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债务危机作为经济危机的主要形态,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拉美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拉美国家普遍走上了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的道路,墨西哥政府于1982年宣布无力偿还外债。随后近40个发展中国家陆续出现偿债困难,一场大规模主权债务危机在发展中国家爆发。1998年俄罗斯、2001年阿根廷、2008年冰岛、2009年迪拜和希腊、2010年爱尔兰、2011年葡萄牙相继出现主权债务危机。主权债务危机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从非欧元区蔓延到欧元区,从资本主义外围国家延伸到核心国家。
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
受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主权债务危机由北欧小国冰岛开始,逐步向中东欧国家,甚至整个欧元区蔓延。希腊是欧元区内第一个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2009年10月,希腊政府宣布,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希腊GDP的比例为12%和113%,远远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2010年11月,爱尔兰成为欧元区第二个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接着,2011年4月初,葡萄牙政府也被迫请求救助,成为第三张在债务危机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据欧盟统计局2011年4月26日最新公布的2010年度欧元区及欧盟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数据显示,虽然希腊在2010年5月获得了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100亿欧元的联合救助,但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仍高达10.5%,公共债务水平较2009年的127.1%继续攀升至142.8%,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希腊没有严格执行援助协议,因此根据希腊政府新的财政紧缩计划决定是否给予第5笔120亿欧元的援助,针对希腊的第二轮救助方案也在争执中,这些不确定性使得希腊主权债务问题重新被点燃,在希腊国内已演变成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这场“债火”正烧向西班牙、意大利甚至整个欧元区。整个欧盟的债务形势也是不容乐观,2010年欧盟27国总体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为6.4%,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则由2009年的74.4%升至80%。
美、日、英等主要发达国家也面临高赤字、高债务的问题。美国自1987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净债务国以来,其债务增长迅速。根据美国预算办公室公布的数据,2011财年,美国财政年度赤字可能刷新纪录达到1.645万亿美元,占GDP约为11%。2011年5月16日,美国国债总额已突破国会限定的14.3万亿美元上限,GDP占比接近97qo,人均负债达4.53万美元。
日本也属负债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截至2010年底,日本的国家债务总额达919万亿日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 93%,创历史最高纪录,财政赤字接近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人口计算,平均每个日本人负担约721万日元。2011年1月27日,标准普尔公司将日本主权债务评级从“AA”下调至“AA-”,这是日本长期主权信用评级8年多来首遭下调。据日本财务省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1财年末,日本国家负债总额将逼近1000万亿日元大关。
英国经济状况目前也不乐观。2010年,政府的债务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78%,年度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惠誉认为,英国的主权债务已经恶化,暗示其评级下调的可能性。早在2009年12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文章认为,到2014年,预计发达国家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将超过120%,为发展中大国的三倍。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被“高债务”、“高赤字”所困扰。尽管和希腊等欧洲国家相比,美、日、英作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权债务的转嫁性、可控性相对较强,但随着债务和赤字水平的不断攀高,预示着发达国家经济体主权违约风险的可能性在增大。主权债务危机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从非核心国家蔓延到核心国家,显示主权债务危机是继生产相对过剩危机、金融危机之后,影响现阶段各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一种主要危机形态。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源于发展中国家战后普遍走上了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道路,由于借款规模过大,再遇到外部冲击,出现偿债困难而陷入债务危机,从本质上说是由于帝国主义长期对其进行殖民掠夺和危机转嫁造成的。而当前发生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同20世纪30年代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以及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都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危机。
二、主权债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金融资本主义阶段的必然产物
一般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当前的金融资本主义这样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始于英国工业革命。以蒸汽机技术为核心的纺织、运输等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价格竞争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在自由竞争的时代,新技术刚刚出现并应用,工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还未成熟,这些有利因素暂时抑制了资本主义本质的一些消极因素。因此,资本主义在自由竞争时代是充满活力的。
