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007-3-31 07:46:00
以下是引用fisherman4在2007-3-30 22:58:00的发言: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争议性,换句话就是不确定性。实际上,就是念到博士了也不清楚经济学到底有什么用,毕业后自己会从事什么具体的职业。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最重要的不是要学生学习多少知识、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开阔视野,学习经济学不过是一种学习考虑经济现象和问题的方式,如果有一天学生能够习惯甚至享受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那么我们的经济学教育就成功了。

我也以为是。

在学术讨论中,以宽容的心态包容各种学术观点发展,以宽松的条件创造出一种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在这种学术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各种学术观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各种思想摩擦与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在众多决定论坛活力的因素中,会员始终是活力的源泉和主流。因此要本着“一切为了学术发展、为了一切会员展现观点”的理念,充分发挥高教资源的效益,建立论坛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使论坛真正活力四射、生机无限。

盼望有更多高水准的“议论帖“得以一展光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3 19:53:00

关注学生的课堂听讲与课外交流相结合

关注学生的课堂听讲与课外交流相结合

 效果良好的教育,一定是课堂教学与课外交流实现了良好的结合。
  只关注学生的课堂听讲,即只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和表现,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在关注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不放过学生们的课外交流活动,才能更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按照同学们住家距离的远近,将大家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四、五个同学为一组。大家吃过晚饭,自动轮流到某同学家集中,一起复习功课,一起做作业,一起预习第二天的课程。学习中充分发挥交流的优势,大家畅所欲言,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在课堂上没有完全听懂的功课,通过交流,达到完全懂了,能够自主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学习完了,还常常一起去扫大街,或做一些其他公益活动。整个初小四年,都是这么学过来的。后来升入高小、初中,这种学习小组虽然没有了,但互相交流已经养成了习惯,利用上学、放学赶路的时间,一边赶路,一边讨论问题(每天赶路的时间都在半小时至一小时)。讨论问题时,大家结合自己在社会上的所见所闻,甚或亲身经历,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但这种争论,不仅没有影响到相互间的团结,反而更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我们这个班里,原来一起上初小、上高小的同学都被编了进来,占了班里总人数近一半(其余来自别的高小)。到了考高中时,全校二百来人,一共考上七名高中,三名师范学校。全县平均升高中率约为百分之七(弱),而我校平均为百分之五(强)。可是这十名得到升学机会的同学,却有七人出在我们班(高中五人,师范二人),全班五十人上下,约占百分之十四。这七人当中,有六人出在我们原来的高小(五名高中,一名师范),而这六人中,又有五人出在我们那个初小(四名高中,一名师范)!
  当然了,我举出的这个例子,比起其他地方的事例,只能算作是小巫见大巫了。最近看了一部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描写的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就读的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如何成功地培养出了毛泽东、蔡和森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剧中,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活动更发展为校际之间的交流,交流内容也由仅仅关注课堂知识而变为关注国家大事、天下大事,交流组织也更为科学严密,实堪为天下学校学生课外交流活动之楷模!
  我撰写此贴的目的,并不在责备现在的学校里学生之间没有课外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实际上是长期存在的,由来已久的,而且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问题是,这种交流活动并没有被提高到应有的认识高度,因而或显得有些被动,或被放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一些学校原先本已存在的学生课外交流活动的组织,时间一长,有些人甚至忘记了它的存在,也有的甚至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当然,更有的学校里可能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组织。
  我撰写此贴的目的,是在于呼吁人们,提高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以便更自觉地去关注、去引导、去促进、去发展这种活动。学校和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去认真地做好这件事情,有时甚至可以亲身参与到这种活动中来。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班级,不但要引导好,而且要亲自帮助他们建立各种课外交流活动的组织。为了不使这种活动流于形式,可开展经常性的检查评比活动,必要时可组织各组之间的经验交流会,介绍并宣扬好的,批评鼓励差的。校方和教师可轮流到各组观摩、参与、讲评,使这项活动生动活泼地真正开展起来。
  建议在本板块也增加这一话题的讨论,探讨如何使这一活动更积极、更健康地发展起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3 20:26:3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5 07:44:00
以下是引用果冻在2007-4-13 19:53:00的发言:

