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价值观即世界观、人生观!
现在地球的能源、生态危机警已敲响,如果再以原来的世界观、价值观,恐怕不行,因此,我以为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泛系统价值优化观(论)——即研究系统之间价值转化、优化的观点或理论,是非常必要的。这个“泛系统”泛指宇宙中所有以系统形式存在的事物——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社会组织、系统、自然系统、甚至是人工系统。。。。。。等等——这些我统称之为泛系统。价值优化则是泛指任何系统之间的价值转化、优化。所以,这种观念认为:价值观即世界观、人生观!
①现代社会主流文化意识认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有重大区别的。
他们的理由可能:“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规律的科学,它不依赖人类的主观认识而存在。而经济学则是一门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根本不存在先决的自然规律,一切都来源于某种社会安排,而这些也完全是人类自己决定与选择的。完全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经济学规律,既然没有永恒不变的经济学规律,当然也没有可能使它像自然科学一样精确。”其实,马克思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其“辩证唯物主义”不较彻底,没有认识到人的意识是一种高级信息系统,不承认它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现代信息科学的发展认识到人的意识是一种高级信息系统,作为信息运动形式的意识、思想、精神等是有规律可循的。
②我构建 “泛系统优化论” 的目的。
当然,在“泛系统价值优化观(论)”之前,也有许多学者想建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但都存在一定局限性、或陷入机械化、或概念混沌不分,致使学科交流产生一定障碍。另他们因为多以“人”为参照主体系统,所以最终都摆脱不了主观性,不过我的价值观不同,我用“泛系统优化论”,即泛指任何与参照主体系统有联系的,包括参照主体系统自身在内的以系统形式存在的事物及其优化的理论或观点!我认为事物或参照系统都可看作为参照主体系统(或参照客体系统)。当然,不同的是,都看作为参照主体系统时,是以无所不在的“上帝”或“泛化的第三者(客体)” (包括参照主体系统自身在内)角色观察;都看作为参照客体系统时,是以“设身处地、推心置腹或参照系统优化效应参照标准或立场出发”或从“泛化的自我(主体)”的角色观察,正如古人所说:跳出三界来,不在五行中也!只有这样或许我们能做到主观与客观消除、矛盾得以统一、和谐!总之,考察的目标系统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社会组织、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甚至是人工系统。。。。。。等等为“参照系统”。
本人平时在学习各门学科系统时总会要去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同态性,其实洋人早己应用热力学、系统科学、数学等原理在各学科推广,如熵概念的广义推扩的成功就是一例,但这并非理论高深的问题,而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也许这种思路也可能会解开国学与西学的隔膜,当然,现在只是个开始,这只是我的一点试偿和努力!因此,希望大家支持,最好是参与,这是可能会让我们超越西方科学的机会。
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本来是不应该有区别的。
现在主流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有区别的。是因为人本身是社会的参与者,所以许多社会科学理论是从作者的时空定位或参照主体的坐标支点(零)出发,人本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这样,因而这种理论多从带人本位意义的需要、效用、效益等出发大都谈环境如何满足自己、满足组织、满足社会系统,而自然科学则多从人作为观察(旁观)者出发定位物品对“人”的功用、功能等,因而这种理论多从带参照物意义的。这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区别或对立的原因!
然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本来是不应该有区别的。如果,您从泛化的第三者(包括参照主体系统自身在内)的角度来看【我假设这个第三者是地球上的其它物或天外来客)(如果存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本来就是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要素或部分,与其它地球上的动物社会系统无异,或许只不过智商高于地球上的其它动物许多而已,社会系统也较复杂些罢了。对它们(尤其是天外来客)来说,你人类与其它地球上的动物的不同,只不过是你们人类自己为了区别于那些较低等的动物,好让自己的神圣地位确立(人类的宗教信仰原因),可对于我们(泛化的第三者)来说你们人类都是从地球的低等生物进化而来。因此没有什么区别,都必须遵守自然的规律,社会规律可以还原为生物规律、生物规律可以还原为化学原理、化学原理可以还原为物理原理······。人类社会和个人都可看作为耗散结构,只不过层次不同而己!
