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7-20 19:30
------------------
一生受益的经济学学问
经济学是为经济服务的,税收与财政支出平衡是国际上公认的尺度,但是从经济学里面的只要工资稳定增长,那么消费能力是稳定提高的这个原理来推理,这个平衡是不对的,财政支出于不同的项目,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只要财政有选择地支出,其数量上可以远超过税收收入。单从收入稳定增长,财政转移支付完全可以做到,而且不会使制造能力过剩。
本人经过多年研究得出以上结论,就是税收与财政支出平衡这个国际公认的尺度,并不正确。有人说货币数量发行了多了,会不会影响到物价,这个问题是人们普遍观注的,事实说明,只要管理好货币的流动性,选择好财政投资项目,这个现象不会出现,实践证明财政转移支付或用于事业单位工资性收入的量的增长,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为什么存在世界贸易规则,很大一部分是让大多数国家能够将自己的发展成果与其他国家分享,但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让全世界的资源能够不受国家限制,从而消除一个国家获得分享其他国家资源的目的。一个国家无论资源如何丰富,却是不能拥有全部资源,因此与其他国家分享资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项。那么如何才能让国与国共享全世界的资源呢?
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首先是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分享其他国家的发 展成果及资源,从这个方面来看现行的政策有些是不完全正确的。现在好多国家认为世界贸易是为了公平竞争,但竞争固然重要,却未体现出真正市场经济的宗旨。
宏观调控,本身就是通过改变资源配制的方法,通过资源的调配使得总体资源配制得到优化,避免出现供需失衡。所谓的经济活动根本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因此也不能用所谓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发展经济,竞争只是手段,一味强调竞争是错误的,让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提高才是正理,发达国家生产科技产品,换取不发达国家的一般产品本身也没错,但是失业率高,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在发展中不能得到提高,因此对于发达国家,把发展福利当成一个主要发展方向才是好的选择。
事实上,国家对资源的调配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减少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就是国家对福利资源和货币资源分配。
我想说明一个道理,可能人们未能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国际社会的国际贸易体系应该坚持:发展成果共享和资源共享。而不是现在所信仰的完全市场化。这点对国际社会的各个国家人民是否能得到最大的平等至关重要。
可以肯定地说:国际社会要完善现有的商贸体系必须把:发展成果共享、科技成果共享和各国资源共享作为主导思想。
可持续增加发行货币投入到社会福利中,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因为它不会引起供需矛盾。
发行货币,我们在合理评判产业使用货币的供需进行对比,如果供需突变,上下游产业供需不平衡,那么我们就需要ZF行政介入。(产业的扩张和收缩,及时改革企业的问题。
发行货币怎么会产生通货膨胀呢,是由于发行货币过大的拉大了投资,这时候会出现过分投资的一个或多个产业的支出,使得该产业规模扩大,人财物供不应求,这样从事这个产业的人的工资会快速增长,从而使该产业的上下游产业规模扩大,人工工资提高,原材料供不应求,原材料也胀价,这时候人们会觉得社会发展繁荣。这时候该产业物价上涨会引起经济社会的其他产业也跟着该产业增加人工工资,人们都觉得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可是该产业的规模是不可持续的,比如建筑业和道桥业,由于规模过大是不可持续的,建筑业中的楼房卖不出去,是因为社会的购买力有限,因此建筑业处于紧缩状态,由于建筑业及上下游产业都处于紧缩状态,失业人口增多,工资下降,由于建筑业及上下游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很高,该产业的衰退引起了失业人口及上游的原材料等企业衰退,引发了大量工人失业,社会购买力大幅度的下降,有许多商店、公司收入大幅减少,从而全社会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企业都处于亏损或紧缩。
那么货币投资向什么方向,才不会引发膨胀和紧缩的现象呢,就是投资方向在能增加大部分人或全体人民的福利方面,并且可持续地投资,,由于人们如果大部分人增加了适量的福利,投资分散度越大越好社会购买力就可以可持续地发展,不会引了通膨胀
如何鉴定供给和需求的数量 、价值呢?首先我们对产业进行分类,然后公布商品的分类的号码,把产业的公司产品加以分类统计,直观的反映产业的供需情况,从而判断产业发展状况,另外我们可以对有问题的产业进行进行专门处理。
以前我们企业的统计指标不能被统计,或者有指标,但问题也无法得到相关行政参与。(我们在制定产业政策调节和行政介入)
印钞理论不是象人们想象的那样,主要看其投资内容,不同内容的投资有不同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适度地发行货但币,而这些货币用于福利事业,不会拉动各种资源价格上涨,那么通货膨胀也就不会产生了。
最新观点:发行货币用于部分主要社会福利,比如住宅宿舍、养老福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
1、 建立新型福利社会
为什么存在世界贸易规则,很大一部分是让大多数国家能够将自己的发展成果与其他国家分享,但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让全世界的资源能够不受国家限制,从而消除一个国家获得分享其他国家资源的目的。一个国家无论资源如何丰富,却是不能拥有全部资源,因此与其他国家分享资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项。那么如何才能让国与国共享全世界的资源呢?