关注学生的课堂听讲与课外交流相结合

 效果良好的教育,一定是课堂教学与课外交流实现了良好的结合。
  只关注学生的课堂听讲,即只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和表现,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在关注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不放过学生们的课外交流活动,才能更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建议在本板块也增加这一话题的讨论,探讨如何使这一活动更积极、更健康地发展起来。


“合作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观点。

人与人之间的观点视角不尽相同的,一是通过交流扩宽“视域”、探寻“问题”、交流“发现”,这种互助是思想的补充或知识的内化过程;二则在合作学习的气氛加强人际间的信任与理解,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同事)间感情;三则增强了团队意识并促使成员间彼此合作与协作。

这个专栏就是构建大学师生的“合作学习”—— 一个教育、教学、教研交流的平台,这种互动式的深入应该是对促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对改善教育生态是有益的,当然是一种“潜移”的形式。——教育与专栏都寄希望于大家智慧,我则努力服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6 07:49:00

续:

希望帖子的观点更鲜明,语言表达更准确,尽可能减少错别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26 08:19:00

1、关注教育,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希望这种声音是理智客观的,最好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因此,不希望不着边际的“指点”或评论,更不希望仅只是发牢骚,那于事无补。

2、本专栏是教育、经济学教育教学专栏,凡不属于此主题的,通常都会沉底处理——即便所发的内容是“热点”问题或“主旋律”题材。另外,基于版面考虑,若主题帖在24小后,仍无人跟帖,也将作沉底处理,请一并谅解。至于违禁帖当然是删无赦。

3、使本栏也同时成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的平台,这也将是今后应该努力的,而参与本栏活动的会员始终是论坛的充满活力的源泉,希望大家就此提供建议或相关的讨论主题。

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 09:54:00
就个人关注教育的角度来说,我更加关心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如果政府对教育系统的投资加大力度,相信这会对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等都会很大的改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3 00:09:00

教育确实有很多值得考虑的东西,

我想我会支持本版的讨论,

就像我支持中国教育一样的虔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3 07:40:00
以下是引用liuyan200546在2007-5-2 9:54:00的发言:
就个人关注教育的角度来说,我更加关心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如果政府对教育系统的投资加大力度,相信这会对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等都会很大的改善。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很多有识之士都提出了这个建议。

但仅靠加大投资额度而不进行相应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也不行。虽说教育投资占GDP比例并没有增长,但总投资额逐年上升还是比较快的,加上收取学生的学杂费用及借贷,资金总额还是比较可观的。但,教育资金是如何分配的?钱用到了什么地方?是否发挥了应有的效率?这些都有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3 07:50:00
以下是引用zgj1984411在2007-5-3 0:09:00的发言:

教育确实有很多值得考虑的东西,

我想我会支持本版的讨论,

就像我支持中国教育一样的虔诚!

希望有更多的人都能这样,关注教育。

我们所要做的或能做的就是对教育的观察与思考,发出我们的声音,为使教育步入健康轨道摇旗呐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3 20:35:00
版主说的对,但先做的一定要做,针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无论是不足的地方还是行的地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4 07:19:00
以下是引用liuyan200546在2007-5-3 20:35:00的发言:
版主说的对,但先做的一定要做,针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无论是不足的地方还是行的地方。

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分析,不存一已之见,应该比较好一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8 16:25:00

一点体会

形式的现代化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许多老师直接把课本内容贴到PPT上就是电子教案了,看看国家精品课程的教案就可以证明。另外,老师讲课时假、大、空,不告诉学生实际中是什么样子。没有自己的想法。我觉的:一是告诉学生在理论上应该是什么样,再告诉他们实际中有哪些变化;

二是告诉他们哪些知识已经达成共识,哪些还存在争论,基本的争论点在什么地方;

三是在讲课时多穿插相关案例或者问题的来龙去脉及有意思的故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9 06:16:00
以下是引用changshiwang在2007-5-8 16:25:00的发言:

一点体会

我觉的:

