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边际效用如果不为零,那么不是说明人需要呼吸更多的氧气?但一个人的一天所需的氧气却是恒定的,不因为是否需要花钱而改变。
而所谓的稀缺不稀缺说白了就是要不要成本而已。[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 13:55:20编辑过]
空气是整个的消费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你少吸一口就挂,不符合什么边际效用递减的。前者之所以无购买,只不过人们有足够的初始禀赋来消费,如果没有了,那么得购买,由于有竞争,那么价格不会太高
“在两种情况下,边际效用都为零的氧气价格却不相等”,何以构成悖论?
对(一次呼吸的)氧气的消费,可以加入一个餍足约束。
边际效用为零,是否意味着可以免费?
加入一个餍足约束就是修正主义了。
边际效用为零,是否意味着可以免费?
加入一个餍足约束就是修正主义了。
如果把空气看作是一种商品,那它也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商品。
对于一个人来说,正常情况下,假如每单位时间需要的空气是一个单位,那也就是说:低于一个单位(零),人会死亡;而多于一个单位(2),根本没用。那么,空气对人来说,在零处的边际效用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无穷大,而在1处的边际效用就是零。那么,如果空气是一种商品,并且由一个垄断商来供应,那么价格应该是无穷大。
另外,不要瞎扣帽子。。。修正主义。。。呵呵
首先,要看你如何精确定义所谓“空气的效用”、“空气的边际效用”了。(在全部论述中应始终采用相同的定义)
(在解决前面问题的基础上)其次,如果空气市场是竞争的,消费者最优的“空气消费量”将是空气价格与消费者收入的函数。这里面非常重要的是,你能否为大家给出一个空气的效用函数,并以此推出你想说的“悖论”。
这里不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将“空气消费量”大致表述为受污染程度的函数,受污染程度越高,“空气消费量”越小。竞争市场上,不同污染程度的空气的价格不同,比如消费者离开甲地去乙地(比如从北京市中心搬到效区居住)需要成本。消费者如果收入很高,则可以选择到环境优雅的效区居住;反之,则要忍受工业城市中心污浊的空气。经过这样的“修正主义”,也许并没有悖论。
最后,经济学里,不是“边际效用为零,意味着可以免费”,而是不同的价格下对应不同的最优消费量——注意其中的关键假设是消费者是价格接受者而非决定者,最优消费量处的“边际效用”一般是价格的函数。
如果价格太高了以至于作为价格接受者的人们不能活下去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消费者很可能选择“革命”,打破原有的价格接受者的地位。——当然,这对应另一个不同的经济学模型,因为前提条件不同了。
如果消费者有幸成为价格决定者,消费者愿意尽可能地压低价格——至于能压低到什么程度,又取决于新的约束,这又是另外一个模型了。
空气虽是必需的,但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消费量。
如果你保持深呼吸,你吸收空气中氧气比例会增高,或者说你对空气的利用效率会提高。
如果要求你保持深呼吸但用一笔钱补偿,无疑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只是价钱不同。
如果把空气换成氧气。如果按实际吸收的氧气量来定价,那有人会吃药降低新陈代谢来减少消费,即使这可能会损害健康。因为健康也有价,甚至生命也有价,否则不会有人自愿当矿工或擦高层的玻璃。
这样看来空气或氧气是一种商品,除了少量消费边际效用极大以外不是很特殊。
首先,要看你如何精确定义所谓“空气的效用”、“空气的边际效用”了。(在全部论述中应始终采用相同的定义)
(在解决前面问题的基础上)其次,如果空气市场是竞争的,消费者最优的“空气消费量”将是空气价格与消费者收入的函数。这里面非常重要的是,你能否为大家给出一个空气的效用函数,并以此推出你想说的“悖论”。
这里不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将“空气消费量”大致表述为受污染程度的函数,受污染程度越高,“空气消费量”越小。竞争市场上,不同污染程度的空气的价格不同,比如消费者离开甲地去乙地(比如从北京市中心搬到效区居住)需要成本。消费者如果收入很高,则可以选择到环境优雅的效区居住;反之,则要忍受工业城市中心污浊的空气。经过这样的“修正主义”,也许并没有悖论。
最后,经济学里,不是“边际效用为零,意味着可以免费”,而是不同的价格下对应不同的最优消费量——注意其中的关键假设是消费者是价格接受者而非决定者,最优消费量处的“边际效用”一般是价格的函数。
如果价格太高了以至于作为价格接受者的人们不能活下去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消费者很可能选择“革命”,打破原有的价格接受者的地位。——当然,这对应另一个不同的经济学模型,因为前提条件不同了。
如果消费者有幸成为价格决定者,消费者愿意尽可能地压低价格——至于能压低到什么程度,又取决于新的约束,这又是另外一个模型了。
本主题不讲工业化后的空气污染问题,只讲一般的呼吸问题。从呼吸上讲,呼吸的效用函数只能是常数,因其由人体的新陈代谢决定,而不是个人的偏好决定。
在新古典里,边际效用为零也就是意味着消费者不再继续消费,因此消费者不仅仅是价格接受者,还是价格决定者。
如果价格太高了,人们不能活,那么一定有一部分人要死,只有一部分人的死亡才可以维持世界的平衡。如食物短缺时就有一部分人挨饿,甚至一部分人饿死。这时食物这种生存必需品的需求曲线仍然向下倾斜,其原因不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而是因为一部分人挨饿甚至饿死。从这个角度出发时,我们才可以更好地解释吉芬物品的现象。
关于模型问题,我认为经济学不应该变成数学。因此应该要有通用的模型,而不应该遇一个问题就加上一个约束或例外。
经济学“通用的模型”就是“求条件极植”。具体怎么求,给出具体条件(约束)就可以了。
“价格接受者”与“价格决定者”就对应了不同的模型。
如何理解“消费者既是价格接受者,又是价格决定者”这句话呢?这时的消费者会做出什么行为呢?