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首先是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分享其他国家的发 展成果及资源,从这个方面来看现行的政策有些是不完全正确的。现在好多国家认为世界贸易是为了公平竞争,但竞争固然重要,却未体现出真正市场经济的宗旨。
宏观调控,本身就是通过改变资源配制的方法,通过资源的调配使得总体资源配制得到优化,避免出现供需失衡。所谓的经济活动根本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因此也不能用所谓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发展经济,竞争只是手段,一味强调竞争是错误的,让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提高才是正理,发达国家生产科技产品,换取不发达国家的一般产品本身也没错,但是失业率高,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在发展中不能得到提高,因此对于发达国家,把发展福利当成一个主要发展方向才是好的选择。
事实上,国家对资源的调配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减少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就是国家对福利资源和货币资源分配。
我想说明一个道理,可能人们未能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国际社会的国际贸易体系应该坚持:发展成果共享和资源共享。而不是现在所信仰的完全市场化。这点对国际社会的各个国家人民是否能得到最大的平等至关重要。
可以肯定地说:国际社会要完善现有的商贸体系必须把:发展成果共享和各国资源共享作为主导思想。
(另外:还有我所说的资源和货币及福利资源如果要共享,必须做到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各国之间的逆差不再是国家债务,原因是如果一个国家进口另一个国家的商品而占领了本国市场,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应该再向出口国偿还债务。也就是说国家之间不再存在债权及债务。)
其实我的观点很简单,一个是货币可自由兑换,二是国与国之间不存在债权、债务,三是国内失业方面,可利用社会化的方式给予福利性工作,比如养老服务,四是国家介入家庭服务事业上,将家庭负担逐步社会化。企业的市场不受到ZF的影响,仍是自由竞争。
有一个观点已经可以证明,国家加大对福利的投入是正确的方向,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欧洲国家的福利投入是世界范围内最好的,但是他们把投入超过财政收入部分计入债务,其实发行货币完全可以不计入债务,而将货币发行计入收入,这样就更完美了。可持续增加发行货币投入到社会福利中,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因为它不会引起供需矛盾。
发行货币怎么会产生通货膨胀呢,是由于发行货币过大的拉大了投资,这时候会出现过分投资的一个或多个产业的支出,使得该产业规模扩大,人财物供不应求,这样从事这个产业的人的工资会快速增长,从而使该产业的上下游产业规模扩大,人工工资提高,原材料供不应求,原材料也胀价,这时候人们会觉得社会发展繁荣。这时候该产业物价上涨会引起经济社会的其他产业也跟着该产业增加人工工资,人们都觉得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可是该产业的规模是不可持续的,比如建筑业和道桥业,由于规模过大是不可持续的,建筑业中的楼房卖不出去,是因为社会的购买力有限,因此建筑业处于紧缩状态,由于建筑业及上下游产业都处于紧缩状态,失业人口增多,工资下降,由于建筑业及上下游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很高,该产业的衰退引起了失业人口及上游的原材料等企业衰退,引发了大量工人失业,社会购买力大幅度的下降,有许多商店、公司收入大幅减少,从而全社会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企业都处于亏损或紧缩。总结一下以上的现象,ZF把很大一部分投资投向道桥业,放松对建筑业的监查,而且占国民经济比例较大,投资不可持续,因此先引发了通货膨胀,随后引起通货紧缩。那么货币投资向什么方向,才不会引发膨胀和紧缩的现象呢,就是投资方向在能增加大部分人或全体人民的福利方面,并且可持续地投资,,由于人们如果大部分人增加了适量的福利,投资分散度越大越好社会购买力就可以可持续地发展,不会引了通膨胀和通缩。