一是告诉学生在理论上应该是什么样,再告诉他们实际中有哪些变化;

二是告诉他们哪些知识已经达成共识,哪些还存在争论,基本的争论点在什么地方;

三是在讲课时多穿插相关案例或者问题的来龙去脉及有意思的故事。

赞成你的观点。

教师他是应该懂得也同时会“解剖”,将知识内容或体系横向断面与纵向的断面一一清晰的呈现给学生,无须过多的修饰语。他们应该会写作也善于评论,展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评论其它的作品,由听者自己去意会。 他应该懂设计也会建筑,能因材设计,将似乎并不相干的材料有机组合,建筑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个性的“作品”。

而不只会园艺修剪,为着别人欣赏的或自己的愿景去塑造“成形”。

当一个好教师并不容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0 13:25:00

我总结发现:
学术好的女老师和做实务的男老师讲课比较好.呵呵.

原因是女的多愿在学校,能有一定的学术成就,肯定能力不错,能把知识体系梳理的很好;

而男的不甘心仅在学校,更愿意在学校外施展,因此实务方面的经验更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1 06:54:00
以下是引用changshiwang在2007-5-10 13:25:00的发言:

我总结发现:
学术好的女老师和做实务的男老师讲课比较好.呵呵.

原因是女的多愿在学校,能有一定的学术成就,肯定能力不错,能把知识体系梳理的很好;

而男的不甘心仅在学校,更愿意在学校外施展,因此实务方面的经验更多.

不敢完全赞同。

就教学能力而言,这与教师的性别是没有明显区别的。如果一个教师有较扎实的基本功(知识、语言表达、教学组织),善于将现实中案例与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讲授,其课应该比较受欢迎,而这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人的责任意识强弱。

如果从研究学问的深广度,或许男教师更突出一些。这并非是智力因素,因为研究是一项需要非常投入的工作,工作强度大,而男老师更少一些“负担”,精力会更充沛一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3 14:48:00

建议实行学生选课制,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学习的时候才会有动力,而且选课以前有一到两个星期的时间为所有课程的老师试讲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让学生自己选择听哪个老师的课,因为现在有些老师的师德真的是太差劲了,没有学生选他课的老师予以淘。主动权应把握在学生手中,因为学生是消费者。之后学生给老师的教学质量打分,评价高的给与奖励,差的就惩罚。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严格,这里指的是学术上严格,试卷要认真评分,挂的就要重修;论文也要认真评定并给学生提出修改建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4 06:14:00
以下是引用huihuile在2007-5-13 14:48:00的发言:

建议实行学生选课制,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学习的时候才会有动力,而且选课以前有一到两个星期的时间为所有课程的老师试讲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让学生自己选择听哪个老师的课,因为现在有些老师的师德真的是太差劲了,没有学生选他课的老师予以淘。主动权应把握在学生手中,因为学生是消费者。之后学生给老师的教学质量打分,评价高的给与奖励,差的就惩罚。

赞成!

这种方法加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老师们来说是一种压力,从长远目光来看,以此可以在老师中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促使更多的老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这对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高是有益的。

但在实行中也应解决一些问题。选课也有误区,一是年轻教师更贴近学生,他们的亲和力要强,他们讲课“放得开”;二是有些老师考前缩小复心范围甚至“透题”,能让使学生能让学生“平衡”稳过关;选上述两类教师课的学生就要多些。而有些教师很有研究能力,学问做得很好,但仅由于表达能力稍逊,却少有学生选他的课。上述问题,都只是实行时的加强管理与引导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4 06:29:00
以下是引用huihuile在2007-5-13 14:48:00的发言: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严格,这里指的是学术上严格,试卷要认真评分,挂的就要重修;论文也要认真评定并给学生提出修改建议。

观点非常好,但在现实执行有些问题。

现在各校普遍实行由学生评教,有一部分学生对“严”认识上有误差,对严格要求学生的教师评价往往较差,对教学马虎而阅卷“放松”的教师却推崇有加。论文问题也是这样,现在有部分学生论文抄袭现象也比较严重,很难严起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0 17:09:00
转发:

