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992 11
2024-04-04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上述这种(感性知识的复活)情况。一个人看到太阳是红的,于是他便把这一发现告诉(不管他以什么方式、什么语言告诉)给别人。在这里他“看到”,便表明他的头脑正在活动,这个活动的内容便是“太阳是红的”;在这里,他的头脑已经把“太阳是红的”这一客观现象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表象和内容。现在,他要把这一情况告诉别人,如何告诉呢?他不可能把自己头脑中的这个表象直接显现出来,让别人看到这个表象就象直接看到“太阳是红的”这一客观现实一样;他只能以适当的方式、适当的媒介(适当的语言)把这一情况表达出来,让别人从这种表达中(间接)理解这一客观情况。这样,别人就不是直接看到这客观情况本身了,他是间接理解的,理解那些表达(那个感性知识)所具有的含义。在这里,(看到“太阳是红的”)他是把自己所看到的、自己头脑的活动内容凝结在这些表达上,凝结在这个感性知识上;在这个知识上,他所看到的东西已经凝固、结晶了,因此别人要懂得他在说什么,在告诉你什么东西,就要费一番脑汁、一番精神。当他所说的这个客观现象----“太阳是红的”----(别人)自己也见到过时,自己才能理解他所说的这些,才能理解这个感性知识;如果自己没有见过,那是不可能理解的(虽然只不过是感性知识)。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事情,当一个人所说的某一现象你没有亲自见到过时,你是不可能真正理解他所说的这些东西的,要说知道一些,那也是借助于别种你所知道的东西来理解,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理解。比如,当一个人没有见过飞机飞行时,他只能借他所熟悉的鸟的飞行(或别的事情)来理解飞机的飞行,但这并不是对飞机飞行的真知。

    因此,人们总以为一个人“说出”一件事情,别人在旁边一听就懂,实际上在这里面存在着十分复杂的机制。别人知道他所说的东西吗?要说知道也知道,要说不知道也不知道,这就看你是否“真的见过”他所说的这件事情了。在这里存在着“真知”和“假知”的情况,但假知是多数,真知就少了。并且,越是深刻的“说”,越是深刻的知识,就越难获得(对这一知识的)真知。因此,所谓“语言的透义性”其实是假的,根本没有这种透义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4-4-7 10:54:35
一个人指着太阳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想向其它人说这是一个太阳,这是个人思想的结晶,是个人认识和理解的开始,也是文字产生的开始。从这一图画产生开始,个人产生了思想,又因圆圈这图画能在写的人离开后保存在地上,到一定的时间里有的人看到了这图形,有人说这个图形是指太阳,是指木头,是指月亮,是指一个卵石,是指某某某,于是人类的思想和认识在产生和扩展了,产生了文化和文化传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4-7 15:41:13
uvwx 发表于 2024-4-7 10:54
一个人指着太阳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想向其它人说这是一个太阳,这是个人思想的结晶,是个人认识和理解的开 ...
不错,有意思。思想与文化是能够传播的,但是,这种传播也是有条件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8-1 21:12:26
ZF要从管制思维转变为服务思维,营造更优越的条件与环境,确保人人平等自由享有互联网这一权利得以实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8-1 23:46:27
uvwx 发表于 2024-8-1 21:12
ZF要从管制思维转变为服务思维,营造更优越的条件与环境,确保人人平等自由享有互联网这一权利得以实现。
互联网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69年,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建立了一种名为ARPANET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的目标是将不同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交换,以便在军事研究领域实现分布式计算和通信。
目的就是信息互传。

1989年,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概念。
军专民用。
于是各种思想和知识得以传播,在家寄信,购物,支付收款。网络大学。。

我们是反其道而行之。

探索互联网发展的六个重要历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1%E9%9B%8F%E5%BD%A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8-2 08:33:11
“真知”改成“直知”,
“假知”改正“间知”,

是不是好一些,中性一些?理由是真知未必就是真知,可能其本身就是假知。比如著名的地心说就是直知,但是流行几千年后被证明是假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