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21 0
2011-09-07
    高考的录取快要接近尾声,一二本的录取工作想必也进展得差不多了,这在我看来也就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大学之路将要与他们擦身而过。没有被录取的考生此时除了难过和焦急外,似乎也没有更好能挽救的方法。在他们面前摆着的大概有3种选择。    第一就是选择复读。那些由于考试发挥失常,由于心理身体等主客观因素而失利的考生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在没有能投档成功的情况下,大多会选择再继续发奋复读一年,以弥补这次高考落榜所带来的遗憾。本来这也无可厚非,可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学者和ZF官员却借口复读学生不利于教育的公平竞争,给应届考生造成额外的竞争压力等诸多理由,在部分省市实行起废除复读的相关措施,而这一规定的出台却又没有后续的补充或调整,使得原本以为可以凭借复读来实现自己理想,定位人生目标的一些考生再一次陷入深深的无奈和痛苦之中。对于废除复读这一长久以来就存在的制度,很多人持不同意见,并且各有各的道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废除复读所引发的热议也就自然随之展开。
    在我看来,废除复读,也好也不好。好在如刚才所说,它确实给应届的考生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和压力。因为复读的学生在经过一次高考后,从经验和心理素质上来说都超过绝大多数应届考生,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应届考生的利益。试想,每一个应届生都不会愿意多一个有经验而且准备十足充分的人来跟他挣抢那些本来就少得可怜的招生名额吧。废除复读,从另一方面来说,也避免了这种“应届生考试失利—复读—下一届考生落榜”的恶性循环。从而保障了应届生在录取上的利益。但是话又说回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既然一方得利,那么另外一方就会失利。对复读的学生来说,没有了这条途径一定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轻之则从此失去信心,一蹶不振。重则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心理素质不硬的走极端也说不定。既然会发生这些情况,那么有没有两全其美或者双赢的方法呢?我觉得有!先暂且不提,留待后面总结和分析。
    第二就是选一个不理想的学校,读一个不理想的专业,然后找一份不理想的工作。因为高考是按照分数的高低来决定一个人是否能进入大学的,所以没有一个理想的分数当然不要指望会有好学校和好专业等着你。这样一来,那些本来可以通过复读来证明自己能力的学生也就不得不委曲求全,“低人一等”地在那些教育地层中与一些混混同流合污,久而久之,就算毅力坚定的人也大多经受不住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变得和那些本来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人一样,缺乏上进心,不思进取,变得得过且过了。这不能不说是人才的一种流失,不得不说是教育的一大悲哀!诚然,环境是次要的,是客观因素,主要的是人的精神和毅力,是主观因素,这才使得有些真金再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以后最终还是发出了他久违的光彩!但毕竟可以说,这是少数中的少数,就象红军长征中留下的革命火种一样,这些人经过了无数的痛苦煎熬,最终也将得到别人的肯定和社会的回报。可是如果每件事都需要这么折磨人,考验人的话,虽说可以炼就人才,但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只恐怕还是弊大于利吧。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假如红军当时没有决策和指挥上的失误,也就不会有两万里长征,不会牺牲大量的红军战士,相比进行长征之下,当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们也就不能拿长征作为锻炼出革命精英的必要条件,因为如果没有长征,是精英的还是精英,只不过少了一次历练的机会罢了。同理,客观上的高考失利并不妨碍真金的价值,可是把有他们送去一潭死水中而不是烈火中锻炼,想必连他们自己都会深感毫无出头之日吧。为此,要想人尽其才,就必须让金子和石头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不能拿金子做房子,拿石头当手势!
    第三点,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辍学找工作,随着我国高考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而各大高校的扩招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很多考生在分数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选择了就业,打工。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自从高中毕业,在高考没有希望的情况下接受了上海一家快递公司的选拔,成功地进入公司上班,刚开始在上海那边做的时候工资不高,吃住的条件不好,工作辛苦的条件下坚持了两三年。由于上级的重视加上自己肯吃苦,待遇也稍见起色,现在也没有以前刚才时候那么苦了。现在看来,早一点参加工作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出路!可是,这里也有个问题。那就是无论这些人怎么吃苦,怎么勤奋也最终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他们的文凭和学历会无时无刻不在制约着他们的成功。由于在中国这个把成绩和考试看作不可动摇地位的教育大国,就注定着这些人的命运想要转变是多么的困难。这也就导致了“一考定终身”说法显然不是说着玩的,而是确实这么回事!要想富,先修路;要得志,先考试!
    在一个读书的年龄去打工,在一个学习的阶段去挣钱,我想对于每个喜欢读书和对知识渴求的人来说都是人生一大遗憾吧,也是社会一大损失吧!为了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回归学校,让更多可造之才变得为社会所用,就必须寻求另外一条途径来改变当下缺乏效率和人情的高考机制。那么有什么办法呢?
    答案就在酝酿的过程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