肖 川:大学教育质量何以低劣
时间:2007年3月10日 作者:肖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科学时报


在一个现代国家中,大学是国家的思想库,是新思想的策源地。办好大学的重要几乎是毋需赘言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一流的大学,断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把我们的大学建设好,才有可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我们的大学办不好,不仅不能提高全民族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影响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还会导致大量的人才外流和资金外流。现在越来越多的富裕家庭将孩子送到发达国家的大学去读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国内的大学教育质量不理想。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衡量一所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无非是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上所取得的成就。而我们的大学在这两方面都是不理想的。

中国内地的许多高校的教育质量何以低劣?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这既有外在的原因,也有内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包括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安排。中国文化传统中缺乏终极关怀,一切都浸润着世俗的功利的考量,所以才会有“官本位”、权力崇拜。而这背后其实也就是对现实利益的崇拜。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民族,没有精神的超越性,没有灵魂的高度,就没有思想的深度和意境的高远。这样的文化必定陶养不出伟大的、深邃的、丰富的心灵。自然,没有卓越的知识创新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我们的社会制度安排其实也表征着、甚至强化着这样的文化传统。对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形成了一些利益共同体,成为我们大学中一些制度安排的本质特征。在这样的文化境域中,大学中的人主要关心的就是利益。大学里充斥着衙门作风,盛行着“有权力就有一切”、“汝果欲成名,功夫在学外”的潜规则,弥漫着投机钻营的市侩气息。在这样的氛围中,又如何能陶养出纯净、坦荡、真诚、深邃、博大的心灵呢?

我常看到某些所谓“学术权威”飞扬跋扈、颐指气使的骄横,也常看到一些资历尚浅又一心想向上爬的人在有可能影响他们前程的“老资格”面前的低三下四、奴颜婢膝的窘态。在这样的人身上,我们又岂敢奢望他们去创造、体现和传承真正的大学精神?

说得极端一点,中国内地的许多高校基本上是只有权术,而没有学术。什么能利益最大化就做什么,怎么做能利益最大化就怎么做,所以,大学里巴结官员,大学里“近亲繁殖”,重大课题被少数人垄断,大学里对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者的边缘化甚至是无情打压就不难理解了。

在这里,我们不妨以“近亲繁殖”为例来透视一下中国内地高校的运行机制。近亲繁殖的危害,大家都很清楚。因为,遗传学早就揭示自然界的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的遗传特点,即近亲繁殖会导致物种退化,而远缘杂交将培育出新的品种。自然界基因的多样性保证了“物竞天择”,使物种不断进化。在人类的精神领域,思想和方法的多样性同样保证了学术的不断创新。可高校何以会“近亲繁殖”呢?原因当然也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大学里的某此人为了形成自己的小宗派,刻意留自己“信得过”、“用得上”的人,当然这样的人以自己的学生最可靠。可见,是权势者的个人利益主导着大学的运行机制。这样的运行机制怎么能够造就公平、公正、富有效率、生机勃勃的大学呢?

最近我才了解到,许多公务员职位报考的一个条件是“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我认为是十分不合理的,它不仅妨碍了公平竞争,而且也会诱发一些年轻学子以投机的心态而不是出于真诚的信仰加入某一组织。当特殊权利被泛化,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平等权利的时候,自然引发了社会上普遍的特权崇拜。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7年3月10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2 06:31:00
以下是引用qinzhaoxin0404在2007-5-20 17:09:00的发言:
转发:

肖 川:大学教育质量何以低劣

中国内地的许多高校的教育质量何以低劣?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这既有外在的原因,也有内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包括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制度安排。中国文化传统中缺乏终极关怀,一切都浸润着世俗的功利的考量,所以才会有“官本位”、权力崇拜。而这背后其实也就是对现实利益的崇拜。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民族,没有精神的超越性,没有灵魂的高度,就没有思想的深度和意境的高远。这样的文化必定陶养不出伟大的、深邃的、丰富的心灵。自然,没有卓越的知识创新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我们的社会制度安排其实也表征着、甚至强化着这样的文化传统。对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形成了一些利益共同体,成为我们大学中一些制度安排的本质特征。在这样的文化境域中,大学中的人主要关心的就是利益。大学里充斥着衙门作风,盛行着“有权力就有一切”、“汝果欲成名,功夫在学外”的潜规则,弥漫着投机钻营的市侩气息。在这样的氛围中,又如何能陶养出纯净、坦荡、真诚、深邃、博大的心灵呢?

