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709 0
2011-09-06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约翰•普伦德

如果发达国家受到双底衰退的打击,新兴市场能够保证全球经济的安全吗?自此次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实力显然已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较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动力如此之强劲,很多人似乎认为,它们真的能够拯救世界。然而,遗憾的是,这种乐观主义放错了地方。

这并不是说,这种动力是虚幻的。新兴国家从最近这场经济衰退中的复苏过程令人惊叹。发达国家竭尽全力也难以回归危机前的产出水平,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早些时候就已经估计,亚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的产出分别较1997年至2006年的趋势水平高出7%和2%。
到2016年,预计新兴市场将占到全球产出的38%,而2007年这个比例仅为25%。我们还知道,2016年以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率增幅将超过发达国家,因为西方公共部门的高额债务将挤出私人投资。
在为8月底召开的美联储杰克逊霍尔年会准备的一篇论文中, 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 Prasad)强调了新兴市场财政状况非同寻常的转变。

它们的对外负债不再以外币债务为主。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它们明智地改变了外债构成,转向更稳定的资金流来源,例如外国直接投资和证券组合投资,现在这些占到新兴市场对外负债总额的60%强。
截至2008年,新兴市场发行的国际债券有约85%以本币计价。而外部资产也越来越集中于外汇储备,总额高达6.4万亿美元,中国拥有其中的一半左右。
然而,正如普拉萨德所指出的那样,新兴市场资产负债表的风险已转向资产方面。官方储备很容易受到资本损失和汇率波动的影响(在此次危机期间,印度的外汇储备价值在仅仅6个月的时间内就损失了逾五分之一),拥有开放资本账户的国家遭遇了具有破坏性的资本流入,暴露了其国内政策和制度的劣势。即便如此,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曾导致很多国家屈服的具有破坏性的资产负债表效应不太可能重演。
较高的潜在增长率加上面对危机的脆弱性降低,并不意味着新兴市场面对西方的衰退不会受到任何伤害,也不意味着,新兴市场有能力提供某种对抗衰退的良方。这是因为,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与为全球经济注入提振需求的强心剂并不是一回事。实际上,作为一个整体,新兴市场的经常账户总体处于盈余状况,这意味着,它们在拖累而非促进全球增长。
诚然,眼下也有一些潜在的好消息:最近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将减少生产国的盈余。然而,与此形成抵消的是,中国和其它能源以及原材料消费大国的进口额会相应减少,这往往会扩大其经常账户盈余。
另外,两个最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趋势都不令人鼓舞。IMF预测,到2016年,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从今年的5.7%升至7.8%。同期内印度的经常账户赤字预计将从 3.7%降至1.6%,这同样毫无裨益。
当然,为了应对经济衰退,中国可能会诉诸于另一轮财政注资刺激措施。然而,即便中国这么做,其财政实力也将不及上次,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其它大多数国家。另外,中国倾向于用投资拉动来弥补需求不足的问题,这意味着,能源和大宗商品制造国将收获绝大部分的外部收益。除非中国改变经济模式,将重点转向刺激内需,否则美欧的失业人群得不到多少救助。尽管这么说有老生常谈的嫌疑,但几乎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具备做出这一改变的政治意愿。
这突显出一个事实,即尽管新兴市场在降低资产负债表脆弱性以及恢复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曾对制造此次金融危机发挥重大作用的全球失衡局面依然存在。我们很难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对新兴市场的期望过高,与此同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以内,深陷债务负担的发达国家都将维持这种乏善可陈的增长前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