第二个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始于19世纪末。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资本在高度集中过程中形成垄断,在垄断集团的操控下,物价容易出现单边上涨趋势。而且,垄断的出现削弱了自由竞争阶段价格竞争机制的作用,阻止了经济体清除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多余的资本,加剧过度积累的问题。在这一阶段,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生产部门的生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市场出现饱和趋势,“如果资本家坚持试图增加他们的资本,使其高于社会消费能力所承受的速度……结果就是过剩生产能力的积累”山。同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面对的却是:日益严重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利润的增长主要通过抑制与生产力相关的工资增长来实现的,而有效需求不足形成的“消费的障碍最终会导致投资的障碍,……因为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大量闲置时,他们不会愿意投资新的工厂和设备”,经济发展出现滞胀趋势,即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长期共同出现。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资本主义经济滞胀的第一次大规模集中表现,为了应对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始采用凯恩斯主义对国家经济生活进行干预,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凯恩斯认为政府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消费方面,政府可以采用税收、利率、收入分配等手段对消费倾向施加导向性的影响,提高消费倾向;在投资方面,凯恩斯主张,国家一方面采取措施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国家直接组织投资,通过对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双管齐下的导向性刺激,以实现整个社会接近充分就业。而且,凯恩斯还主张赤字财政政策,他认为政府扩大支出时,不应增加政府收入,而应采取举债支出的办法,举债支出可以使社会致富。在凯恩斯看来,扩大政府的上述职能是避免危机和现存的经济形态完全毁灭的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广泛干预,连同两次世界大战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的越南战争,以及同期出现的以汽车工业为核心的新兴工业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投资和消费需求,相对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刺激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但是,随着越南战争和新兴工业化浪潮的结束,20世纪70年代以来,刺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些有利因素逐渐地消失。1974-1975年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全面结构性经济危机,经济进入滞胀深化阶段。发生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这场经济危机,和前两个阶段的危机有着不同的表现:前两个阶段经济危机发生时一般是高失业、低通胀,或低失业、高通胀,而发生在70年代的这场危机却表现出高失业和高通胀同时并存。面对这一新现象和长达10年的“滞胀”,凯恩斯主义已无力应对。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一股反思的浪潮,他们纷纷批判凯恩斯主义,鼓吹资本主义传统的“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以美国的里根主义和英国的撒切尔主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兴起。但是新自由主义并不是传统自由竞争经济自由主义的复活,新自由主义对经济的修复主要是以金融化--即把经济的重心从生产领域转移到金融领域来进行的。
面对周期性经济危机,金融部门的扩张是资本家能够增加其财富的唯一途径。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资本家把“它额外的剩余储蓄注入金融,投资于资产价格的上涨。同时,就金融机构而言,他们发现了容纳这种大量货币资本流入的新的、创新方式”。因此,实现金融自由化就成为资本扩张的必然要求,也成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核心。在金融监管放松的背景下,一方面,民众被鼓励依靠借贷进行超前消费,来刺激低迷的经济;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再将这些风险较高的各种债务包装成形态各异的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兜售,把风险转移到其他投资者身上,包括个人、企业、本国政府和外国政府。
同时,在金融化过程中,金融利润超常增长,资本加剧向金融资本,特别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中,一批从事多种经营的巨型金融集团形成,华尔街正是他们的代表。随着这个金融体系的不断扩张,世界各国逐渐被纳入到其中,这些巨型金融利益集团“决定资本的流向、流动量及企业的利润率,……是整个经济和政治的决定力量”山。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已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国际)金融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本的增值形式发生了变化,资本家通过M(货币)-M′(货币)的形式实现财富的增长,而不是通过M-C(商品)-M′方式,财富和价值的增长越来越偏离实体经济,经济体系日益非理性化。一旦经济体系当中有一个大的泡沫破裂,就像2007年7月的美国“次贷危机”一样,就会引发更大规模的金融危机。而当金融危机出现时,为了避免金融上层建筑的崩溃,各国政府被迫介入,投放大量的资金以挽救脆弱的金融体系,最终势必造成政府债务不断的增长。因此,爆发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这场主权债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