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3385 0
2006-11-01

米文宝


摘 要:从宁夏西海固地区贫困状况和生育文化特征出发,分析了区域贫困与生育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转变生育观念、摆脱贫困的对策.
关键词:西海固地区;贫困;生育文化
分类号:(中图)C924.24
文献标识码:A

A ten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verty and
birth culture in Xiji-Haiyuan-Guyuan Region of Ningxia

MiWenbao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7500 2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overty in Xiji-Haiy uan-Guyuan Region of Ningxia,features of birth culture, and their relationship,the opinionson extricating poverty and backwardness by changing birth mentality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Xiji-Haiyuan-Guyuan Region; poverty; birth culture

  宁夏西海固地区是我国贫困少数民族聚居区,包括宁夏的固原地区6县和吴忠市的同心、盐池2县,总面积为3.05×105km2,占全区面积的58.8%,1996年末总人口为2.323×107人,其中回族人口为1.1418×107人,占总人口的49.23%,是宁夏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该地区处于黄土丘陵山地向干旱风沙区的过渡地带,是我国农牧交错的北方生态脆弱带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综合作用,该地区一直处于一种自然的封闭状况,经济文化表现出落后性和滞后性,成为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西海固地区区域文化的落后性,尤其是生育文化特征是导致区域经济落后、整体贫困的重要原因.本文对该地区贫困与生育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建立新的生育观念,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对策.

1 西海固地区贫困现状

  西海固地区贫困现象十分严重.以固原地区为例,1996年末人口和土地面积均占自治区的1/3,但其国民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分别仅占自治区总值的9%,3%和4%,农民人均纯收入810.50元,是自治区平均水平的58%.据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调查,西海固地区1996年人均收入300~500元(1990年不变价,现价540~860元)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4.2%,人均收入300元(现价540元)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2%.由此可见西海固地区的贫困程度.
  西海固地区不仅经济极为贫困,而且社会文化也非常落后.据1996年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中学生入学率为28.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8%,而西海固地区每万人中只有小学生3155人,且辍学现象十分严重,许多适龄儿童,尤其是女童因家庭贫困而不能入学.西海固地区是少数民族回族聚居区,民族教育更为落后,据1996年统计,回族儿童小学入学率仅87.5%,笔者在海原等地实际调查发现,实际的回族儿童小学入学率仅50%多.另据1997年统计,西海固地区人口文化程度与宁夏引黄灌区相比均有较大差异(表1).

   表1 1996年人口文化程度比较表  %

地 区 大专以上 高中 初中 小学
西海固地区 0.0784 1.6711 7.9466 31.5450
川 区 0.9700 3.6641 14.5340 31.2470

  长期以来,西海固地区由于环境闭塞,贫困人口受外来先进的科技文化影响较小,思想观念落后,缺乏探索精神和风险意识.西海固地区社会文化的贫困是经济贫困的结果,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贫困,二者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 西海固地区贫困产生的缘由以及与生育文化的关系

2.1 贫困产生的缘由
  西海固地区贫困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自然、社会和历史根源.但究其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造成的[1],具体表现为:恶劣的自然环境、脆弱的生态系统以及偏僻的地理区位条件是西海固地区贫困形成的基础;人口膨胀、素质低下、思想观念落后是西海固地区贫困形成的根本原因;历史上人口大量迁入,尤其是清末大量回族人口迁入,生产方式转变以及目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扶贫过程中政策选取不准确等均是造成西海固地区贫困以及长期不能摆脱贫困的重要原因.这些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西海固地区形成了三个难以逆转的恶性循环,即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越穷积累越少,积累越少越穷(图1).西海固地区要摆脱贫困,就必须要打破这三个恶性循环圈,笔者认为从解决人口问题入手,可以较小的代价取得长远的较大的收益.

宁夏西海固地区贫困与生育文化关系初探
图1 西海固地区恶性循环示意图

  西海固地区人口问题的产生受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除此之外,从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来分析,笔者认为西海固地区的生育文化,对人口问题的产生以及贫困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2 西海固地区贫困与生育文化的关系
  生育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生育文化通常是指人们对生育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包括生育动机和目的及其对子女数量、子女质量的期望和偏好等主要内容,也包括在婚育繁衍等方面形成的种族观念、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等等.生育文化直接支配着人们的生育行为,这在西海固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西海固地区受“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等旧的生育观念影响深刻,这种落后的生育文化直接导致了区域人口膨胀,素质难以提高.过多的人口以及较低的人口素质,导致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过度垦殖,使生态环境恶化,在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条件下,人均收入下降,陷入了贫困状态,贫困又使落后的生育观念难以改变,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图2).由此可见,西海固地区的贫困是落后的生育文化影响的必然结果,又是旧的生育观念改变的重要制约因素.

