别爸妈(男女音象),并能将爸妈(或长期亲近的“保姆”)的声音从其他男女语音中分辨出来。至于爸妈的个性、能力(属于理性的体验)差异等幼童尚不能认知。另一方面使婴儿记住了“baba”这个语音与这个人的物象的联系,即从宏观的表现形式上看是视觉与听觉的联系。在微观上,婴儿的头脑记忆中也是视、听两套信息系统。不能认为“反复通过语音符号‘baba’使婴儿的认知客体(爸爸的人体形象)符号化为‘baba’”,而是在它们之间有一种相互转换的关系。这是由幼儿的视觉直接感知了爸爸的形象后在头脑中形成了爸爸的物象,再转换成语音“baba”的词说出来;或者,在有人说到“爸爸”一词时,孩子能够在多个男人中认出找到自己的爸爸,或许能够描述出自己的爸爸的模样来,这时孩子将经历由语词“baba”向物象“爸爸”转换的思维环节。如果是在多个男人寻找爸爸,就是在以记忆中爸爸的物象与现实中众多男人的形象进对照比较,做出判断辨识,有没有哪个是自己的爸爸。如果是用语言描述爸爸的模样,就要进行第二次转换,即将爸爸的人体物象信息转换成语词,并表述出来。这就是人类认识事物的第一条途径,即由感官直接感知事物信息在头脑中形成该物的物象,而后转换成语词做出描述。这种转换理论可以由“命名性失语症”来证明。由此可见,在第一条认识途径中获得的信息与在第二条途径中获得信息是不相同的。在第一条认识途径中“反复通过语音符号‘baba’使婴儿的认知客体(爸爸)符号化为‘baba’”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说出词语是“爸爸”,“妈妈”,并且不会出现对象的错误。这一方面是双方直接接触多,另一方面是最早接受该语词声音信号较多的刺激。这表明幼童的由外化的肢体动作表达转向用语词表达的起步阶段。是由物象向语词和由语词向物象的双维双向相互转换,所谓双维双向的转换,是指一方面由物象向语词转换的语言表达,即见到爸妈本人时,幼童就能说出“爸爸”,“妈妈”词语;另一方面,当有多人场面中爸妈不在场时,有人问他“爸爸”、“妈妈”在哪里?他会张望寻找。因为幼童须将“爸爸”、“妈妈”不同语音(音节)构成的物理信号的符号物象所代表的信息转换成爸妈的人体物象,通过记忆中爸妈的人体物象与现场人员像貌进行对照。这是由语词信息激起和转换成物象的思维活动。正如皮亚杰所说:“在儿童看来,物体只有当有一个名称时才能被认识。”
[皮亚杰《儿童的表象世界》60页及以下。]
其四,由词音的刺激引出说出词的反应。随着说话的熟练和词汇的丰富,儿童逐渐脱离现实的、感性的直接刺激物,而达到运用词来进行交往、学习,并进行符号水平的上的思维操作。其现实表现是,在未曾学习文字语言之前的阶段,可以与小伙伴对话交流玩游戏,能够与大人简单的对话,听懂大人叫他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事情。在这个阶段上,儿童才具有双维双向的相互转换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原来对于婴幼儿只具有信号意义的社会声音语言符号系统逐渐被儿童所感知和理解,在儿童的心灵世界中获得了本来的意义和认识能力,这就帮助儿童去了解声音语词所表征和意指的那些事物。不过,在这一时期儿童所能真正理解并自如掌握运用的声音语词主要是整个语言符号系统中的形象具体部分(如名词、形容词、陈述句等),或叫直观语言,它们常与现实感性事物或事件相对应。实际上,这一时期儿童的认识活动,主要处在由感官直接感知事物并把物象信息转换成语词表达,即人类认识事物的第一条途径的阶段上,虽然他们并不能创造语词,他们所拥有的语词都是从成人那里学来的。他们所使用的语词没有超出“直观语言”的范围。
通过语词信息间接地认知事物,在儿童阶段只不过是刚刚起步。通过听觉和视觉(文字)间接地获得事物信息(盲文除外),这是人类第二条认识事物的途径,在儿童阶段只不过是刚刚起步。第二条认识途径不同于第一条认识途径,它是通过感知语词信息达到认识事物的,它的认识起点与第一条认识途径恰恰相反。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学校教育的发展,语言符号学家们偏见于第二条认识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幼儿、儿童在逐步掌握运用语词能力的分析认为,直观具体部分的语词如名词、形容词等“直观语言”,是由“五官”直接感知事物信息形成的物象转换而来的。关于通过理智、直觉认识事物形成抽象语词含义的原理,将在后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