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投资银行股的大致经历
截至年底,按时间由远及近,我曾经投资过的银行股大致有以下几只: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和建设银行H。
2000年5月16日,开通了第一个股票账户,我基本不参与股票交易,直到2008年6月25日开通第二个股票账户,我开始花费更多的时间参与股票交易。中国银行应该是在2008年以后买入的,那时候偶尔会跑交易大厅看大屏幕,互联网兴起以后,看着每天1分钱织布的股票价格实在无聊,所以,没持有多长时间,就卖出了。对盈亏已经没有了印象,按自己不喜欢亏损卖出的习惯,估计是微利。
2010年开始,由于互联网的使用变得方便,开始由我打理家庭账户,其实,当时自己也仅会完成买卖过程和简单看看K线图,对其它投资知识一无所知。2015年5月28日清仓中国远洋后,买入工商银行和平安银行分别作为沪深两市的打新市值。股灾发生后,救市拉抬银行股,第一天拉沪市银行股,工行处于盈利状态,平安银行处于亏损状态,但是二者合计还能有几万的利润,所以,采用一次性将二者打包卖出策略,彻底清仓A股股票(仅剩还未上市的濮阳惠成)。
直至2016年下半年,发现新股申购的收益还是很有诱惑力的,于是继续买入工行和平银作为打新市值,2017年上半年,出现银行股行情,逐步卖出银行股,并将打新账户多元化。期间,在2017年2月25日创建雪球组合,此后的买卖过程就都可以从雪球组合看到了。由于组合建立不久就出现了银行的好行情,所以,至今,雪球组合中对净值贡献最大的两只股票依然是它俩。
清仓工行与平银以后,由于发现光大银行涨幅较小,所以短暂操作过光大银行,持有时间极短,看获利不错就卖出了结。2018-2019年,在15-19元间逐步加仓兴业银行,20元左右卖出。2019-2020年,在4元多买入浙商银行,一直持仓不多,在数万股左右,仅在2023年配股公告后选择加仓,配售后,持仓曾一度达到30万股,2023年四季度,海螺水泥跌到25元以下,红利率达到6%,迅速将浙商的持仓换到海螺水泥。在浙商上几经折腾,获利居然不到1万元,但毕竟没有在它上面亏钱,而且将仓位移到海螺水泥上,这还是让我感到非常满意的。
2020年12月14日,以5.27的价格第一次买入民生银行5800股,该年末,持股仓位达到总市值的2.5%,此后的2021年末和2022年末,该股都是仅次于中海油H的第二大持仓,分别占市值的25.4%和26.3%。本年度开始慢慢减仓,年末,持仓已下降为个位数。通过满堂红策略,在今年6月末实现账户的盈亏平衡,尽管在组合中,民生银行的贡献微弱,但实际利润达到6位数级别,跟大盘比起来,应属非常不错。
今年4月份,在招商银行红利率达到5%以后,开始建仓招行。到11月份,当红利率达到6%左右的时候,加仓速度提升,致使招行持仓很快就达到了仅次于澳博的第二大持仓。
到本年度8月份,当建设银行H跌穿4.5港币的时候,股息率已经超过9%,扣除20%的红利税,红利收益也可以达到7%以上,于是用了20余天,也就是10多个交易日的时间,迅速建仓建设银行H,使之成为港股的第二大持仓。
回顾自己对银行股的操作,结合自己的投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在2013年以前,自身不具备任何投资知识 ,所以买什么完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只是记得买入中国银行是觉着这家银行的外汇业务应该比较多,于是就买入了,后来看着每天1分钱波动,实在没意思就卖出了(注意,买入和卖出原因均与投资无关)。
2、2013-2021年,具备一定的投资知识,但是买银行股完全是基于信仰,相信国家对银行系统的管理,相信银行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一时期从来不读年报,只是在银行跌幅较大的时候买入,然后用摊薄成本的方法让自己获得一个很低的成本,在获利满意后卖出。
3、2021年以后,开始读民生银行的年报,琢磨银行这个特殊行业的业务特征。这个阶段对银行报表中的基本参数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银行到底隐藏多少坏账,也没有找到很好的参数进行分析,恐怕也永远没有办法找到这种参数。不过,多年投资银行的经历,还是有所收获的。包括:1)通过阅读多年的年报进行历史数据对比以及同时阅读多家年报进行横向对比,判断银行生意的优劣;2)关注计息负债的成本率这个指标,鉴于将来的经济情况可能会非常不乐观,那么,企业的经营成本一定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只有低成本公司才能顺利渡过未来的难关,至少也不至于成为第一批遇难者;3)通过将净资产收益率与利润的分红比例和红利率结合,判断买入价格。
至此,算是对银行稍有了解,选择低成本高红利银行,慢慢买入,持股收息的同时,寻找优秀的差价机会。其实,个人感觉银行虽然属于高杠杆行业,但发生无法解决问题的难度并不低。首先,银行是严监管行业;其次,核充和拨备提供了两层铠甲;第三,从行业和企业角度,银行的贷款是充分多元化的;第四,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是同向调整的,这与很多因高杠杆导致破产的生产性企业不同,生产性企业破产往往是因为产品的利润率降低而负债压力增加(类似客户存款利率增加,银行放贷利率降低的反向调整)导致的;最后,若能获得贷款延期,很多企业是可以渡过困难时期而避免破产的。所以,要想银行破产,一般并不容易,而且,最近西方银行遇到的问题多是流动性问题,而不是资不抵债的问题。
