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稍微详细说几句(更详细的你可以去看书,毕竟论坛并不能代替读书。论坛上谁有没有精力与必要一一为你讲解每个概念。当然,微观版上已经有许多相关概念的讨论了,你有空不妨看看)。
 为了表达上的严谨与简洁,经济学的确牺牲了细节。但这种细节的忽略是以严谨与简洁互为tradeoff的。
 任何理论都是一种抽象而已,任何理论都要牺牲细节。谁能在细节与严谨上双丰富,谁就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让效用函数更利于分析(在不失严谨性的前提下),经济学又对偏好提出了其他公理性的性质,如连续性、局部非饱和性(甚至单调性)、凸性等。在诸公理条件下,将得到连续的、“表现良好的”效用函数(比如凸偏好对应拟凹效用函数,局部非饱和性对应无差异曲线“无厚度”)。
 凸预算空间、凸偏好条件下,消费者优化问题的解成为凸规划的内点解。(楼主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局部非饱和性保证消费者最优解在预算线上而不是在预算空间内部实现)
 (当然,读到这里又可能有许多人耐不住要抨击“连续性假设”并要做颠覆性创新了——连自然科学中的“量子力学”都要承认“自然有最小可能的飞跃”,经济学凭何在这里大言不惭地谈“连续商品”、“连续效用”?其实这些人只要回答一个问题就可以了:为什么如此“浅显”的错误当初那些人就是看不到而偏偏让他们在此时此地看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