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济人理性的本质
后现代主义者把人视为非理性是对人的亵渎,无非是对人的片面理解。亚里斯多德早就明确指出“人是理性的动物”,经济人也是人,同样也是理性的。那么,经济人的理性应当指的是什么呢?
(一).自利与理性
经济学“理性”的第一个涵义是“人的自利性”假设。经济人通常被认为只有完全自利,且没有时间、地点的选择,否则就不是理性的。
自利又被称为利己,作为经济人的目的来说是理性的,因为经济人或曰人的经济行为就是为了给自己创造财富,如果非自利,那么他如何获得财富;但如果作为手段的自利或完全的自利行为则不一定是理性的,有时需要利他的行为作为手段,其实,社会化生产大部分都是利他行为,但利他只是手段,利己才是真正的目的。斯密有段名言:“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想要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作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作买卖,他首先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得到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互相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许多人认为,这段话只说明人是利己的。而陈其人则谓:“这段话恰好说明,利己是目的,利他则是手段,先要运用利他这手段,才能达到利己的目的。”也就是说,需要利他手段时,如果一味地利己,只顾眼前利益,只生产自己用的物品,不为别人生产用品,则又是不理性的了。(陈其人:《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P27)
(二).追求最大化与理性
经济学“理性”的第二个涵义是“极大化原则”。追求最大化与理性的关系与自利与理性的关系是一样的,也存在作为目的的最大化和作为具体行为的最大化的不同。追求最大化作为目的是理性的,但如果在具体行为中以是否追求最大化来界定理性则是错误的。追求最大化其实是人们的终极目的,因此作为手段的具体行为则有时并不一定去刻意追求最大化,也可以是先赔后赚,薄利多销。莱昂内尔·罗宾斯举过一个例子:“假设我买了一张从伦敦至格拉斯哥的火车票,中途收到电报告诉我约会改在曼彻斯特,那么,如果我仅仅因为已‘投资’于车票而无法收回资本便继续北上,那我就太愚蠢了。不错,这张车票‘在技术上’仍是‘有效的’,即我仍能凭借它去格拉斯哥。但我的目的已经改变。继续北上的权利对于我来说已没有价值,因而继续北上就不合理了。”在此,其具体行为就是人们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因此,并不能刻意追求短期的最大化。
(三).思维行为的内在一致性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用是否自利、追求最大化,来确定人理性与否,理由是不充分的。现实中,理性主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的理性
莱昂内尔·罗宾斯的例子同样也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其放弃北上,仍是追求获得最大化,因为我们的目的已经改变,再继续北上只能产生负的效用,为了减少负的效用,追求最大化效用,必须放弃前者,而改道曼彻斯特。目的依需要为主导,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目的理性。人们并不单纯注重眼前的利益,而更注重长远利益,现实中人们为了获得终生幸福,从小就开始投资,学习知识,锻炼身体;商业中的微笑服务、讲究诚信、打造名牌,也是为了最终获得较大效益。因此,理性对于经济人来说首先必须是目的理性,全面衡量,长远打算,这才是现实的理性经济人。
2.过程理性
就上个问题来说,其改道曼彻斯特,虽然没有获得该车票效用的最大化,但其仍然是理性的,因为,其目的已改变,那么其行为过程必须依目的而动,否则就是不理性的,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过程理性。也就是说,人的行为过程必须以人的行为目的、动机为指南,不能因为买了该车票就必须继续北上,其在行为过程中一定表现出合目的性。因此,经济人为了追求长远利益最大化,而近期的投资和牺牲同样也是理性的,并不能孳孳于近期的蝇头小利;经济人在追求最大化时,虽然注重长远利益,但也并不忽视短期利益,在长期利益无法取得,或取得长远利益不经济时,他就会追求短期利益,见机行事也是经济人过程理性的表现。总之,经济人的过程理性总是表现在其处处遵循经济规律,以追求自己的最大化经济利益为已任。
3.手段理性