经济学里,对于微观消费者个体而言,他/她不可能既是价格接受者又是价格决定者。
“如果价格太高了,人们不能活,那么一定有一部分人要死,只有一部分人的死亡才可以维持世界的平衡。如食物短缺时就有一部分人挨饿,甚至一部分人饿死。这时食物这种生存必需品的需求曲线仍然向下倾斜,其原因不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而是因为一部分人挨饿甚至饿死。”
如果出此判断,只能说,还不理解“需求曲线”的含义。需求曲线对且仅对价格接受者而言,价格决定者是没有“需求曲线”(包括供给曲线)的。需求曲线不过是多元函数在某个二维空间上的投影,并不概括所有与需求量相关的因素。
“边际效用为零也就是意味着消费者不再继续消费,因此消费者不仅仅是价格接受者,还是价格决定者”
这段因果逻辑,又是如何得到呢?
如果消费者是价格接受者,消费者能否消费到“边际效用为零”的状态,取决于商品价格、收入、其他商品价格……诸多因素(即使不卷入数学模型,也几乎没有人会认为消费量只受一种价格的影响)。
如果你事先设定(无论这个假设有多么强)消费者对空气的消费只能处于“边际效用无穷大(不呼吸则死)”与“边际效用为零(多呼吸无益)”两种状态,那么在这种约束(请注意这恰恰是你给出的约束,而不是别人给出的约束)下,消费者实现优化的通用方法(或言“一般方法”)会改变吗?别人只不过是按你给出的约束用通用的方法做了说明。为了更确切的说明,还需要你给出进一步的条件:消费者是否是价格接受者。
“边际效用决定价格”早已成为经济学的“古董”了(“古董”当然有其历史价值)。现代经济学并不以此为基本公理。
经济学“通用的模型”就是“求条件极植”。具体怎么求,给出具体条件(约束)就可以了。
“价格接受者”与“价格决定者”就对应了不同的模型。
如何理解“消费者既是价格接受者,又是价格决定者”这句话呢?这时的消费者会做出什么行为呢?
经济学里,对于微观消费者个体而言,他/她不可能既是价格接受者又是价格决定者。
“如果价格太高了,人们不能活,那么一定有一部分人要死,只有一部分人的死亡才可以维持世界的平衡。如食物短缺时就有一部分人挨饿,甚至一部分人饿死。这时食物这种生存必需品的需求曲线仍然向下倾斜,其原因不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而是因为一部分人挨饿甚至饿死。”
如果出此判断,只能说,还不理解“需求曲线”的含义。需求曲线对且仅对价格接受者而言,价格决定者是没有“需求曲线”(包括供给曲线)的。需求曲线不过是多元函数在某个二维空间上的投影,并不概括所有与需求量相关的因素。
我所说的需求曲线是一种群体的需求曲线,而不是个体的需求曲线。对于生存必需品如空气或热量(食物中生存所需的部分)来说,其需求曲线是一个垂直的线段,横坐标需求量是个常数,纵坐标则从零或个体所能支付的最高价格。因为一但超过了这个价格,该个体就无法支付,也就意味着死亡。但是由于个体所拥有的财富的差异,对于一个有穷人和富人的混合群体来说,群体的需求曲线仍然表现出向下倾斜。
“边际效用为零也就是意味着消费者不再继续消费,因此消费者不仅仅是价格接受者,还是价格决定者”
这段因果逻辑,又是如何得到呢?
