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4184 17
2006-11-02

最近阅读三部门模型,发现政府这个部门特别奇怪:

它通过对全社会的整体税收来无偿获得货币收入,之后通过转移支付将部分税收的货币无偿地赠与社会上的另一部分人群;然而,税收并不等于转移支付,而是大于转移支付。

大部分西方经济学认为,政府通过采购商品与劳务进行支出。

然而仔细分析并不如此。

因为,政府税收的货币减去转移支付部分,是多余的无偿获得部分。而政府将剩余的无偿获得部分去购买,显然,也可以认为是无偿获得,因为它的货币来源是无偿的。

就是说,政府采购商品和劳动的支出货币是无偿来源的。那么政府采购完商品,它获得了商品就成为了政府这个黑盒子中的禁闭,因为它不属于个人所有。那么政府岂不成为了只有进,没有出(我是说商品实物没有支出,在它采购完商品实物后,没有再给予社会)的封闭状态?

是这样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1-2 18:14:00

Y=C+I+G表征了一种核算GDP或NI的方法(由于是三部门,这里设不存在国际贸易):支出法。

其中的支出项C、I、G之所以可以用来核算GDP,其原因在于它们各自都对应了一笔(本国境内本年度内)最终产品的提供/生产。同时,不是所有的支出项都有资格用来核算GDP,比如转移支付,因为该笔支付的发生并不对应一笔最终产品的提供,或者说被支付方并不是因为提供了最终产品才获得该笔支付的。

Y=C+S+T则表征了另一种核算方法:收入法。道理类似。

这两个公式根本不讨论究竟是谁“最终”使用了这些最终产品,而只是两种核算方法。同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单位,它们想表达的都是实际量。

政府凭强制力获得的税收,是政府的收入,同时对应了一笔最终产品的提供,可以用来核算GDP。但在核算时,不能混淆支出项与收入项。尽管日常我们对政府税收的感觉是一堆货币,但经济学里通常谈的是实际量(最终产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 18:20:00
宏观三部门模型不考虑微观效率、不考虑社会公平,只是从两种理论上等价的核算方法出发,分析GDP/NI总量(注意是实际量“最终产品”,而非“货币”)的变化及其内在的某种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 18:28:00

如果引入货币,则要重新构建一个货币流量或存量方程(比如交易方程式或LM),但不能混淆实际量与名义量。

至于货币方是否对实际方有实质影响,引出了关于货币中性的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 18:55:00

也就是说,理论可以脱离实际,核算可以肚子里面开火车?是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 18:57:00

同时,我觉得还是别拽了,你看,费尔普斯不是已经把菲利普斯给PK了一把?

我觉得还是多些怀疑精神为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