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伦敦8月18日电---如果西方国家再次陷入衰退,新兴市场可能也无力拯救全球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独善其身"只是个骗人的神话.
市场愈发担忧,发达经济体正在自缓慢增长转向无增长,而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新兴市场抵御经济风暴的能力比2008/2009年危机时更为强大.
但这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点.印度正受到高额ZF债务和通胀的桎梏,土耳其的庞大经常帐赤字使其容易受到资本外流的冲击.而巴西,由于加息导致中产阶级支出减少,在此重压之下经济增长也出现放缓.
中国与印尼等国经济所显示出的韧性,只是全球经济持续由北向南由西向东转移的证明,而不能替代西方经济的零增长或负增长.
摩根士丹利预测,2011-2012年全球8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将由新兴市场创造.
香港未来资产证券(Mirae Asset Securities)的全球经济分析师Bill Belchere认为,亚洲终于收获到培养内需政策所产生的成果.亚洲大多数地区农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成千上万的农民也能够买得起摩托车和手机之类的消费品,甚至还能建立起自己的小生意.
"我们看到较大经济体的国内经济增长出现了新的支柱.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但亚洲新形成的发展动力却为外界所低估,"Belchere称.
野村证券驻香港的首席亚洲分析师苏泊莱曼表示,由于对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出口放缓,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将面临困难.但他也指出,亚洲对外部需求的依赖程度已经降低.例如在中国,净出口实际上对上半年GDP增长构成拖累.
今年中国经济规模将接近7万亿(兆)美元,较2008年时的4.5万亿出现大幅增长,因此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转变."中国的需求已经迅速成为亚洲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已经不再仅是该地区的一个装配中枢,"苏泊莱曼表示.
**关注亚洲和中国**
惠誉周二表示,亚洲重要性日益提高,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经济前景好于之前数十年的一个原因.该机构称,由于与亚洲的贸易仍旧兴旺,与发达国家相比,非洲的风险敞口比过去要少.
不过,如果发达国家跌入衰退,对中国并非没有影响.中国出口减少,将会给商品价格和生产商带来连锁反应.这就是摩根士丹利周四宣布将2012年拉丁美洲国内生产总值(GDP)预估,从4.6%下调至3.6%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们想知道中国将会发生什麽."金融顾问和投资基金机构Horto执行长Pedro Mariani Lacerda在论及巴西经济前景时表示.
有一种担忧显而易见,即:尽管多数新兴经济体的基本面看似要好于2008年,但政策制定者的馀地变小.印度尤为受制:自2007年以来,ZF总赤字已增长逾一倍,而批发物价指数已超过9%.
2010年3月迄今,印度ZF和央行已经11次加息,并且仍预计4月起财年经济成长率料至少在8%.澳洲银行Westpac在一份报告中称,要维持如此高数值已变得"更为艰巨".
如果有需要,中国还是有一定的政策空间,尽管其自身也存在通胀压力和银行系统坏账问题.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现成的选择,该比率目前处在惊人的21.5%水平;但是中国ZF可能也会提高支出.该国今年目标为预算赤字相当于GDP的2%.
"与2008年时相比,目前应对国内或外部需求严重衰退的政策空间要更小,但仍有充足的措施可兹运用,"渣打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王志浩(Stephen Green)称.
**无特效药**
这样也好,Capital Economics预计,中国倘若放宽政策,主要的受益人可能是商品生产商,而并非发达工业化国家.这家顾问机构预计,2008年时中国采取的巨大刺激计划,仅分别将2007-2009年间中国对美国和欧洲的贸易顺差降低了190亿美元和260亿美元--相当于其GDP的0.1%.
新兴市场若要实现快速增长以帮助发达国家,来自中国和原油生产国的进口将需要大幅提高,而这将减少其外部盈馀.但实际上,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师Neil Shearing表示,新兴国家经常帐盈馀仍有可能在今年上升,并保持在高位.
"换句话说,新兴市场不但不会帮助发达国家摆脱泥沼,相反可能会日益拖累世界其他地区的需求."Shearing在一份报告中称.(完)
--译文审校 艾茂林/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