如果消费者是价格接受者,消费者能否消费到“边际效用为零”的状态,取决于商品价格、收入、其他商品价格……诸多因素(即使不卷入数学模型,也几乎没有人会认为消费量只受一种价格的影响)。
如果你事先设定(无论这个假设有多么强)消费者对空气的消费只能处于“边际效用无穷大(不呼吸则死)”与“边际效用为零(多呼吸无益)”两种状态,那么在这种约束(请注意这恰恰是你给出的约束,而不是别人给出的约束)下,消费者实现优化的通用方法(或言“一般方法”)会改变吗?别人只不过是按你给出的约束用通用的方法做了说明。为了更确切的说明,还需要你给出进一步的条件:消费者是否是价格接受者。
“边际效用决定价格”早已成为经济学的“古董”了(“古董”当然有其历史价值)。现代经济学并不以此为基本公理。
如果你认为边际效用论过时,那么再讨论似乎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也许你更偏好序数效用的理论。那么对于生存必需品来说,如空气、饮用水、食物的热量等,这些物品的消费量是由人的新陈代谢决定还是由人对其的偏好决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7 21:38:07编辑过]
价格当然是由边际效用决定的。在地上氧气的边际效用为0是说在任何时候都预期为零,这是几乎无限的由绿色植物的供给与生命物质的总体需要的比例决定的,就是说氧气禀赋总是大于餍足需要;在航天器上却完全不同,非人工氧气(自然生成=禀赋)为0,虽然餍足需要只是几个人的几十天的量,比例也是0,边际效用就为最大值,这从需要方面决定了价格不可能为零。再看人工供给,如果科学技术发明了阳光可以自然生成氧气,也无须任何其它耗费,那么航天器上的氧气尽管边际效用为最大,但阳光的边际效用为零,所以,氧气的供给价格仍然为零。实际是,人工的氧气供给是有成本的,是要作出其它项目上的效用牺牲的,所以,人工氧气价格不能为零。
吃饱饭的边际效用为零,但这是消费后的边际效用。并不能因此就认为未消费时你不该付出价格,因为那时的边际不为零。边际效用决定价格,是指消费前的边际效用,而不是消费后的边际效用。我认为边际效用的经验意义既是刚刚满足的最后效用量(微分),也是这时的尚未满足的程度(导数);供需双方的这些“度”,决定了价格。但是指涉的时间段要一致:过去的边际决定过去的价格,当前的边际决定当前的价格,将来的边际决定“期货”价格。
以当前的边际状态说明过去的价格是楼主的误解所在。
这种表述并不是标准的经济学表述,或者说经济学不会做这样的判断。
消费者所能实现的消费量受到多种因素,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在人类没有发明航天器之前,你有多少黄金都无法去遨游太空——这种情况下你是否想说技术也“决定着”消费量?
你也许想把范围只局限在“生存必需品”上。即便是“空气”与“饮用水”,也不是单一而纯粹的概念,它们也会分“三六九等”,什么样的空气、什么样的饮用水才算“必需品”呢?
退一步讲,即便谈到纯粹的“生存必需品”,消费者所能实现的消费量仍然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
“消费量由偏好决定”这种表述在经济学里并没有什么意义。偏好无非表达了一种优先序,并不表示消费者实际消费什么了。相比于梨你更喜欢苹果,你的这种喜好特点并不说明你一定能消费到多少梨与多少苹果(你能不能吃到梨与苹果,吃到多少,还要看你的收入与它们的价格——当然这要假设你是“价格接受者”)。
不管这个问题还有没有讨论的必要,还请记住,就微观个体而言,“既是价格接受者又是价格决定者”这样的判断是自相矛盾的。当一个消费者知道自己的行为可以影响(请注意这里没用“决定”一词)均衡价格,对这种行为的分析就很复杂了,而这时能否谈“边际效用决定价格”是需要在具体条件下做具体论证的。
至少现代的经济学没有“边际效用决定价格”这样的基本原理——它实在含混不清。
你提出“群体的需求曲线”,无非要假设群体是价格接受者——否则“需求曲线”又有什么含义呢?