因此,以后的发展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该是没有区别的!
请大家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3 20:00:22编辑过]
有点道理 但用所说的泛化第3者来观察 目前比较困难 毕竟很难找到一种途径 人自身很难脱离进入第3者状态的
毕竟人观察认识理解过程都带有主观性 我们只能用这种思维引导你所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 这才是比较重要的
不过融合过程中会有个很严重的问题 就是资源分配效率的问题
举个例子 中医 和西医 发展已形成各自内部逻辑的统一 ,都有自己一套的逻辑 ,其区别在于理论基础的不通
如今西医发展远远快于中医,按资源分配效率看,中医必然逐渐衰退,按你说法发展有一定轨迹,只要发展进度拉开,发展落后的就没大必要
这不意味中医绝对错误是伪科学或西医绝对正确 (但要指出这样推断是基于中医和西医理论基础先进性相同)
什么叫理论基础性相同呢? 打个比方 现在看中医所谓的阴阳没有科学理论依据,但不能保证为来1W年后找到科学依据,到时由于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加深,也许发展西医的尽头就是发现阴阳论 那所谓中医的理论基础将相当先进
所以短期看 以现有社会体制的架构 政府和社会缺乏对人类整体进步的认识和举措 所指定的政策都是短期的
所以会跟注重那些能互相找到理论基础 能反复严正的自然科学
个人觉得这是人类社会还未进化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试想当我们不能已跳跃式发展科技 接受一些目前还未能找到明确理论基础的理论 那发展按像树梢一样的线性发展
发展500年 最多拥有550年的科技文明 当遇到1000文明可以解决的问题时 人类只能灭亡 毕竟按中医和西医的例子可知
现在认为不科学的理论 其理论基础未必不先进
谢谢您的关注!“系统论的前提是普遍联系的观点”不错,系统是指复杂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从基本粒子到宇宙,从细胞到人类社会,从动植物到社会组织,无一不是系统的存在方式。系统时时处处可见: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企业、一定自然条件下的植物群落、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等等,都可视为一个系统。从不同的研究和目的出发,可对系统作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划分,例如一个细胞、一个器官、一个人、一个家庭、一条街道、一座城市等,都可相对独立地划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一个系统可以包括若干子系统,但它本身又是另一个更高层次系统的子系统。可见,系统论的研究主要是把以系统形式存在的事物的整体和部分、结构和功能。我所提的“泛系统”的概念其实是泛指所有的以系统形式存在的事物的整体和部分、结构和功能的系统和环境等等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问题,与一般系统论的研究差不多,但又有区别同时它有泛化的意义——即多角度视野去看宇宙世间万物之间的联系,因此我勉强称之为“泛系统”。“泛系统价值优化论”则是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研究系统之间的价值联系、相互转化及其优化状态的理论。它是了解系统之间的价值循环过程中节省价值耗费、提升价值的方法,同时,各系统各之又和平谐调相处,它完全符合循环经济及和谐的构思。只不过我的研究范围太庞大,不仅仅以个人或人类社会系统为参照主体系统,而是泛指世间万物——泛系统都可以为参照主体系统进行研究!在这里,泛系统观又指系统之间的相对性,即空间、时间、质量、能量甚至于信息都是相对可变的。也许类似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然,在下还未真正去完全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从文献中所粗解)。我的“泛系统价值优化论”认为价值不是绝对的,它是依赖观察者之状态而定。而绝对独立的价值只能是从单独的某个人(参照系统)为出发零点在自身所处的相对范围内中去求取。
现代主流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便都是以人为参照系统去了解价值。但它们都好象缺乏了解与之价值联系的目标系统(包括环境与自身)尤其是环境系统与自身之间的优化效应及功用价值差距。了解这个差距非常重要,因为它就是可能实现的价值最大量——机会总成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7 17:51:37编辑过]
谢谢您的肯定!在下正在不断学习,以后多多提意见!