……

比较赞同文章的观点。

直面问题,究其原因,这的确是与制度安排相关。

在一个并不好的相关制度安排下,所有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管理、教育评估在内的政策法规都会发生位移;所有包括奖励、惩戒、监督在内的所有激励机制都发生了形变;都无法完成或发挥它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与作用;

教学质量的衡量,并不在于学生掌握知识多寡,而在于学生的能力大小———包括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可以说,我们的教育目远远没有到达。

同时也应该相信,伴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其教育制度将重新安排,这是希望所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5 06:17:00

欢迎就教育、经济学教育专栏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

对有一定理论深度(或结合经济学分析)回帖和能引起共鸣(热议)的主题帖本栏将予以重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6 07:04:00

热烈欢迎新版主sfhsky 到任!

希望各位会员继续支持教育专栏建设与发展,希望专栏的参与者能为建立一个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建言献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11 09:38:00

支持ing

支持ing 谢谢您的辛苦发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8 21:29:00
学校办校如何与人才需要单位接轨是不是也应该列入议题哟;教师如何实现互动式的教学;如何培养或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团队的协作能力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8 21:32:00
要对教育进行更加有利的经济学分析,个人认为教育数据统计的方法和指标怎么规范化也应该讨论一下,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很多教育产出的描述和评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9 16:55:00
感谢开心果-dream的建议,本栏将更加关注您所提的建议!奖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9 21:18:00

谢谢版主,有时间不知道是否可以单独向版主讨教关于教育的问题,本人很感兴趣!!呵呵,谢谢版主的奖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30 22:58:00
以下是引用liuyan200546在2007-5-2 9:54:00的发言:
就个人关注教育的角度来说,我更加关心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如果政府对教育系统的投资加大力度,相信这会对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等都会很大的改善。

个人认为政府对教育毕竟受到财政的限制,所以政府如何引导社会对教育的投资才是更重要的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30 23:30:00
以下是引用开心果-dream在2007-6-30 22:58:00的发言:

个人认为政府对教育毕竟受到财政的限制,所以政府如何引导社会对教育的投资才是更重要的吧!!

同意您的观点。

但个人以为要注意两点:

首先,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投资,一定要注意资金的去向。更多的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应是我们投资的重点。

其次,投资的使用上,应更加注重于软环境。师资队伍质量的提高应是重中之重。遗憾的是,我们本科教育的评估将关注的中心偏向了硬环境。

建议是否能单独发帖。就某一个问题展开专门的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23 11:45:00

我看了半天,发现大家都是发发牢骚,但是并没有成型的东西,其实关于教育改革方面的东西在教育学领域是很多的,我硕士读教育,现在读经济,在这个栏目里发现很多都反映的是现象,对没有响应具体国外在经济学教育改革方面的内容和论文,这样大的论坛,没有这些东西,不能不说是悲哀,因为国外政府到学校自身对经济学科的教育建设是非常重视的,而且有很多具体的措施,国内很多写经济教育的文章的人也都是经济学家,而不是教育学家.最近要给一个会议写文章,我想写经济学教育的论文,却被现在的导师认为写这个有什么用,我没有语言,国内和国外经济学科差了那么多,不仅说不能是无用,而是关心和研究得人太少,经济学家都去研究经济了,反而把自身忘记了去研究.2005年10月在北大召开的经济学教育论坛,包括几个主题:1.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 2.如何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教学和科研中的地位 3.如何看待经济学教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 4.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历史分析和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很好的议题,但是我觉的不过,远远不够,当然也不时一次会议能解决的,我投稿这次会议很重视经济学教育,但是遗憾的是目前很少有人写,只能说是经济教育路还很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