而同时又要强调“边际效用决定价格”(边际效用应该指该“群体”的吧?),群体显然又要充当价格决定者。
那么,就需要你给出一个圆满的解释来说明这种“群体既是价格接受者,又是价格决定者”(特别是“边际效用在决定价格”)的情况。
这似乎构成了一个悖论,但这似乎又不是你以前提到的那个悖论了。
价格当然是由边际效用决定的。在地上氧气的边际效用为0是说在任何时候都预期为零,这是几乎无限的由绿色植物的供给与生命物质的总体需要的比例决定的,就是说氧气禀赋总是大于餍足需要;在航天器上却完全不同,非人工氧气(自然生成=禀赋)为0,虽然餍足需要只是几个人的几十天的量,比例也是0,边际效用就为最大值,这从需要方面决定了价格不可能为零。再看人工供给,如果科学技术发明了阳光可以自然生成氧气,也无须任何其它耗费,那么航天器上的氧气尽管边际效用为最大,但阳光的边际效用为零,所以,氧气的供给价格仍然为零。实际是,人工的氧气供给是有成本的,是要作出其它项目上的效用牺牲的,所以,人工氧气价格不能为零。
吃饱饭的边际效用为零,但这是消费后的边际效用。并不能因此就认为未消费时你不该付出价格,因为那时的边际不为零。边际效用决定价格,是指消费前的边际效用,而不是消费后的边际效用。我认为边际效用的经验意义既是刚刚满足的最后效用量(微分),也是这时的尚未满足的程度(导数);供需双方的这些“度”,决定了价格。但是指涉的时间段要一致:过去的边际决定过去的价格,当前的边际决定当前的价格,将来的边际决定“期货”价格。
以当前的边际状态说明过去的价格是楼主的误解所在。
价格真的是由边际效用决定的?
如你如说,价格似乎由消费前的边际效用决定,那么是不是说人在不同环境中(地球或太空)少了最后一口气时,这时空气对于人的边际效用不同?
两种不同的情况出现了两种价格。而消费者不再消费,如你所说好象是有无成本的问题。在此,我很高兴你提到了成本问题。那么请问成本是怎么回事?成本的价值是不是由成本的边际效用决定?
这种表述并不是标准的经济学表述,或者说经济学不会做这样的判断。
消费者所能实现的消费量受到多种因素,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在人类没有发明航天器之前,你有多少黄金都无法去遨游太空——这种情况下你是否想说技术也“决定着”消费量?
你也许想把范围只局限在“生存必需品”上。即便是“空气”与“饮用水”,也不是单一而纯粹的概念,它们也会分“三六九等”,什么样的空气、什么样的饮用水才算“必需品”呢?
退一步讲,即便谈到纯粹的“生存必需品”,消费者所能实现的消费量仍然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
“消费量由偏好决定”这种表述在经济学里并没有什么意义。偏好无非表达了一种优先序,并不表示消费者实际消费什么了。相比于梨你更喜欢苹果,你的这种喜好特点并不说明你一定能消费到多少梨与多少苹果(你能不能吃到梨与苹果,吃到多少,还要看你的收入与它们的价格——当然这要假设你是“价格接受者”)。
不管这个问题还有没有讨论的必要,还请记住,就微观个体而言,“既是价格接受者又是价格决定者”这样的判断是自相矛盾的。当一个消费者知道自己的行为可以影响(请注意这里没用“决定”一词)均衡价格,对这种行为的分析就很复杂了,而这时能否谈“边际效用决定价格”是需要在具体条件下做具体论证的。
至少现代的经济学没有“边际效用决定价格”这样的基本原理——它实在含混不清。
请教:在现代的经济学里价格由什么决定?能给我一个最简明的答案吗?
你提出“群体的需求曲线”,无非要假设群体是价格接受者——否则“需求曲线”又有什么含义呢?
而同时又要强调“边际效用决定价格”(边际效用应该指该“群体”的吧?),群体显然又要充当价格决定者。
那么,就需要你给出一个圆满的解释来说明这种“群体既是价格接受者,又是价格决定者”(特别是“边际效用在决定价格”)的情况。
这似乎构成了一个悖论,但这似乎又不是你以前提到的那个悖论了。
一个人要吃饭同时又要生产,而他的生产又会影响他所吃的饭的价格,在经济学里要把决定者和接受者这样一分为二的假设是不可能的。反之,一个人要把其要单独(或者联合同类的生产者)决定某一产品的价格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其他人也可以提高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价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品的价格是相对的,是与货币无关的。
你也许想把范围只局限在“生存必需品”上。即便是“空气”与“饮用水”,也不是单一而纯粹的概念,它们也会分“三六九等”,什么样的空气、什么样的饮用水才算“必需品”呢?
退一步讲,即便谈到纯粹的“生存必需品”,消费者所能实现的消费量仍然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
问题是消费者无从做出选择,也就是说吸氧量由其身体新陈代谢决定,而不受价格影响。
我们消费的食盐倒是一个不错的例子。
又一个不由偏好决定需求的例子。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