宁夏西海固地区贫困与生育文化关系初探
图2 西海固地区生育文化与贫困的关系

3 西海固地区生育文化特征

  西海固地区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偏僻的区位造成的封闭性,加之经济上的贫困,农村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以及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落后性,造成了区域生育文化具有明显的落后性,以多生为追求的目标.这种旧的生育文化观念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3.1 以多生为追求的目标,重视人口数量,忽视人口质量
  在西海固地区尤其是广大乡村,“多子多富”、“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等观念仍十分盛行.这些观念的形成和延续是由于西海固地区长期以来在严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农业生产仍沿用“肩扛背拉,二牛抬杠”的原始落后方式,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造成的,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投入是决定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因而多生劳动力就可能增加收入和财富.另一方面,过去西海固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医疗卫生条件差,经济贫困,易于产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旱灾和疾病等,因此为了种族的延续,往往采取多生育的办法,逐渐形成了以多生为追求目标的生育观念.
3.2 受封建思想影响深刻
  西海固地区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并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传宗接代”、“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有子万事足”等均反映了封建思想的强烈影响.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重视男性,歧视妇女,崇尚夫权,给广大妇女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解放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宪法赋予妇女与男子同等的地位和权力.但由于男女生理的差异,在传统的生产活动中,男子与农业生产活动关系密切,往往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因而男子的经济价值通常高于女子,使得封建思想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西海固地区多胎生育,企盼生子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农村实行汉族准生二胎,回族准生三胎的生育政策,因而大多数群众倾向于生男孩,两男一女又成为最高的比例选择.
3.3 受伊斯兰宗教文化观念影响深刻
  西海固地区是回族聚居区,伊斯兰宗教文化特别浓厚,长期以来,回族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许多回族居民认为子女多少是“真主的前定”,由不得自己,因此生多少养多少.据调查,西海固地区回族妇女早婚、早育十分普遍,在15~24岁年龄阶段生育率大大高于其它民族,并且终生生育率很高,平均可达6.54个,虽然近年来生育率有所下降,但仍大大高于全国2.83的水平[2].这种早育,密育型的生育,不仅使人口增长速度快,而且缩短了世代间隔,加速了未来人口的增殖,使西海固地区回族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高于汉族.1998年7月笔者在固原县西郊乡长城和明庄2个不同民族村的调查表明,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生育观念的差异,导致回族村人口增长快,其贫困程度也较汉民村更甚.

4 转变生育观念,摆脱地区贫困的基本对策

  旧的生育文化以及在这种文化支配下的生育行为与贫困互为因果,因此必须从转变生育观念入手,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建立新的生育文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摆脱区域贫困,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
4.1 努力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要重视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转变生育观念以及脱贫致富具有直接和明显的影响.这是由于受教育的妇女通常不愿把自己的精力过早地用在生育子女上,受过较多教育的妇女,更关心第二代智力的培养,易于接受和掌握科学的节育方法.因此,提高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对转变传统生育观念,变追求数量为重视质量,控制人口膨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提高西海固地区贫因人口的文化素质,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尽快培养众多的教师;其次要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另外,还要认真抓好“231工程”的落实,扫文盲、扫科盲,培养新一代农民,为转变传统生育观念,摆脱贫困创造条件.
4.2 积极倡导“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新风尚,建立社会主义新的生育文化
  由于受封建思想和宗教势力的影响,西海固地区在现实生活中,婚姻家庭领域还存在着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一些人“只有儿子才能传宗接代,顶门立户”的思想仍很严重,“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旧观念仍是实行计划生育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破除传统的落后的“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大力宣传“男孩女孩都是传后人”、“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生育观念,同时要实施有利于男女平等的政策与措施,创造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社会环境.
4.3 改变早婚、早育的生育观念,把婚育纳入科学和法制的轨道
  在西海固地区,要重点对农村居民,尤其是回族居民进行人口理论、晚婚晚育和优生优育知识的普及,使他们认清早婚、早育的危害和对脱贫致富的影响.要严格执行《婚姻法》,不到法定年龄不准结婚,对违法行为要予以追究并处以罚款,应通过政策措施使响应晚婚晚育的人享受到经济实惠,以利于广大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
4.4 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妥善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西海固地区目前实行的是“一、二、三”的人口政策,即城镇居民,一对夫妇汉族准生一胎,回族准生二胎;农村居民,一对夫妇汉族准生二胎,回族准生三胎.这种宽松的人口政策,对转变传统的生育文化观念极为不利,客观上起到了鼓励多生的效果,因此必须尽快制定严紧的人口政策,促进生育观念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把物质利益普遍放在第一位,因此及时调整人口政策,并贯彻执行,将有助于人口控制.对独生子女和农村双女户,在经济上应给予倾斜和奖励,使其真正在子女就学就业、扶贫基金、养老保险和土地承包等方面得到优惠.这样可极大地改变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为脱贫致富,实现整个西海固地区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口条件.
  在西海固地区,“养儿防老”是农民生育观念的基础之一,不亚于“传宗接代”,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保险事业,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妥善解决有女无儿户家庭的养老问题,对转变农民的生育观念至关重要,要多方努力,迅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创造有利条件,使农民的生育观念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4.5 协调好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人类的发展史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不同.生育文化的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协调好西海固地区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转变生育观念,控制生育行为,减轻区域人口压力,努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使广大群众摆脱贫困.另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增大人口的控制力度,通过强大的舆论,增大社会压力,建立生育观念和行为方面公认的是非标准、道德规范,使群众自觉或不自觉地抑制原有的生育观念,减少对人口政策的抵制情绪和冲突行为,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包括人口学家倡导的利益分享原则,实行各种诱导措施,以达到西海固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861002);宁夏区教委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米文宝(1962-),男,副教授,研究区域地理与资源开发.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 地理系,宁夏银川 750021

参考文献

[1] 米文宝.西海固贫困原因剖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人文地理,1997,12(3):71
[2] 陈忠祥.宁夏南部回族聚居区人口问题分析[J].西北人口,1995,16(4):4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