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举例说明上述这种(感性知识的复活)情况。一个人看到太阳是红的,于是他便把这一发现告诉(不管他以什么方式、什么语言告诉)给别人。在这里他“看到”,便表明他的头脑正在活动,这个活动的内容便是“太阳是红的”;在这里,他的头脑已经把“太阳是红的”这一客观现象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表象和内容。现在,他要把这一情况告诉别人,如何告诉呢?他不可能把自己头脑中的这个表象直接显现出来,让别人看到这个表象就象直接看到“太阳是红的”这一客观现实一样;他只能以适当的方式、适当的媒介(适当的语言)把这一情况表达出来,让别人从这种表达中(间接)理解这一客观情况。这样,别人就不是直接看到这客观情况本身了,他是间接理解的,理解那些表达(那个感性知识)所具有的含义。在这里,(看到“太阳是红的”)他是把自己所看到的、自己头脑的活动内容凝结在这些表达上,凝结在这个感性知识上;在这个知识上,他所看到的东西已经凝固、结晶了,因此别人要懂得他在说什么,在告诉你什么东西,就要费一番脑汁、一番精神。当他所说的这个客观现象----“太阳是红的”----(别人)自己也见到过时,自己才能理解他所说的这些,才能理解这个感性知识;如果自己没有见过,那是不可能理解的(虽然只不过是感性知识)。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事情,当一个人所说的某一现象你没有亲自见到过时,你是不可能真正理解他所说的这些东西的,要说知道一些,那也是借助于别种你所知道的东西来理解,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理解。比如,当一个人没有见过飞机飞行时,他只能借他所熟悉的鸟的飞行(或别的事情)来理解飞机的飞行,但这并不是对飞机飞行的真知。
因此,人们总以为一个人“说出”一件事情,别人在旁边一听就懂,实际上在这里面存在着十分复杂的机制。别人知道他所说的东西吗?要说知道也知道,要说不知道也不知道,这就看你是否“真的见过”他所说的这件事情了。在这里存在着“真知”和“假知”的情况,但假知是多数,真知就少了。并且,越是深刻的“说”,越是深刻的知识,就越难获得(对这一知识的)真知。因此,所谓“语言的透义性”其实是假的,根本没有这种透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