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的瑞银(UBS)交易员科维库•阿德波利(Kweku Adoboli)在Facebook上最后的留言只有寥寥数字:“需要奇迹出现”。他正是一场20亿美元流氓交易丑闻的风暴眼。
而眼下的瑞银亦是如此。这家瑞士公司重建其投行业务的努力本已步履蹒跚,如今又爆出了阿德波利因涉嫌欺诈交易,已于周四凌晨被逮捕的消息。
尽管瑞银的资产负债表应该承受得起这笔20亿美元的亏损,但这则消息却促使人们再次呼吁瑞银分拆或出售其投行部门,将注意力完全转向其旗舰财富管理业务。
伦敦MF Global销售与分销主管西蒙•莫恩(Simon Maughan)表示:“我们还要看到瑞银发生多少次巨亏?它看上去完全没有实施改革,笨重庞大,根本不可持续。这件事可能会成为瑞银战略的关键转折点。”
在瑞士,政客们抓住此事,作为ZF应该通过更严格的资本金措施与风险控制管束庞大的银行业的进一步证据。
瑞士自由民主党领袖弗尔维奥•佩里(Fulvio Pelli)表示:“对于一个过去曾经犯过错误的银行而言,这是绝对无法接受的。”他随后指出,除了严格资本金要求之外,出台旨在解决“大而不能倒”银行业的法案,是前进的方向。
危机期间,瑞银的投行业务被迫实施500亿美元减记,随后,首席执行官郭儒博(Oswald Grübel)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才把瑞银从破产边缘拉了回来。期间,该银行还遭受一项长时间调查,看它是否通过自己的瑞士私人银行,帮助美国富人客户逃税。
在形势稍加好转之后,该行今年上半年惨淡的业绩,又促使郭儒博在7月份公布了一项全面削减成本的计划。这一计划让瑞银收敛了在投行业务上的野心,投行部门将仅为其私人银行业务提供所需的产品与服务。
一些瑞银高管承认,最新的丑闻将破坏瑞银脆弱的客户基础,给在企业与私人银行客户群中刚刚开始恢复声誉的瑞银带来又一次沉重打击。举例来说,在与美国监管者围绕税收进行的大伤元气的争议期间,瑞银眼睁睁地看着1650亿瑞郎(合1900亿美元)的管理资产从手中流失。
“这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事情,”一位高管如是说。
在危机中险些倒闭之后,瑞银誓要完善自己的风险管理与合规程序。它年初延聘了莫林•米斯科维克(Maureen Miskovic)——前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及美国金融服务集团道富银行(State Street)的风险部门主管,承诺将继续全面改革各种程序。
有关阿德波利交易活动的细节,周四夜间还在不断浮出水面。但此桩被视为第三大银行流氓交易丑闻的案件,立刻让人们想起了杰洛米•科维尔(Jérôme Kerviel)案。科维尔在2008年导致法国兴业银行(Société Générale)蒙受了49亿欧元(合68亿美元)的损失。
与科维尔一样, 阿德波利从事的也是一种名为“Delta One”的衍生品交易。这是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但处于灰色地带的一种业务,主要是交易一些密切跟踪某类基础资产(比如股票或白银)的证券。这种交易往往牵涉到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互换合约。
瑞银可能遭受的亏损额,事实上将抹掉它在未来两年计划实现的20亿瑞郎的成本削减——其中大部分源自规模3500人的裁员。瑞银表示,预计上述损失将导致其第三季度出现亏损。在二季度期间,瑞银的日均“在险价值”——银行用以衡量它们在单个交易日可能发生的最大交易亏损额的标准度量衡——仅为7500万瑞郎。
“我真的没法理解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一位在一家美国投行从事类似交易活动的银行家说。“这个数字也太大了。这肯定是又一起‘科维尔’事件,人们都以为他们会对那些交易做对冲。”
瑞银应该能够经受得起此次财务打击——二季度末,该银行拥有384亿瑞郎的有形股本以及330亿瑞郎的核心一级资本金。高盛(Goldman Sachs)的一项分析显示,按照上述两个金额计算的交易损失分别为4.4%与5.2%。
分析师及瑞银内部人士猜测,瑞银的高管——包括郭儒博或前高盛合伙人、目前担任瑞银投行部门主管的卡斯滕•肯格特(Carsten Kengeter)——是否会被迫引咎辞职,将取决于所牵涉到的欺诈活动的规模。
郭儒博在一封致员工的备忘录中表示,尽管这则消息“令人痛心”,但它不会改变“我们公司的根本实力”。郭儒博曾因扭转了瑞银主要国内竞争对手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的颓势,在瑞士广受赞誉。
但一位资深银行家谈及郭儒博时却表示:“他将会因为此次事件,失去许多ZF人士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