印钞理论不是象人们想象的那样,主要看其投资内容,不同内容的投资有不同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适度地发行货但币,而这些货币用于福利事业,不会拉动各种资源价格上涨,那么通货膨胀也就不会产生了。
最新观点:发行货币用于部分主要社会福利,比如养老福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发行货币相当于收税,而财政支出到福利事业中相当于降税增加社会平均购买力。 另外我想表达的是,由于西方所发行的货币投入使得资源需求失衡,使其价格产生了变化,影响到了多个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可是采用恰当的方式提高人民福利是不会引起资源失衡的,且具有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在原有统计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材料统计报表)
发行人民币,不增加向实体项目的投资,对各产业监督需要增加产业统计,为可在产业统计项目得到每个月购买材料、人工工资、卖出产品的数量和价格。所以说货币的发行只要不增加过剩产业和夕阳产业,破产企业由资产投资公司进行重组。
观点:GDP和CPI等指标已经不能够反映真正的经济发展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此外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有一个重要问题和各位探讨,我们应该现代统计,只有价的分类和汇总,也有人劳动所得劳动力价格,但却把劳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量和价值没有体现在,现代统计报表中。
我们要了解产业结构,必须对产业进行分类统计,分类可按我国标准产业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然后将数据进行分析,分析产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而且建立起产业经济基础数据,为了解产业结构建立起微观基础,实行按行业产业进行分类统计,我们不仅要对经济结构进行价的分析,还要对经济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包括经济结构组成细化到企业乃至就业人数、产品库存量、产品成本、企业利润、工资总额、利润、企业进项量价、企业出项量价、固定资产等。总的指导精神就是以企业为单位对中观及微观经济要素进行分类统计,以便在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获得真实的数据),找出经济结构中不合理的地方,便于我们对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我们有必要对产业要素长期跟踪调研,使得产业在合理的结构中运行。对于各产业中营业额下降的前500名进行产能过剩及营业额下降原因进行分析调研,根据具体原因,采取不同对策,根据各种原因我们可以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所谓了解产业结构也即了解产业运行中进项、出项的量价、库存折旧等经济元素的问题,所有问题罗列出来了,产业结构也就明晰了,产业问题解决了,宏观经济运行也就正常了,这里有一个重要论断,产业结构中所有问题即为产业结构的研究对象,了解产业结构就是要找出产业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这么说,产业结构可以用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来描述。对于产业我们要对产品出厂价进行分类统计,其次,要对企业使用原材料进行价格统计,以期尽早发现产品价格出现波动,并分析其波动原因,我们仍然对各产业价格波动较大的前500名企业进行原因调查分析。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将产业结构表述出来,而且也可以将物价表述出来,从而实现了了解宏观经济的目的。(注:我所说的统计项目源于会计,因此对企业会计也有必要进行改革,以增加需要的数据,目前简单的数据库提取数据是可行的。通过我们对细分类产业中的企业的组成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就会知道哪些产业状况如何,从而确定我们采取措施的办法,至于从会计中提取数据如果现有会计数据库没设该项目可通过改革会计输入规则适当更改会计软件来完善,至于会计软件更改其工作并不复杂,因此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