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718 2
2006-11-08

经济人:何种最大化?何种理性?

谢永侠

“正规经济学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二元论,它要求将根据某种二元关系R(通常被解释为‘偏好’,例如,xRy指‘x比y较受偏好或x和y无差异’)对于不同子集所进行的选择看成是各个子集中产生的最大化解。……里奇特将此称为‘理性化能力’。”[15]也就是说,如果某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则其定会选择最优方案,且行为过程保持与最优方案的一致性,并能够取得最大化的结果;或者说,能够取得最大化的结果是经济人行为理性与否的标准。在此能够取得最大化结果与理性基本上是同一概念。人们果真能够获得最大化结果吗?人们的理性究竟是什么意义上的理性呢?

在讨论理性概念之前,我们有必要声明:我们在此界定的只是经济人的理性,自然理性、历史理性等等均不属于讨论范围之内。

一:最大化

其实人们一致用最大化来界定理性,那么人们理解的最大化是什么意义上的最大化呢?大家都知道,人们想干什么,并不一定能够干成什么,其行为的动机与行为的结果是两回事。但在新古典经济学,这两者却没有明确的界限,且经常被混用。

1.客观结果最大化

经济人被新古典经济学家界定为“会计算、有创造性并能获取最大利益的人”“这一经济假说认为,在许多情况下,单个企业常常如此行事,犹如他们在有计划地使其预期成果最大化”。其实,“无论是‘最大化’还是非最大化的传统模型都将最大化理解为一个单一的极值或结果”。[14] 人们果真能够获得最大化吗?我们试举几种原因说明之。

第一,这种界定方式是建立在狭隘的个人主义的立场上的,在此前提下,个人选择是绝对自主的行为方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这是不现实的。人们即使“偏好完全有序”,它也只能是个人的选择。个人如何选择是一回事,而选择后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则是另一回事。因为人们的任何行为都是社会的行为,都必将影响到社会和被社会所影响,他必须面临社会竞争、社会选择。能否取得成功并不仅仅决定你自己怎么样,同时,还要看别人怎么样。如张维迎教授举例所说:考博时一个导师招两个人,四个人考,是否考得上不仅依赖于你自身,而且依赖于他人考得怎样。[16]其实,市场就是考场,甚至竞争的更激烈,而成功或者说取得最大化的能有几人。阿罗不可能定理、囚徒困境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二,人的选择尚存在能力的约束。传统经济人是全智全能的,没有能力的约束,人的选择只有最好。但“会计算”是一回事,是否能够计算并“获取最大利益”又是一回事,其实人们只能计算已知条件,而不可能计算未知条件。如果人们能够全智全能,那么,他应当知道自己当前和身后的一切,干什么,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干什么,甚至什么时候死亡等等,然而这是不现实的。由于人的能力总是有大有小,因此,其造成的结果也是绝对有别,一个制造业的熟练工人与新手效率迥异;数学题有人能够证明而有人不能证明也是能力差异;做生意有赚有赔、生产效率有高有低同样是能力不同。“西蒙在其<管理行为>(1947)中推论,非最大化行为是人类智力有限能力的必然结果。他把这种有限性称为有限理性。”

第三,不确定信息也是造成经济人非最大化的主要障碍之一:某人被某医院误诊为肿瘤,抗肿瘤治疗一周,后经另医院诊为他病,那么,我们前期的诊疗费用是否获得了效用最大化;与别人合作做工,后来发现该合作者有劣迹,从而放弃合作;刚买的衣服穿了三天,又发现更中意的,从此不穿此衣服。如此例举数不胜数。新古典经济理论忽视这一点,并把完全确定的信息市场作为经济人行为的前提,这是严重错误的。凯恩斯在《通论》中所谓“经典学派之前提,只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适用于通常情形……不是实际所含有的。结果是理论与现实不符,应用起来非常糟糕。”[17]

因为人们的选择受多方面的原因所影响,个人能力、市场信息、以及其它竞争者都足以使个人的结果偏离理想化。如果结果能够选择,可能人人都会选择长生不老或去做皇帝。

2.主观追求最大化

学术界对结果最大化的盲从,其关键的原因在于人们并没有完全认识经济人最大化的本质所在。经济人最大化是经济人主观上追求最大化,是经济人的行为动机。

经济人的概念来源于斯密,我们看一下斯密是如何说的呢?“任何人使用他的资本来维持劳动都只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他力图使用资本来支持产品具有最大价值的劳动或产品可能交换到最大数量的货币或其他商品的劳动。”[18]“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19]很显然,斯密的经济人理性最大化并不是指结果的最大化,而是指“力图”获得的最大化,“目的”在于达到最大化,这难到就是卡尔·布鲁内所说得“能获取最大利益的人”吗?我国学者叶航教授也说“通俗地讲,最大化就是对‘付出’与‘获得’所做的比较分析:当‘付出’给定时,人们会追求尽可能多的‘获得’;当‘获得’给定时,人们会追求尽可能少的‘付出’。”[20]

其实,传统经济学也并不是完全忽视经济人的主观收益最大化,关键是把主观收益最大化与客观结果最大化等同起来了。但等同二者是非常有害的,他完全误导人们思维方式。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把经济人追求最大化作为客观结果来应用,从而推算什么均衡了、最优了等等,为了其形式的完美,把经济人臆造成了一个理想的人——能够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人,但这完全脱离现实,无怪乎科斯称其为“黑板经济学”。这一个个的理论模型,尽管“具有很大的智慧和美学魅力”[注:〔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却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海市蜃楼只是一片虚幻,由于前提是完全错误的,因此其终究撑不起这座经济学大厦。