不好意思,我也不知该如何界定,但总感到它的研究范围己超出原来的系统论,而且我又把控制论、信息论、相对论等等融合进去了。您认为泛系统论是“系统论的系统论”跟我的理解是差不多的。因为“优化”本身就是系统化的意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7 18:21:14编辑过]
不好意思,我也不知该如何界定,但总感到它的研究范围己超出原来的系统论,而且我又把控制论、信息论、相对论等等融合进去了。您认为泛系统论是“系统论的系统论”跟我的理解是差不多的。因为“优化”本身就是系统化的意思。
各类学科综合研究,是哲学研究的一个方向。不过还需要总结出一些普遍规律或者法则。
另外,我也不知道,能否将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和外延扩大,提出“系统学(或者系统哲学)”的概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8 13:50:54编辑过]
请您参看在下劣作《易经》与“泛系统价值优化论”或《发展推进传统文化的理由和方法》后,批评指正!
呵呵,研究周易的学者,我在这个论坛还是第一次见到。不过,还是蛮有兴趣的。我过去研究过六爻法、大六壬、奇门、梅花易。我一直感觉六爻法中辨证法比较深刻,有时候用生克之理来研究周围的人际关系,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各类学科综合研究,是哲学研究的一个方向。不过还需要总结出一些普遍规律或者法则。
另外,我也不知道,能否将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和外延扩大,提出“系统学(或者系统哲学)”的概念。
我认为用系统理论研究哲学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而应该是包括哲学在内所有学科的一种趋势。您认为呢?
呵呵,研究周易的学者,我在这个论坛还是第一次见到。不过,还是蛮有兴趣的。我过去研究过六爻法、大六壬、奇门、梅花易。我一直感觉六爻法中辨证法比较深刻,有时候用生克之理来研究周围的人际关系,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生克之理在经济学中表现为替代、竞争与互补、合作等道理相通。请指教!
我认为用系统理论研究哲学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而应该是包括哲学在内所有学科的一种趋势。您认为呢?
个人看法,可以考虑将系统论的外延可以扩大,逐步形成新的学科。其研究范畴,一是系统内部关系,二是系统之间的关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9 10:13:41编辑过]
生克之理在经济学中表现为替代、竞争与互补、合作等道理相通。请指教!
也有一定的道理。“生”代表了促进、支持、协助等内容,“克”代表了反对、抑制等内容。个人看法,从周易生克之理来看,经济学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研究生克谁,生克什么,如何生克。这样,我们来看经济政策,也许会比较清晰一点。
不错,这正是在下提出“泛系统价值优化论”产生的主要想法,我把“价值”的定义从人与人之间的功用、效用等价值联系扩大到泛指任何系统之间的功用、优化效应等广义价值联系;个人的价值优化到目标系统的价值优化扩大到整体的价值优化(即整体增值)。这是在下的研究的目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9 17:56:16编辑过]
也有一定的道理。“生”代表了促进、支持、协助等内容,“克”代表了反对、抑制等内容。个人看法,从周易生克之理来看,经济学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研究生克谁,生克什么,如何生克。这样,我们来看经济政策,也许会比较清晰一点。
研究在一定范围内的系统之间的生克关系目的是为了避免浪费、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追求整体的和谐、优化!
研究在一定范围内的系统之间的生克关系目的是为了避免浪费、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追求整体的和谐、优化!