这些年投资银行股获得了不错的收益,投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跌幅较大的银行股进行投资;2)参考红利率;3)参考资金获取成本;4)摊薄成本。第一和第二项,在TWEEDY BROWNE的报告里都有详细的研究数据,特别是红利率。有些人认为过去的红利率没有参考价值,只有未来红利率才有参考价值。这是一种错误认知,其实,高红利率提供的是一种安全边际,以民生银行为例,2019年该行利润最高,为538亿;2020年利润最低,为343亿。最低与最高间降低36.2%,当相对2019年的红利率达到5%时,若分红比例不变,分红下降36.2%,你可以获得的红利率依然可以达到3.2%,依然高于10年期国债利率。所以,投资时要求一定的红利率,实际上是从红利方面考察股票价格的安全边际。
另外,市场上经常会出现对依据红利率进行投资这一方法的批评,其实,这是不懂价值投资,实际上,格雷厄姆晚年接受采访时曾经明确表示过,由于进行证券分析的投资人逐步增多,市场变得更有效,再花大力气进行证券分析已经显得不那么明智,明智的做法是利用市盈率、市净率和红利率中的一个或几个参数,构建一个组合,当股价上涨50%以后,或未到50%但持股达2年后卖出,以参数的低数值加组合平均效应,完成不那么费力的投资。他认为这可能是更有效(费力不多,收益不错)的投资方法。当然,TWEEDY BROWNE 公司也对这些思想进行了各种研究,研究结果表面,格雷厄姆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可以获得历史数据的强烈支持。
四、关于竞争优势
年内读了波特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属于最近读的比较有启发的、与投资相关的书籍,所以,将二者加入了投资书单(见置顶帖。实际上,我一直在着力控制该书单的长度,强调读书的遍数。)
波特的竞争优势学说中,最出名的就是波特五力分析法,包括内部竞争、潜在进入者、供应商、下游厂商或消费者以及产品替代。从五力分析,很多企业的地域优势可以占尽先机。以海螺水泥为例,水运的优势可以降低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运输成本且有助于获得优质的原材料,而水泥的地域性特征又很难有竞争者在附近建立生产能力,所以,以大本营为基础,通过成本优势获得足够利润,就可以支撑海螺水泥向其它地域的扩展。像宝钢,也占尽地域优势,有水运运来的价廉质优的矿石和煤炭,同时,主要生产基地位于经济发达区域,产品需求大,向客户销售产品产生的费用也低;同时,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域,还有招揽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像水泥和钢铁这些大宗商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就是低成本,低成本生产商是没有竞争对手可以与之抗衡的。
而像飞鹤这种生意,地域优势获得的是优质原材料,可以通过独特的地域优势带来产品的差异化,这一点对于像婴幼儿奶粉这类食品生产企业来说,最为难得和难以被攻克。现在经营状况好的奶粉和鲜奶生产企业,多数具备地域优势,这也是地域带来的优势难以被攻克的一个例证。
几年的投资经历得出的结论是:在我们这里,其它获得竞争优势的因素都会很快被模仿而逐步失效,唯有地理位置这一项,最难攻击。所以地理因素应该在考察企业竞争优势时,给与重点关注。
五、对当前情况的判断及2024年展望
从市场总体看,沪深300市盈率在10倍左右,处于10年历史底部,市净率1.1倍左右,基本处于10年最低点。恒生市盈率跌破8倍,市净率跌破0.9倍,均位于过去10年的最底部。从数据看,当前的市场已经极度悲观,恒生更是如此,极低的市净率、市盈率和较高的红利率,为寻求高股息股票进行投资的投资者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回顾最近几年的年终总结中对第二年的展望,发现自己一直是个乐观派。去年对2023年的展望就非常乐观,逻辑看似也非常合理:经历了几年的疫情,疫情过后,万物欣欣向荣应该是可期的。但是一年过去了,结果证明:我错了。
对于2024年,我不打算再对整体市场做预测,只是期待自己能够继续跑赢指数。对于投资来说,跑赢指数就够了,若能跑赢10个百分点,那就应该非常满足。同时,会继续控制对杠杆的使用。回顾几年的投资经历,最满意的就是在运用杠杆方面变得更为保守(将杠杆率设定在负债/净资产低于15%,实际上,按常规的负债/总资产计算,该门槛仅为13%),在对负债进行限制的情况下,即便是2023年出现了亏损,心态还算基本平稳,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进步。所以,尽管对2024年能否盈利不做期待,但在控制杠杆的情况下,保持一个好的投资心态并获得跑赢指数的成绩,对这几点还是比较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