很显然,客观结果最大化与主观追求最大化是有严格区别的,主观追求最大化是人行为的目的,而具有行为的目的并不一定就有符合目的的结果,目的与结果并不是完全正相关的两个概念。

二:理性——目的、过程与手段的内在一致性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用是否能够得到最大化,来确定人理性与否,理由是不充分的。弗里德曼意欲反证之:“除非商人可以通过这种或那种方法而使其行为近似于与成果最大化相一致的行为,否则,他们似乎不可能长久地维持他们的生意……‘自然选择’过程促进了该假说合理化的实现。”阿尔钦只有经过加油站的司机是理性的同样也是此意。但这种以成败论理性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成也经济人,败也经济人,那么经济人究竟是理性还是非理性。但其恰好证明了这样一点:经济人理性与能够获得最大化没有任何关系?

莱昂内尔·罗宾斯举过一个例子:“假设我买了一张从伦敦至格拉斯哥的火车票,中途收到电报告诉我约会改在曼彻斯特,那么,如果我仅仅因为已‘投资’于车票而无法收回资本便继续北上,那我就太愚蠢了。不错,这张车票‘在技术上’仍是‘有效的’,即我仍能凭借它去格拉斯哥。但我的目的已经改变。继续北上的权利对于我来说已没有价值,因而继续北上就不合理了。”通过本例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行为理性并不是指结果理性,如果追求本张火车票的效用最大化,继续北上,那显然太愚蠢了。其实,就现实中看,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的理性

莱昂内尔·罗宾斯的例子同样也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其放弃北上,仍是追求获得最大化,因为我们的目的已经改变,再继续北上只能产生负的效用,为了减少负的效用,追求最大化效用,必须放弃前者,而改道曼彻斯特。目的依需要为主导,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目的理性。人们并不单纯注重眼前的利益,而更注重长远利益,现实中人们为了获得终生幸福,从小就开始投资,学习知识,锻炼身体;商业中的微笑服务、讲究诚信、打造名牌,也是为了最终获得较大效益。因此,理性对于经济人来说首先必须是目的理性,全面衡量,长远打算,这才是现实的理性经济人。

2.过程理性

就上个问题来说,其改道曼彻斯特,虽然没有获得该车票效用的最大化,但其仍然是理性的,因为,其目的已改变,那么其行为过程必须依目的而动,否则就是不理性的,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过程理性。也就是说,人的行为过程必须以人的行为目的、动机为指南,不能因为买了该车票就必须继续北上,其在行为过程中一定表现出合目的性。因此,经济人为了追求长远利益最大化,而近期的投资和牺牲同样也是理性的,并不能孳孳于近期的蝇头小利;经济人在追求最大化时,虽然注重长远利益,但也并不忽视短期利益,在长期利益无法取得,或取得长远利益不经济时,他就会追求短期利益,见机行事也是经济人过程理性的表现。总之,经济人的过程理性总是表现在其处处遵循经济规律,以追求自己的最大化经济利益为已任。

3.手段理性

手段理性或者说工具理性,是指经济人在追求最大化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首先,人们追求的是能力范围内的,力所能及的自利和最大化,能否得到自利、最大化,关键还在于个人能力,一切自利、最大化都是能力的结果。无论社会选择,还是所谓的自由市场竞争,如果不量力而行永远是失败者。因此,现实的经济人并不十分看重一次的失败与成功,更看重的是人的能力。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会努力学习知识、技术的原因。其次,经济人并不总是选择所谓最优的方法,它会根据经济原则去选择手段,如不懂计算机的人并不奢望通过应用计算机来获取自利、最大化,但他会出钱购买别人的劳动,而不是去重新学习计算机技术,他要衡量经济性,这也是经济人的手段理性。第三,经济人最多的时候是根据需要选择手段:有时手段与目的的要求相反,如欲自利先利他,欲求收益最大化必先投资,讲究利润相对最小化,微笑服务、讲究诚信、打造名牌、薄利多销等等,但最终目的却都是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

三: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的行为理性并不是指能够完全获得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那么,理性的一般形式是什么呢?

这种理性表现在经济人,其实就是人的思维、行为的逻辑性——就是行为的内在一致性,表现为自始至终的合需要性,需要主导目的、目的主导手段选择,整个行为过程与需要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表现在经济人中就是从目的、手段和过程中自始至终的追求收益最大化。

很显然,内在一致性是理性的核心,无论是自利,还是最大化追求,都必须保持逻辑的、内在的一致性,才能称之为理性,如果人的行为过程中有一个环节不能与人的需要主导下的目的保持一致,那么他就不是理性的。它只表示经济人只为目的而努力,但并不排除努力失败。由此该内在一致性是人们思维行为的内在一致性,完全有别于新古典理论的偏好主导下的客观结果的内在一致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8 22:56:3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1-8 23:23:00

均衡(时间和品种)地满足需要的本性是理性。这样的理性将保障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利益最大化是理性的出发点与目标,如果预设条件满足,也将是理性的结果。以结果定义理性,要注意“条件”。

个人认为,对于个体消费者,理性并不一定要求会计算利益最大化;只要跟着感觉走,均衡满足各种、个时段的需要就一定是利益最大化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8 23:29:00

谢谢若言兄的指导!

以结果定义理性,要注意“条件”——我们需要的是有条件的理性还是无条件的理性。

以结果定义理性合适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