这也正是经济学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目的之一。不过,个人观点,资源配置应当是有效需求下的资源配置。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读研时,也曾经与我的西经老师、老一辈经济学家王光振教授探讨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9 17:08:09编辑过]
个人看法,可以考虑将系统论的外延可以扩大,逐步形成新的学科。其研究范畴,一是系统内部关系,二是系统之间的关系。
不错,这正是在下提出“泛系统价值优化论”产生的主要想法,我把“价值”的定义从人与人之间的功用、效用等价值联系扩大到泛指任何系统之间的功用、优化效应等广义价值联系;从个人的价值优化到目标系统的价值优化扩大到整体的价值优化(即整体增值或多赢)。这是在下研究的目的。不好意思,上面搞错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9 18:02:45编辑过]
不错,这正是在下提出“泛系统价值优化论”产生的主要想法,我把“价值”的定义从人与人之间的功用、效用等价值联系扩大到泛指任何系统之间的功用、优化效应等广义价值联系;从个人的价值优化到目标系统的价值优化扩大到整体的价值优化(即整体增值或多赢)。这是在下研究的目的。不好意思,上面搞错了。
关于价值问题,我的看法,可以非为宏微观。从微观上来看,价值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从宏观上来看,由于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习惯和传统文化,人们的价值观又相对比较稳定。
关于价值问题,我的看法,可以非为宏微观。从微观上来看,价值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从宏观上来看,由于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习惯和传统文化,人们的价值观又相对比较稳定。
您的宏微观,用在下的“泛系统观”宏观则是从整个社会系统的角度出发;微观则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就是说从个人的需要、价值标准,决定这个标准的原因有个人的遗传生理、心理、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等,具体可从个人与他或她所处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系统中去求取,此两者的状态与标准了解得越详细(即信息越完全),其价值量越精确。
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来看: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习惯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与该民族的地理、气候环境及为适应地理、气候而与之产生的生活方式有关。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或生产关系是这个民族或社会群体为征服或适应自然环境的组合结构联系,这种联系一旦形成相对于个人而言就不那么容易改变,除非新的更高的生产力形成要求这些生活方式或生产关系更合理化,否则,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习惯和传统文化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现在的中国形势就是这样!所以,我认为许多旧的代表落后生产力的生活方式或生产关系必须为推进更高的生产力,以及适应国际文化、经济、政治全球化和自然环境形势而纠正。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薄之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30 15:16:33编辑过]
您的宏微观,用在下的“泛系统观”宏观则是从整个社会系统的角度出发;微观则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就是说从个人的需要、价值标准,决定这个标准的原因有个人的遗传生理、心理、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等,具体可从个人与他或她所处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系统中去求取,此两者的状态与标准了解得越详细(即信息越完全),其价值量越精确。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来看: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习惯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与该民族的地理、气候环境及为适地理、气候而与之产生的生活方式有关。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或生产关系是这个民族或社会群体为征服或适应自然环境的组合结构联系,这种联系一旦形成相对于个人而言就不那么容易改变,除非新的更高的生产力形成要求这些生活方式或生产关系合理化,否则,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习惯和传统文化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现在的中国形势就是这样!所以,我认为许多旧的代表落后生产力的生活方式或生产关系必须为推进更高的生产力,以及适应国际文化、经济、政治全球化和自然环境形势而纠正。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薄之见。
您很好地阐释了我的观点。实际上,人的行为受民族习惯、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关于纠正问题,我认为,首先,我们要研究国际文化、经济、政治全球化与我国的民族精神、民族习惯和传统文化等之间的融通之处,在肯定中国某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善风良俗的基础上,纠正某些不良民族习惯,然后研究现代社会的主要新特征,选择、比较、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逐步形成中国的新文化。
另外,我想,系统论应当研究系统的两个最基本的拓扑结构,一是开环系统,二是闭环系统。这是最基本的骨架,其他理论是血肉,可对这两个拓扑结构分别进行研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30 9:59:35编辑过]
所见略同!目标系统的功能优化主要可以通过结构的优化体现,作为人类文化的社会信息系统也是如此,以下是我以前所发的贴子:
《建构思想市场经济学的理由和可能》
①思想市场经济学与主流传统市场经济学的本质与区别。
思想市场经济学与主流传统经济学一样都是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过主流传统市场经济学着重于物质、能量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思想市场经济学则着重于思想知识文化(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可见,思想市场经济学是属于信息经济学的一部分,因此,优秀的思想方法、理论被社会意识选择或个人思想(意识)选择优秀社会意识、文化过程应遵循信息运行的规律!这样作为竞争过程中优胜劣汰与择优而选性质的思想(或意识)市场经济学的提出,是社会意识发展、进步、优化所必须的方法之一!
