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众说纷纭。前一次的经济危机,美国居然说是监管不力引起的。这些说法其实都是表面文章,而我们要找的是病根。那么经济危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市场经济特有的毛病,到一定阶段就爆发。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经济危机的产生,应该从商品交换这个制度上去找原因。
那么什么是商品交换呢?就是“商品换商品”。自从货币产生以后,人们就习惯把“商品换货币”看成商品交换,这是不对的。货币只是媒介,是欠条,不是商品,所以商品换货币以及货币换商品都不是商品交换,只有商品换商品才是商品交换。我们研究商品交换时,应该把货币去掉,这样才能看清楚商品经济的本质。
假如一个农民卖100斤大米,换来100块钱,他用这100块钱买了一袋化肥,那么实质就是他用100斤大米换了一袋化肥。这就是商品交换。这样,货币给我们造成的视觉障碍就被消除掉了,利于我们看清楚市场经济的本质。
知道了什么是商品交换之后,下面就举个例子看看经济危机是怎样产生的。
假如一个村庄里,有一个铁匠,打造镰刀,1把镰刀50块钱;其他的都是农民,有100户,产大米,价格是一斤1块。这时,镰刀和大米的交换比例是1:50。
这样的交换比例,在客观是就要求镰刀和商品大米的产量也必须恰好成这个比例,铁匠每打造1把镰刀,农民就得生产50斤商品大米;农民每生产50斤商品大米,铁匠就得打造1把镰刀。
但是,实际上,能不能恰好达到这个比例呢?不可能,因为各人的生产都是盲目的,狂热的。假如铁匠打造了300把镰刀,农民只生产8000斤商品大米,就会有140把镰刀找不到交换对象,也就是卖不出去。这就产生了经济危机。
所以,经济危机产生的一个原因就是:在生产的盲目和狂热状态下,各种商品的生产比例不能达到商品价格所要求的比例。
铁匠的镰刀卖不出去,他就要降价,例如降到20块钱一把。那么这个时候,是不是能全部卖出去呢?这要看农民的需要量是多少。假如每户农民最多需要2把镰刀,那么100户农民最多需要200把镰刀。而且,就是20块钱一把,有的农民仍然买不起。这时仍然有100多把卖不出去。这仍然是经济危机。
所以,经济危机产生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消费者对商品的需要量是有限的。
经济危机的产生还有第三个原因,这个原因在上面的例子里没能体现出来。这个原因发生在雇佣劳动上。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低,工人的购买力有限。不过,这个原因本帖不打算讨论。
铁匠的镰刀过剩之后,他最想做的就是把他的镰刀卖出去。他怎么做呢?
假如旁边还有一个村庄,全是农民,生产大米,这个村庄落后,没有铁匠,农民没有镰刀用。铁匠就想把他的镰刀卖到这个村庄。于是他就鼓吹经济全球化。然后,他的镰刀就在这个村庄找到销路了,他的生产又能火热地进行下去,经济危机过去了。
可是,这个村庄对镰刀的需要量仍然是有限的,而且大米和镰刀的产量仍然不成比例,所以,不久,铁匠又碰到难题了,经济危机又发生了。这时又怎么解决?
全世界就这两个村庄,铁匠再也找不到销路了,他不能卖到火星上去。所以,经济全球化之后,经济危机就无药可治了。这时铁匠唯一的办法就是耐心等待。等到有些农民的镰刀用坏了,需要换新的,他就能卖出去了。有些农民本来穷,买不起镰刀,后来积攒了一些大米,能买起了,他的镰刀又能卖出去一部分。有的农民家里失火,镰刀被烧坏了,需要换新的,他又能卖出去几把。所以,有的经济学家说,天灾人祸也有利于经济繁荣。
铁匠经过耐心等待之后,他的镰刀又有了一些销路,所以生产又能勉强维持一阵子。不过,这一阵子是很短的,经济危机马上又要来。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
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与生产力的大小、市场的大小有关。当市场一定时,生产力越小,间隔时间越长;当生产力一定时,市场越大,间隔时间越长。几百年前,生产力很小,所以间隔时间为无限长,所以也就没有经济危机出现。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发展了,所以经济危机也就随之出现了。后来,由于发达国家逐渐开辟国外市场,所以就避免掉了本该发生的经济危机,使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拉长了。现在,经济已经全球化了,已经没有市场可以开辟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会越来越短,最后可能连在一起。
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是私有制的必然结果,是所谓的产权明晰的必然结果。要避免经济危机,唯一的办法就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在公有制里,铁匠仍然打造镰刀,农民仍然生产大米,不过这时已经没有商品交换,铁匠打造的镰刀无偿提供给农民使用,农民生产的大米无偿分配给铁匠吃。没有商品交换,也就没有交换比例,也不存在谁买不起的现象,这也就没有经济危机了。同时也没有了贫富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