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西医)经济学与自下而上经济学(中医)的比较
西医依据科学实验手段,中医凭靠经验观察结果;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望闻问切、系统治理;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西医用药要求量化,中医下药只求大概。西医是科学、中医非科学;西医与中医既矛盾又互补,有互相融合的趋势。以上大概是对中、西医对比的简要总结。针对身心世界健康的医学界这两种不同的范式,实际上在针对经济系统健康的经济学界同样存在,不妨称之为“西医经济学”和“中医经济学”。
一、自上而下的“西医经济学”
通过一套方法、数学透镜看世界。受到工具与假设限制,沿着易于数学化的方式和方向进行发展,即沿着数学阻力最小化的方式进行,传承的是斯密传统。
以数字与符号为基础,寻找遵循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原则。认为完全竞争、报酬递减是常态。而在国际分工格局中,这些产业是贫穷国家从事的主要产业。
建立在自然隐喻的基础上,主要来自物理学的均衡隐喻。常常先以抽象模型的形式出现,然后发展为经济理论。
模型的建立、理论的构建、结论的得出,起步于研究人员的主观判断和参数设定,推导过程则以逻辑严密而精确的数学为基础,从而披上了科学的外衣。最后是实证检验,经过主观设定——科学推导得出的结论,总能从纷繁复杂多元的实践中得到支撑数据,更何况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很大程度上在“西医经济学家”的掌控之中。正是“西医经济学”的这种研究路径中呈现出从主观设定再到客观支撑的特征,从而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经济学。
这种自上而下的逻辑思维的必然结果就是看似具有西医的解剖实验科学手段,却往往走上缺乏系统观,舍弃时间和空间维度,步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的尴尬穷途。
二、自下而上“中医经济学”
通过证据、事件关联性看世界,广泛搜集证据,基于历史事实,沿着相关性最大化方式和方向进行探索,传承的是李斯特传统。
以经验为基础,坚持竞争优势与竞争战略的思维。认为不完全竞争与报酬递增是制造业与高级服务业的常态,在国际分工中,这些产业是发达国家从事的主要产业。
建立在经验基础上,主要来自生物学的演化隐喻。常常先以经济政策形式出现,之后才被提炼为经济学说。
“中医经济学”依照望闻问切、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从而总结出特定情境下的经济诊断报告,并给出特定的对策处方。根据异质性和多样性假设,没有标准化的处方。这种遵循历史事实,依靠实践经验总结理论教训的研究逻辑,符合“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哲学观。属于自下而上的逻辑,不妨称之为自下而上经济学,但是因其自下而上、因时制宜的探索方法,结论上模棱两可,又缺乏量化、标准化的检验手段,在科学主义时代势必备受指责,与中医的遭遇一样,被打上“不科学”的标签。
在现代科学文明诞生以前,自下而上的“中医经济学”一统江湖。然而从文艺复兴以后,由于科学文明掌握了话语权,这种经济问题研究传统备受非议而成为非主流经济学。虽然在知识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受到处于主流地位的“西医经济学”的打压和排挤,但是如同中医对于人类疾病的疗效一样,自下而上的经济学范式对于解决国富民强问题确实很有成效,从而在所有发达国家起步阶段和崛起过程中的起到重要作用。
遗憾的是,主导当今世界经济秩序的分工理论的基础是“西医经济学”,认为国家之间所交换的是同质的劳动时间,这种劳动时间缺乏任何质的特征,在这个系统中,生产的重要作用被忽视了。
读《富国为什么富 穷国为什么穷》(Erick S.Reinert)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