②思想系统的开放是个人的思想系统以及国家社会思想(意识)系统得以升华和文化进步的可能!
个人的思想系统与社会思想(意识)系统都不应该成为孤立或封闭系统,只有开放才是得以升华和进步的可能!
③国际文化环境和国家社会制度的公平竞争合理性以及公正性为前提下,思想(信息)的功能优化是个人和社会整体增值的源泉。
当然,国际文化环境和国家社会制度的公平竞争合埋性以及公正性在这也充当思想(信息)价值分配的作用;分配的合理则直接影响整个民族振兴和个人展示才华以及成功的可能!在这种国际环境社会制度的公平竞争合埋性以及公正性前提下,一个有能力做强的人或组织,就不应该一味顺从、模仿、挂名,因为弱者才会有这样的行为,只有在符合社会整体优化的前提条件下的个人创新,才能超越别人、做强自己、超越自己!
只要不发生冲突引起的相互恶意攻击,使两方“受伤”。从冲突->竞争->博奕再到合作的过程也是社会自组织的过程,而这也是社会整体性增值的过程。
④要懂得利用本土传统的思想文化和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西方文化,以及要有进化、进而优化的观念。
然而,我也并无完全将中国儒家、道家等传统以及现有权威学术完全否定,目的是提倡修正、发展、升华它们!同时国人不要看到人类思想文化方法论的趋向从西方的分折思维到东方的综合思维后,盲目认为21世纪将是中国国学的天下之类,傻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又在那里沾沾自喜,可是到头来又眼睁得大大的看着外国人又从什么“子”啊“经”啊那里挖掘出什么宝藏来,又加深那种暗自悲叹而又以老祖宗的“东西”骄傲的变态心理来!能否务实点?
那么,现在我们何不也去把外国人的“东西”拿来自己需要的吸收、消化后,在自身(即本土的思想文化)基础上生产出新的有价值甚至超值“东西”,不要的暂且留下以备后用呢?当然,同时自身(即本土的思想文化)的不合时宜的也暂且留下以备后用!总之,我们的思想文化要有进化、进而优化的观念。
这是我的一点理解,望指正和补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30 14:43:27编辑过]
然而,我也并无完全将中国儒家、道家等传统以及现有权威学术完全否定,目的是提倡修正、发展、升华它们!同时国人不要看到人类思想文化方法论的趋向从西方的分折思维到东方的综合思维后,盲目认为21世纪将是中国国学的天下之类,傻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又在那里沾沾自喜,可是到头来又眼睁得大大的看着外国人又从什么“子”啊“经”啊那里挖掘出什么宝藏来,又加深那种暗自悲叹而又以老祖宗的“东西”骄傲的变态心理来!能否务实点?
