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1347 4
2011-09-14
9月12日,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离诺奖只有一步之遥。记者登录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网站,但该网站并没有公布屠呦呦获奖的相关信息,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正式的颁奖典礼还没有进行,所以并未更新。
昨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科学网上发博客详细介绍了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饶毅认为,尽管在青蒿素到底是谁先发现的,曾引起争议,但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昨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的同事表示,由于拉斯克奖颁奖在20日左右,记者电话期间,屠呦呦已经在飞往美国的飞机上。“她基本上每天还来上班,特意嘱咐了,年纪大了,不让随意把电话外给。”其同事说,不便于透露其他情况。
屠呦呦获奖也引发了科学界的讨论。不少学者认为,屠呦呦今年80岁高龄,其履历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关于她的介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她的成就与袁隆平的水稻一样获得世界承认。
“拉斯克奖”被看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誉。1997年以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也是拉斯克奖得主。
■ 成就
失败190多次后提取青蒿素
青蒿素是从中药黄花蒿中提取的一种抗疟成分,具有抗白血病和免疫调节功能。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美国ZF称,1967—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1967年,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 “5·23”就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开始研发抗疟新药。中药部分的不同研究小组开始尝试多种中药,包括常山、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成千上万种中药,筛选出的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均未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1969年,39岁的屠呦呦加入“5·23”。她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继而组织鼠疟筛选抗疟药物。
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但历史记载认为青蒿确实可以治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屠呦呦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她改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从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 焦点
青蒿素发现者曾存争议
“文革”期间,有几年相当大量的科学刊物完全停刊。无论是论文还是报刊上的文章,有段时间几乎都不标明作者,特别是个人作者,要么不标作者、要么用集体作者(如“青蒿素协作组”、“胰岛素合作组”)。不标明作者对以后确定科研工作的功劳带来较大困难,这也是青蒿素成就归属有争论的原因之一。
同时,北京的青蒿素、山东的黄花蒿素和云南的黄蒿素初步被认为是相同的药物,三个地方谁先发现青蒿素引起争议。当年参与“5·23”任务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毓林2009年发表文章“青蒿素———历史和现实的启示”一文中强调“青蒿素的发现是团队协作的成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9-14 15:55:54
太好了,重大信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14 16:21:40
文化大革命时期发现的,现在浮躁的社会发现就难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14 16:23:30
现在发现明显比文革时候容易,怎么可能是更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14 18:00:29
这也许是我们的一丝曙光!希望咱们的诺奖开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