手段理性或者说工具理性,是指经济人在追求最大化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首先,人们追求的是能力范围内的,力所能及的自利和最大化,能否得到自利、最大化,关键还在于个人能力,一切自利、最大化都是能力的结果。无论社会选择,还是所谓的自由市场竞争,如果不量力而行永远是失败者。因此,现实的经济人并不十分看重一次的失败与成功,更看重的是人的能力。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会努力学习知识、技术的原因。其次,经济人并不总是选择所谓最优的方法,它会根据经济原则去选择手段,如不懂计算机的人并不奢望通过应用计算机来获取自利、最大化,但他会出钱购买别人的劳动,而不是去重新学习计算机技术,他要衡量经济性,这也是经济人的手段理性。第三,经济人最多的时候是根据需要选择手段:有时手段与目的的要求相反,如欲自利先利他,欲求收益最大化必先投资,讲究利润相对最小化,微笑服务、讲究诚信、打造名牌、薄利多销等等,但最终目的却都是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
很显然,内在一致性是经济人理性的核心,无论是自利,还是最大化追求,都必须保持逻辑的、内在的一致性,才能称之为理性,如果人的行为过程中有一个环节不能与人的需要主导下的目的保持一致,那么他就不是理性的。我国学者汪丁丁也说:“‘内在一致性’是‘理性’的最后形式……当‘一致性’不再成立时,我们怎么能够继续把‘理性’行为与盲目的行为区分开呢?”。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的行为理性并不是指自利、获得最大化。那么,理性的一般形式是什么呢?经济人理性其实就是特指人的思维行为的一种属性,由于行为受人们的意识所主导,所以人们行为的理性其实就是人们思维的理性,主要表现为思维的逻辑性。我国当代学者叶航曾说:“‘理性’作为思维的形式之一,个人的大脑是它惟一的载体”。“理性是逻辑指引下的思考,它可以更广义地定义为问题的解决和批判的思考,但只有在强调了逻辑成分时,它才成其为有价值单独讨论的特定的思想方法。”由于人的行为受人的意识所主导,因此,人的思维逻辑性其实也表现出人的行为的理性。
四:理智、冲动与习惯
(一).理智
由于理性是人们逻辑思维的一种能力,因此,它就具有程度的差别,这种理性程度差别既来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又强化于后天的逻辑培养,因此,其理性有强有弱,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理性程度较高者,逻辑性强、分析能力强,往往表现出有条理、有见识,这就是人们所谓的理智,很明显,理性不同于理智,理智只是理性中的一个高级形式,因此,不理智者并不等于非理性者。西蒙所谓的有限理性就是对人们理性程度不同的一种描述。西蒙明确指出:“经济学家们给经济人赋予一种全智全能的荒谬理性。这种经济人有一个完整而内在一致的偏好体系,使其能够在他所面临的备选方案当中做出抉择,他总是完全了解有哪些备选的替代方案,他为择善而进行计算,不受任何复杂性的限制;对他来说,概率计算既不可畏,也不神秘。” [西蒙:《管理行为》转引自硕博论文“经济人假设述评及其超越”第16页]但由于文化差别造成的逻辑起点不同,则不属于理性范围之内,它属于文化、信仰范围之内,属于人的偏好不同。
(二).冲动
直觉、情感包括需要等都是人的本能,而不是人的行为,冲动可以说是行为。冲动被认为是“感情用事”,是人们缺乏思考的界定,人的行为真的是缺乏思考吗?没有思考就不可能有行动,更谎称冲动,最多只能是“头脑简单”而已,是手段优劣的问题,只能是理性程度问题,并不是理性与非理性问题。
冲动其实是人的效用最大化,贝克尔的犯罪、死亡冲动等就是此义,认为别人的冲动是不理性,只能是别人对冲动主体的评价,而做为行为的主体在当时的环境中则认为是合乎理性的,遭到陷害后的报复杀人冲动被认为是不理性的,其实,这种定性是错误的。那么,如何才是理性的呢?不报复,这是懦弱?杀人只是一种报复形式,采取报复的形式有多种,那么,哪种才是理性的呢?如果报复是理性的,那么,报复的任何形式都在报复之内,因此,并没有不理性之说,报复的形式则只是行为的程度不同而已。冲动可以说是最强烈的思维、行为形式,现实中确实是这样,再冲动的人,杀的也是敌人,痛的也是亲人,兴奋的也是高兴的事,马克思“理性的冲动”大概就是此意。当然,这必须是正常人,精神失常的病人例外。“冲动就是目的”[黑格尔辞典]
(三).习惯
习惯其实就是一种重复性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表现出来。在理论界习惯行为也被绝大多数学者称为非理性行为,它被某些人认为是无意识的、不假思索的,如韦伯所谓“我们将赋予习俗这样的定义,它意指一种独特的一致性行动,这种行动被不断重复的原因仅仅在于,人们由于不假思索的模拟而习惯了它。”也有人不这样认为,赵晓在一篇题为“理性是一种习惯”中认为“习惯就是理性”。对于习惯,人们真的不加思考就模仿吗?其实,人们思考过了,正是人们并没有发现问题从而经济的加以借用的缘故。习惯同知识、经验是一样的,都是人们的间接经验,根据习惯行为则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思考和试验。显然,模仿和习俗的出现恰恰是人们理性行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