哲学注重综合,科学注重细分。个人观点,细分应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源泉。西方中世纪宗教普及和推广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其逻辑学体系中分类的方法应该是细分思想的胚胎。因而,有人说,逻辑学和实验科学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源泉。个人看法,逻辑学代表了理性的思维,实验科学代表了经验主义。中国古代没有产生完整的逻辑学体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中国古代虽然产生了比较发达的手工技艺,但不能逻辑地加以研究,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点,我想,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英国李约瑟博士关于“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出现”的命题吧。至于国学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也成立了国学院,开始系统地研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遗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30 15:45:15编辑过]
个人的思想系统与社会思想(意识)系统都不应该成为孤立或封闭系统,只有开放才是得以升华和进步的可能!这一点我想清朝政府的灭亡以及文革时某些国人的无知导致的后果都可证明,不错,清朝政府的灭亡是跟自己做“天朝梦”主动的闭关自守,而解放后到文革则主要被帝国主义的封锁加上政策性失误,是有被动成份的,虽在不同时期,但都是作为弧立的国家系统状态。我们在互联网上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思想,只要人人参与、讨论和交流,思想就有可能互相促进而不会孤立或封闭,因为孤立或封闭只会退化甚至加速被环境淘汰的可能。可见,一个国家社会思想(意识)系统如此,个人思想(意识)系统也应如此。
不错,“人”这一开放的控制系统与跟其相关的系统之间的价值联系,当然不仅仅是只有物质资源的物质、能量的价值优化配置,同时也应该是信息的价值优化配置,后者尤其重要,因为人类只有把握对自身的有用信息,才有可能支配物质、能量的世界,可见对于信息反馈于物质、能量的优化配置,对于个人人体系统而言就是智慧;对于人类社会系统而言则是社会意识(文化信息系统)。作为控制系统的个人思想或智慧的优化有赖于整个人类社会系统的文化信息系统的优化。可喜的是信息科学的发展使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日益方便、快捷、优化。今天在下能坐在电脑前随时发表自己的想法、言论!这些是以前的人所难以想象的,真庆幸自己生于这个时代,对未来当然就更加期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 0:22:47编辑过]
哲学注重综合,科学注重细分。个人观点,细分应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源泉。西方中世纪宗教普及和推广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其逻辑学体系中分类的方法应该是细分思想的胚胎。因而,有人说,逻辑学和实验科学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源泉。个人看法,逻辑学代表了理性的思维,实验科学代表了经验主义。中国古代没有产生完整的逻辑学体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中国古代虽然产生了比较发达的手工技艺,但不能逻辑地加以研究,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点,我想,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英国李约瑟博士关于“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出现”的命题吧。至于国学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也成立了国学院,开始系统地研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遗产。
个人认为:一方面,我们应该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思想当作为一个立体的多维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以人类社会物质参照主体,主体与环境系统(包括自身在内)系统之间的价值联系所显示的信息系统。我们人类在任何时空中与其环境系统(包括自身在内)系统之间的价值联系的某一特定时空的信息状态即是人类与环境的物质、能量联系的体现。当然,从历史的顺序来说,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应该比前者优化。只有这样人类文化思想才有可能进步、优化;另一方面,从整个信息系统来说,任何一特定时空中的个人思想应该都只是这个信息系统中的一条程序,作为一条程序本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关键是要看其针对性及其有序性程度,这就像道路一样,本也没所谓好坏之分,关键是要看其它能使我们通往何方,及其通向目标的笔直和通顺程度那样。现在学术界中作为各学派之间的对立正是因为他们站在自身的立场看世界所产生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只是完全信息观——或绝对精神——整个信息网络系统中的一条程序而己,整体而言本无所谓好坏,只有具体相对于某一起点或目标系统时它所显示的功用及代表其有序性程度的功用率才可确定其具体价值!
请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 0:12:37编辑过]
人类历史的文化积累及其沉淀固然重要,不过我认为我们不应满足于“译经”阶段,这样容易使那些有创新惰性的学人再次成为这些权威学术之奴,国人的哲学中有一种“知足常乐”的思想,当这种思想成为治学的指导时,将使学人们不思进取满足于先人们的成果坐享其成!所以,在下认为我们应该在“译经”的同时,也应“比经”、“选经”、“择经”、“修经”、“编经”有一种比前人更好、更进步、敢于寻找和挑战前人缺点不足、以及敢了创新的魄力和勇气去推动人类文化才的发展、进步、优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 0:28:41编辑过]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